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斯通纳》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斯通纳》读后感 篇1
①斯通纳,一个农场的儿子,偶然在一堂英国文学课上进入了文学的世界,改变了人生的方向。
从文学的喜爱,进而进入形而上学的思考,我想这并不是某些人天生如此吧,有些人是由某本书启发,有些人是由某堂文学课领入。虽不是天生,却又好像有天生的气质在,这种气质在碰到文学时就会引发金风玉露的相逢。因为上过文学课或读过文学作品的人有很多,但进入形而上学的却不多,盖因天生没有这种气质吧。即便相逢,有些人停留在喜欢的程度上,有些人却能因此改变了人生的方向,甚至无法再过正常人的生活,恐怕也是气质深浅的缘故。或许所有有形而上学气质的人,终究会走上这条路吧,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而不管是水到渠成还是无心插柳,这种气质终会遇见这个契机从而进入到这个灵性世界里。就像斯通纳。而且这种气质有时候只有在遇见这个契机时才发现它的存在。而这个世界注定是沉闷的,有时还会是黯淡的,结局晦涩的,远离浮华光彩,唯一的褒奖恐怕就只是阅读或者思考带来的或喜悦或苦涩或轻盈或沉重,五味杂陈的品味过程。
②斯通纳想要的生活,从一开始就被马斯特斯断定了,甚至在斯通纳都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时——温柔地纯粹下去。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纯粹或许可以一时得到,但皎皎者易污,总是会太快折损。终归于虚无。如开头对斯通纳逝后的讲述,文字流传也不过象征性的安慰罢了。
③其实三个人的命运一开始作者就借着马斯特斯的口讲出来了。正如马斯特斯对自己的评价“对这个世界而言,我太聪明了,我总是无法闭上嘴不去评论这个世界,这是一种疾病,无药可治。所以我只好被封存起来,在那里我能够不负责任有很安全,不会伤害任何东西。”,所以他很快就死了。马斯特斯讲的这一段实在是太精彩了。三人的性情不单从行事态度上看得出来,连外形都是对应一致的。
马斯特斯若是没有早死,或许会成为斯隆吧,讽刺又痛苦。马斯特斯确实聪明,而斯通纳通悟的比较晚,在四十多岁后才成为斯隆。
④对于一些人物选择的个人理解:
1、关于劳曼克思对斯通纳的敌意:劳曼克思在醉酒后向斯通纳讲述了自己的隐晦。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深埋心底却又无时无刻不存在脑海里,对个人言行举止都会造成阴霾的不可说。但我知道这种不可说一旦说出口,你要么逃离永远不再见那个知情者,要么永远对其抱有敌意。斯通纳无意中听到了劳曼克思的不可说,劳曼克思既然无法不再见面,那只能敌意相对。而劳曼克思对沃尔克的偏执,不过是自以为是的对同属残疾的同病相怜。
2、伊迪思婚后的抗拒和对父女亲子关系的敌意:这个我没想明白。
3、斯通纳、马斯特斯和费奇三人的关系:他们三个是什么关系呢?同一类人的三种选择状态?马斯特斯尖锐,斯通纳顽固likestone,费奇圆润?哪一类人?纯朴、善良、世界的弃儿?
这种凝炼含蓄的表达,跟文中人物性格正好匹配。这本书,几乎没有人物都是不流俗的。这本书人物太精彩了。
这个故事并不新鲜,但是书中人物性格、选择很吸引我,我想看看几年后再读我的感觉会有什么不一样,故记之。
《斯通纳》读后感 篇2
在知乎上搜塞林格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有人推这本书,主人公是一位大学英文系教授。
中文版书封做得很用心,封面上的介绍语居然很恰当,“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让我对文景好感度倍增。
印象最深刻的两段是斯通纳给沃尔克答辩以及最后和凯瑟琳分手。
看第一段的时候忍不住思考,难道自己不也是沃尔克吗?自以为是地对身边看似高深的学术题目肆意延伸,发表长篇大论,并且引以为豪,实际上根基却一塌糊涂。原来站在旁观者角度看起来,这样的行为是多么让人厌恶。哎,刚看完时简直气到想从此封了自己的嘴,再也不发表任何意见,因为,只要一想到内里其实是如此贫瘠又荒芜……
至于斯通纳和凯瑟琳的婚外恋,看完突然懂了这句看起来实在很像借口的话:不能和你在一起,是因为分开之后我们才能各自保留完整的自我 。
——今日感慨:人是怎么在一边嫌弃到不想再看自己写的文字第二遍的情况下继续叽里呱啦一大通的
《斯通纳》读后感 篇3
正如中文版的书封上写着: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
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是通过斯通纳的一生看到现实生活的哪个自己。
42岁斯通纳曾迷茫过,“往前,看不到自己任何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务”。
戴夫说斯通纳是聪明的但是也是懦弱的,是不会跟这个世界去拼搏的。“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你无法面对他们,对不会与他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斯通纳并不是完全失败的,他最起码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工作的意义重大......老斯隆说:“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有很多人类的战争,失败,胜利,很多并非军事之争,历史著作中也没有记载。要记住这个,但你驶入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
