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情感 > 正文

夏至禾兴景愈浓

作者: 郇如启2023/08/10情感

当漫野的葱绿映于眼帘,夏播的嫩禾噌噌噌拔节上窜;当太阳的高度升到极致,你的生物钟被调至昼长夜短,夏至,便静悄悄地降临尘世。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有着被人虔诚仰视的辉煌历史。你看,周天子率文武百官翩翩而至,举行夏至节的祭天仪式,祈求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宋祖亲率文武百官举行夏至祭祀,并诏令民众放假三天,以示庆贺;时光漫溯到辽代,夏至被奉为“朝节”,妇女们走出深闺,走出庭院,来到集市互赠彩扇、粉脂;清帝率百官祭祀后,除放假一天外,还要重申禁诅咒、戒剃头等清规戒律。由此可见,农耕时代对夏至节的祭祀,是顶礼虔诚的。

夏盛日渐长

《恪遵宪度》对夏至的节令注释为“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最北端,北回归线附件出现了“立竿无影”的诡异奇观;此时各地的白昼时间最长。“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从唐代韦应物诗中,可知古人日晷观测太阳运行规律的无误、准确,不亚于今天的仪器观测。

经历了极致的长昼短夜后,自然节律便应了周易“否极泰来,盛极则衰”的古言,昼长与夜短在时光的渐变里转换,白天开始一天天变短,黑夜一天天延长,这转变一直到冬至才会翻转。“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对于收种进入尾声的农耕人来说,休息时间也相应得到了延长,算是对前段麦收忙碌的弥补。晚饭后,人们各自在村口铺一领芦席,仰望满天繁星,摇着扇子摆起龙门阵;孩子们则在村口池塘边,听着蛙鸣闻着荷香,或捉迷藏,或追逐萤火虫,乡村的夜晚充满了泥土和烟火气息。

如今空调代替了扇子,信息平台代替了面对面的对话,夏日的夜晚便少了许多朴实的交流,少了许多坦荡的笑声,人与人之间少了许多真诚的沟通。对每日遨游于信息平台的人来说,昼长夜短也就只剩下了一条赤裸裸的概念。

“堂开垂柳下,默默坐移时”,抢收抢种完成后,农民生活切入慢节奏,一切变得懒洋洋、松垮垮,人们在劳逸结合中尽享熏风习习,在张弛有度中静待禾苗成长,在收放自如中关注着天气、禾苗。如果连续阴雨,便出门排涝;倘若持续干旱,则启动抽水机抗旱保苗。

其时,农民生活的慢节奏只是相对的,安逸的生活也只是短暂的。“我有一樽酒,欲酌还停斟”,“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夏至的禾苗处于生长旺盛期,田野里离不开勤劳的身影,离不开熟悉稼穑的农民,谁也不敢放任、放松,有谁愿意将汗水换得的绿色置于不顾,而抛弃到手的硕果呢?

云布雨来时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步入盛夏,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强劲,午后或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儿便会阴云密布,雷鸣电闪,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落下来。“喜雨虽云快,岂无久旱由”,“霹雳偏稽候,风霾任作尤”,夏季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火爆脾气的汉子一样,枪炮火药发泄一通,拍拍屁股走人;不像春秋的雨,婆婆妈妈的连绵不断,你侬我侬的藕断丝连,似乎要无限漫延到天涯海角似的。

夏季的降雨范围很小,往往上堰田地的雨水漫流,下堰田地却干旱如常。古人对这一现象给予了诗意的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夏雨隔田坎”,夏至带来的是令人难以捉摸的别致气候,那隔墒的雨,难道是有意偏向,还有另有隐情?

