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爱的教育读后感

2025/04/26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1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熟悉的歌曲再次回荡在耳旁。只因手中拿着《爱的教育》。这本书告诉了大家:人类有三种情感是强烈而单纯的——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珍视。对人类苦难的悲悯。它会教你如何做一个人道主义的未来的好公民。它会将爱心融入平凡的劳动和学习。它让你学会体贴父母。同情弱小。乐于助人……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期间流了不少的泪。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情感力量。深深感染着我。

爱是最为真诚的。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从我记事开始。妈妈就整天忙个不停。每天有做不完的农活、家务活。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却从没听她发过牢骚或半句埋怨。有时实在撑不住(妈妈有偏头痛)。头痛得恶心呕吐。都站不稳了才稍稍休息一会儿。妈妈没上过学。不识几个大字。她并不懂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但是她知道自己已经为人妻。为人母。操持好一个家她有责任。所以无怨无悔。时间飞快。转眼间我也为人妻。为人母。此时的妈妈已近60,照理应该在家好好享福。可她还是不听我们的劝说。坚持每天凌晨1点(春节时深夜12点就起来)和爸爸一起去菜场做生意。看看她的手。一层层老茧。一条条疤痕(其中食指被绞肉机绞掉小半截)。我就一阵阵心酸。这双手写满了一路走来的艰辛。也写出了妈妈对待生活的那份执着。对家庭的那份爱……

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多年来一直是妈妈、爸爸照顾着。在他们忙不过来的时候。就由我和老公来照顾。我大伯(奶奶的大儿子)一家只是象征性地偶尔来看看。有时我很生气。叫爸爸跟大伯说说。让他们也能照应着点。而妈妈说:算了。我们凭良心做事。再困难我们也不要去求别人。尽自己的责任就好!最终奶奶还是永远离开了我们。爸爸妈妈把奶奶的丧事办得风风光光。费用全由自己承担。邻居们都很佩服我妈妈。说她善良、大度。换做别的人家。早就吵得不可开交了。而我妈妈还是那句话:我们凭良心做事。再困难我们也不要去求别人。尽自己的责任就好!

也许在别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这也不是什么大爱。但是。我想说:爱需要坚持!爱在平时。爱在每天。爱是担当。爱是责任。一路走来。妈妈用她的行动影响着我。看到这本书。说到爱。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妈妈的身影。她用自己诠释了爱。

这就是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2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小男孩,十二岁的安利柯。关于在家庭、学校还有社会共同的影响下的安利柯是一个什么性格的男孩,书中并未具体描写。然而,我们要知道,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成人完全不同,孩子是根据自己独特的兴趣来理解事物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记录了什么,他就是什么。

我读到,他是一个善良、关怀他人的人。在《烟囱扫除人》中,一个做烟囱清扫的小男孩因为丢了自己的工钱而伤心啜泣,路过的学生一齐自发为他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安利柯这样写道:"一个可怜的烟囱扫除人,被围在美丽的衣服、摇动的帽羽、发丝带、鬈毛之中,那样子真是好看。"那样子真的好看吗?我们在什么时候会感叹好看?应该是在看到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美景,或是真正长相精致的人物时才会由衷赞叹好看吧。满脸墨黑、衣衫破旧的烟囱扫除人在正中间被围着,真的好看吗?为什么安利柯会这样写。我相信,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他的性格里有一种关爱和体察别人的特质,他看到哭得伤心的小男孩,觉得应该去关怀他,他看到纷纷伸出援手的其他孩子们,觉得这幅画面令他感动,他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所以他以一个孩子的质朴口吻,真诚地感叹"那样子真的好看".

我还读到,他是一个向往美好品格的人。在《好友卡隆》中,他描写了自己的好朋友卡隆。在他的笔下,卡隆是一个见义勇为、无私助人、孝顺父母的好孩子。他写道:"我真欢喜卡隆……我的确相信:卡隆真是能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救助朋友的人。这种精神,从他的眼光里很显明地可以看出。从他那粗大的喉音中,谁都可以听辨出他所含有的优美的真情。"安利柯真诚地赞美了他的好友,毫无保留。但是,真的谁都可以辨别出卡隆的真情吗?并非如此,因为在其它篇章中多次有提到,班里经常欺负弱小同学的捣蛋生因为经常被卡隆喝止而跟卡隆势不两立。可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卡隆身上流露的真情。而安利柯却仰慕卡隆,正说明了安利柯对美好品格的向往,他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具备这种品格的人。这说明了他积极阳光的追求。