夏雨虽然骤来疾去,但其破坏力却不容小觑。极短时间的大量降水极易带来地质性灾害:泥石流,地矿塌方,禾苗淹没等;但事物总有正反两个方面,大量的降水缓解了田野的干旱,满足了作物的生长需求,储蓄了库塘湖渠的水源。望着疾风骤雨,人们在忧心忡忡中蕴育着欣慰和欣喜。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夏季雨后往往伴随着彩虹映现。遥看那横亘天空的一道宛虹,人们总是赋予浪漫和浮想。“断涧迎风撒碎玉,雾雨当空飞彩虹”,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笔下充满诗情画意的彩虹;“御水横银汉,仙桥挂彩虹”,这是宋代诗人范祖禹笔下天马行空的彩虹;“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长虹”,这是明代诗人张应寿笔下浪漫恣肆的彩虹。历代文人骚客对彩虹情有独钟,原本的自然现象,在他们笔下变得美轮美奂,让人浮想联翩。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梅子处在黄熟期,此时的连阴雨下个不停,房间器物发霉,压抑的气息使人周身不舒服。“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浃衣裳失夜眠”,诗人陆游夜晚憋闷的睡不着,摇着扇子徒发一通牢骚;同样是面对梅雨,殷晓藩的“衣逢梅雨渍,船入稻花香”,则是让人心怡的联想,项安世的“贺家湖上黄梅雨,四面荷香入画舲”,更是描述出令人心旷的画卷。

蒙蒙细雨里,撑一把花折伞,迎着熏风拂雨的烟雾,在江南的石巷里徜徉,体会“江天梅雨湿江篱,到处烟香是此时”的爽心,悟道天雨与地禾的对话,感受人在画中游的逍遥,总不失为雨中浪漫。

流韵惠生灵

作为反映四季更迭的节气,夏至过后,意味着炎热扑面。“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淥水坑,火助太阳宫”,当蝉的聒噪响彻在密林,当蛙的鼓点敲击在池塘,阵阵热浪也便乘势渲染尘间酷热的氛围。

高温促使池塘的荷叶跃出水面,捧着一束束阳光送给欲绽的荷蕾。在阳光的沐浴中,你可以划一只小船,穿梭于田田的荷叶间,将皎洁的荷花轻抚、亲吻,演绎江南采莲的温馨传说。此时,河边的芦苇正值茂盛,采几片长长的苇叶卷成小喇叭,响声便穿透夏热的空旷,带来几丝凉爽的风;“夏至江村正好嬉,老红生翠一川迷”,大人们站在沙滩谈笑,孩子们在浅水处嬉戏,捞起一捧捧清沙,从指缝间流出,在热浪尚未完全荡漾之前,诗韵的夏至是初夏与盛夏的承接点,衔接着温暖与炎热、酷暑与焦灼,平添出温情的气息,温润的底色,温和的氛围。

即将到来的热浪使牛羊变得兴奋,在片片草茵上舒展四蹄尽情撒欢,吃饱了,玩累了,就卧在溪边,望着淡淡的白云似乎若有所思。牧羊犬伸出舌头,散发着体内的燥热;老鹰翱翔在高空寻求着凉爽,小鸟们收敛喉咙,默默地立在枝头栖息,蚱蜢在一陂如雪的野葛花中蹦跳。“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如果说春季唤醒了生灵的酣梦,那么夏至则激活了生灵的神经,促使其成长、繁育,生灵在万物繁茂中活跃着清澈的水源,丰腴的草场,茂密的丛林,凉爽的绿荫。

暑热念田禾

“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暑热之际,正是庄稼旺长的关键期,根系需要汲取大量水分供其拔节、结籽,一场甘霖就是最佳的救命水,最好的助长剂。

得到雨水滋润的禾苗绿油油、晶亮亮的,熏风吹来,禾苗随风起伏,煞是招人喜爱。此时若遇到干旱天,茎叶萎蔫,幼苗干枯,真的是“农夫心内如汤煮”了。俗话讲:“旱雨难下,眼盼急瞎”,越是期盼下一场雨,天上明晃晃的太阳越是分外刺眼,雨越是一滴不下。如果继续干旱,庄稼就可能歉收,那就意味着逃荒要饭,饿殍遍野的惨剧上演。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满怀悯农之心的苏辙对夏至期间的干旱欲诉无门,愁眉锁眼。“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宋代诗人杨万里对连续干旱,表现的愁肠寸断,心神郁结。古往至今,怜悯农民的辛劳,关切粮食的丰歉,镌刻在每一位务实者内心。

于是在靠天吃饭的年代里,民间流行求雨的风俗。有威望的长者家中摆上供品,燃上香,祭拜上苍,事先挑选七个长相姣好的姑娘,在长者的引导下每人挑两桶水,倒入院中的下水道,一股股清流从下水道喷涌而出,旁边的做法者念念有词。求雨仪式结束后,一村人翘首期盼着阴云密布时刻的到来。