我也读到,他是一个欣赏劳动精神,不贪图安逸的人。在《朋友可莱谛》中,安利柯路过同学可莱谛家,发现可莱谛忙得不得了。因为父亲不在家,他既要去柴市进货,又要一捆一捆地搬柴,还要接待客人、做饭、煎药、照顾生病卧床的母亲,同时还忙里偷闲复习功课。可莱谛很羡慕安利柯还有散步的空闲,说"你真幸福啊".安利柯并不觉得,他写道:"啊!可莱谛!其实不然。你才比我幸福呢。因为你既能用功,又能劳动;能替你父母尽力。你比我要好一百倍,勇敢一百倍呢!好朋友啊!"面对好友的羡慕,他没有沾沾自喜,相反,他觉得惭愧。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来说,觉得惭愧是多么可贵的一个品质啊!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3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我会脱口而出:“我最喜欢的礼物是书!”如果有人问我:“你收到最多的礼物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说:“还是书。因为每逢‘六一’、‘生日’或是爸爸妈妈出差,他们都会送上我喜欢的礼物——书”。现在,我的书柜上已经摆满了满目玲琅的书,当我开心或是烦恼的时候,我都会挑上一本心爱的书,尽情的寻找快乐的感觉。在我众多的书中,我最喜欢的书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作。它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品质。这本书的作者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小学生埃瑞克在整整一学年中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书中不光教会埃瑞克如何做合格的人,也教育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等人类美好的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最令我感动的一篇文章是每月故事《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它讲述了一个五年级学生叙利奥家里收入微薄,为了让自己家里的收入快速增长,他的父亲做两份工作——为了让叙利奥好好学习,将来好找份好的工作。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常常半夜起床抄写,渐渐的他的脸色苍白,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父亲一次次的严厉批评让叙利奥觉得委屈,但他很爱父亲,继续坚持抄写,并且尽力让自己的学习成绩不退步,当父亲意外发现抄写的秘密时,自责不已……看到叙利奥对父亲那感人的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我们经常会为一些小事对父母大喊大叫,发脾气。其实我们的父母都非常地爱我们,但我们不但没有体会到,还成天与他们作对,现在我体会到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他们的爱。还有一个小故事让我刻骨铭心,它是《铁匠的儿子》。

铁匠的儿子叫普莱克斯,他很善良、很温顺,学习也很不错,在54名同学中排名第二。他父亲是个酒鬼,不工作,每天晚上喝了酒回家摔东西,油灯把普莱克斯的书本给烧坏了,而普莱克斯还是继续认真学习。他不受恶劣环境的干扰坚持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爸爸妈妈为我创造了许多学习的环境,象带我外出旅游丰富我的知识经验;放弃逛街休息的时间带我上书店买图书,送我去最好的学校学习等等,而我的学习还没有普莱克斯好,我一定要珍惜机会,认真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本书,我们不能仅仅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还应当注意词句的积累,学习书中的好词好句,丰富自己的辞海,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当你对阅读达到痴迷的程度时,你会发现,写作时如有神助,挥洒自如。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友,让好书陪伴着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吧!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4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己,有的人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300字400字500字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清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这样无知,这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5

爱像雨露,滋润着干涸的心田;爱像花蜜,甜蜜着受伤的心灵;爱像阳光,温暖着敏感的心扉。自从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获得了人生的启迪。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一部日记体小说。在这本拥有一百多篇文章的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平淡无奇的生活描写,只有那些充满爱的形象。虽然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家世背景——有的家境贫寒,有的天生娇贵,有的身患疾病……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爱。在爱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爱的教育》这本书与其他书有所不同的是,它以爱立可的视角,写了他的一个学期。里面包括爱立可身边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父母以及姐姐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下的许多真心话和每月例话,并且说明了“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这一中心论点。而其他书的覆盖面可能没那么广。

在《爱的教育》中,我看到了不顾自身安危而救一个即将被公交车轧倒的小男孩并导致自己终身都要拄着拐杖的普罗迪;我看到了遇到坏学生愿意主动站出来管理秩序的大块头卡罗内;我还看到了愿意忍受父亲虐待却依然努力学习的普来克西……在这些同学们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主人公爱立可,而是戴洛西和渥特尼。

戴洛西是一个品格端正、成绩优异的好孩子。他身材高大,阳光帅气,金黄色的头发蓬松地覆着额头。行动敏捷,只要用手一撑就能跃过椅子。他乐于助人,虽然是富家子弟,却不像罗宾斯那样傲慢,因此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而渥特尼却不一样,他自以为是,每当戴洛西获得第一时,他心里总不是个滋味。久而久之,他就在心里埋下了嫉妒的种子。

有一次,当他得知戴洛西得了100分时,写下了“我们不羡慕因为老师的不公与偏见而得第一的人”这样一行大字。同学们甚至做了一面画了一条大黑蛇的奖牌送给他。虽然这是看似水火不容的两个人,但在最后的告别时,渥特尼竟给了戴洛西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戴洛西与渥特尼身上都有真挚的爱,戴洛西给予渥特尼宽容的爱,终于使他改过自新。

其实回过头来看,戴洛西用宽容使渥特尼改过自新不就验证了“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嘛!渥特尼对同学的爱需要戴洛西的教育,而对渥特尼的教育也需要戴洛西的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肯定有时会对成功者抱有一点嫉妒的心理,不过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拥有爱。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发现对方的优点,去学习他的优点,互相吸取经验,这样大家就可以成为好朋友。在这种良性循环下,自己的各方面都会有所提高,还能结实好友,何乐而不为?

无论在书中,还是在生活中,“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这句话已经成为了现实。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心中充满爱,去做充满爱的事。即使我们可能当不了名人,但我们可以通过爱去唤起更多人美好的心灵,让自己过得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