农业机械化的实施,结束了种地靠天等雨,靠天吃饭的历史。一台水泵,一条足够长的水管,机器一开,水塘、机井里的水便会源源不断地输向需水的田地、待浇的禾苗。不看苍天的脸色稼穑,不畏旱涝影响丰收,已不再是神话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无论何时,无论有多热,对田禾的呵护是耽搁不得的,“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夏至期间是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期,只有足水才能保证抽穗、灌浆,灌浆结束还要故意停一段水,干干湿湿才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这符合了“亲密者欲疏,连阴者当晴”辩证法则。

此时,淮河以北的除草保苗进入忙碌期。夏播完成,禾苗与庄稼同时生长,农谚云:“夏至不除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可见除草是仅次于夏播的大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不就是对农耕时代田间管理的实景描述吗?

习俗寓寄托

在农耕时代,人们对每个节令都怀有虔诚膜拜的习俗,作为最早被确定为时令节气的夏至节也不例外。

夏至节的到来,正赶上麦收、夏播之后,此时多地庆祝夏粮丰收,感恩天赐的年景,感恩祖先开辟的沃土;祈求禾苗茁壮成长,以获得“秋报”。将虔敬的谢忱和寄托付诸于祭祀典礼,表达的是对稼穑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的夏至祭神,寄托的是消除荒年和饥饿,获得温饱。

直至现在,有的地方仍然要举办隆重的“过夏麦”节,这不只是对传统“夏祭”的留恋,更是夏粮丰收后,人们喜悦心情的表达。当新麦的清香氤氲田野,当散着热气的洁白馒头端上餐桌,当各种精致点心摆上超市的橱柜,谁不为小麦的丰收欣慰呢?谁不对土地、对付出汗水的农民心存感恩呢?

送扇祛暑是夏至节期间,许多地方流行的习俗。三夏大忙结束,人们获得了暂时的消闲时光,利用这一时日,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消夏避暑筹备。妇女们把预留的粗壮麦秸拿出晾晒,用针线穿成麦秸扇,麦秸扇不仅风劲环保,扇出的风里还弥漫着淡淡的麦香,心灵手巧的妇女根据麦秸的粗细、长度,缝制成圆扇、长扇、心扇、椭圆扇等不同类型,除自己使用外,还作为避暑礼物赠送。

《酉阳杂俎•礼异》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赠扇的内涵丰富,祝福语吉祥:赠送即将远行者是“举步生风”,赠送文人雅士者是“笔下生风”,赠送高居官位者是“台阁生风”,赠送勇士将军者是“虎虎生风”,每一类型扇子的赠送,都寄托着赠送者的心愿,这是最古老淳朴的、又是满含奥妙的祈福。

农谚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后逐渐炎热,山东一带流行吃凉面的习俗,中午回家吃碗凉面条或凉面皮,既清凉解暑,又品尝了新麦的清新,那滋味是有别于其他季节的。江南夏至流行吃麦粽、角黍、馄饨、汤面等面食,据《吴江县志》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那意思就是所做的麦粽不仅自己吃,还要作为礼物,赠送亲朋好友。而北京夏至节则是吃生菜、凉面,既降火开胃,又有利于健康。喝伏羊汤是夏至节许多地方约定俗称的选项,在江苏徐州、山东滕州一带夏至喝伏羊汤的食俗由来已久,羊肉汤驱寒、消暑、暖胃,是夏季营养的佳品,为此,他们还设立了“伏羊节”,以期更多的人喝上伏羊汤。

夏季消暑,民间除了喝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外,还食用苦味类蔬菜、瓜果,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这些习俗延续至今而不衰。在纬度最高的漠河,夏至节有吃漠河炖菜、白肉血肠、黑龙江江鱼等习俗。这里夏至节白昼时间最长,被称为“中国的不夜城”,“极光城”。每临夏至,游客络绎不绝,尽览不夜城的奇观。除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食品,就是迎合东南西北中口味的食物了,符合了大众习俗。

“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微风不动萍,坐看水色移”,夏至的茂盛是深邃的,她膨大着根,繁育着果,在炎热到来时,给人送去一片凉爽的绿荫;夏至的繁华是诗意的,树上的鸟儿鸣,地上的虫儿叫,一曲曲交响乐伴着热闹的场景演奏;夏至待人接物是热情的,她随时敞开火热的胸怀迎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