仿佛预见了自己未来如同斯通纳般的生活,但随之心底涌现出一种声音,要在自己正确的坚持里,也要勇敢一点,至少,生活与自我。
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斯通纳》读后感 篇4
在这个夏日的傍晚,我坐在卧室窗户前的书桌边,在窗和门敞开的房间,我终于看完了《斯通纳》这本书。外面竟起了风,窗外,天上云层变厚,远处有隐隐的雷声翻滚,读到最后一页我竟泪目,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斯通纳生命最后时光的心理感受,细致入微,我合上书本,感受斯通纳的一生,太多的相似,很多时候,仿佛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此刻,风轻轻地替我关上了房门。
跟最近所读的《活着》一样,小说里没有大英雄,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值得我们去羡慕和崇拜的高尚的人格特点,没有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我在很久以前读过一部分,但是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实在不能够引起我的多大兴趣,暑假有了时间,本来想去拿本世界文学名著,机缘巧合,我从书架里错拿了《斯通纳》,就索性读完,然而我却在读完后又迅速地读了一遍。作者描写了一个普通的人的一生,注重他的内心感受,对斯通纳的心理描写细腻以至于有时候你感觉是已经去世了的斯通纳在写这本书,而因为每个普通的人都可以从斯通纳身上找到类似的感受和经历,所以有时候我又会感觉自己就是斯通纳,或者他就是一个你多年的老友。
斯通纳中规中矩,恪守原则又不强求什么。他一生里面能够为之坚守的可能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的大学教师的职位,为此他放弃了挚爱的情人凯瑟琳,为此他终其一生与找他麻烦的系主任斗争,为此,即使是在检查出身患肠癌的情况下,也夜以继日地完成他的教学任务。但其余的事情,婚姻、爱情、子女的教育他似乎都听天由命,对于神经质一样的老婆的各种言行和决定,他都从不发火,礼貌地回应,也不与其辩论去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目睹聪明伶俐天生丽质的女儿在母亲畸形的、自以为是的教育下一步步堕落、毁掉,也并不努力去改变这一切。我们不禁去想,这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呢?然而,这不重要,完美的人格也未必不循规蹈矩。可以说他的很多悲剧来自于失败的婚姻,以及他对失败的婚姻的隐忍的态度。
面对不幸福的婚姻,他出轨了,与女研究生凯瑟琳在一起了。在事情败露,系主任要开除他的情况下,在工作、家庭和凯瑟琳之间,他选择了工作和家庭,凯瑟琳在一个清晨悄悄地离开,然而斯通纳是爱她的,凯瑟琳走后,他一下子失去活力,迅速地衰老,患上了日渐加重的耳聋,他变成了老斯通纳。自此他再也没有见过凯瑟琳,在多年以后的一个图书馆推荐书单上,他一眼看到了凯瑟琳写的书,他用颤抖的不能自已的手打开书的扉页,上面已然写着“献给威. 斯”。凯瑟琳是个多么好的女孩。
世界那么美好,生命那么短暂,又要面对生活的各种刁难。一个普通的人以他的方式从这些美好,挫折,爱与无奈当中穿过。走在校园里,我仿佛看到中年的威廉.斯通纳戴着斯文的眼镜,岁月沉淀的智慧印刻在他两道清晰的法令纹里,他穿着干净整洁的衬衫,腋下夹着文件夹,不疾不徐,从我身边走过。
天空乌云开始散开,夕阳的余晖洒在房后的树上,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男孩女孩们穿过绿油油的草坪,轻盈不留痕迹。
《斯通纳》读后感 篇5
和斯通纳先生的偶遇完全是不经意之间。熙熙攘攘的街头,众生呼吸的流动间,夕阳斜坠的片刻,心绪随着地面的热气躁动起伏。耳畔传来熟悉的招呼声,漠然回首,是斯通纳先生,熟悉的影子从逝去时光的缝隙里凝视着我;亦或者是我从遥远的未来惊扰了在过去的时光里沉睡着的斯通纳先生。
人间回首往来处,言语无声皆证苦。斯通纳先生蹒跚走过孤独的'一生。在世人眼中,这场人间之旅完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数次燃起微弱的希望之火不过是南北西东,非假即空的幻灭。农家弟子本来按部就班的一生,似乎会随着偶然间的大学机会得到改变。一堂选修文学课上迸发的文学爱好,偶遇的姑娘,热爱的事业,心爱的女儿,人生的种种可能似乎肆无忌惮的纷至沓来,命运走近,纷纷露出迷人的微笑,刹那之间却突然掉头,徒留一地残破。
释家证舍得,道家求清净。斯通纳先生于字里行间挣扎着,享受着微弱的小小胜利,也承受所有的失去。未必是艺术歌剧或者悲壮英雄般的气势磅礴,于无声中依稀是人间苦难的现实版。普通人糟糕的一生,安静的一生,挣扎着在泥泞没顶的污浊中只寻找一口微弱的呼吸。
平凡简单严肃的一生,时光长河中,斯通纳先生的背后隐约浮现了众生挣扎着的影子。众生苦,苦不堪言,难太重,重不堪负,和斯通纳先生的相识只是初识,注视的目光中隐有不忍,只有依稀长叹。
《斯通纳》读后感 篇6
第一次看《斯通纳》第一章的时候,只觉得很一般。英文小说对人性的挖掘和揭示一直令人惊叹,而这种揭示往往让人觉得过瘾和深刻。重读之后,他对生活的感悟,对时光流逝的描写,对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对婚姻的看法,对女儿的成长,对生活中的爱情,让人觉得真的是大师之作,蕴含真情,充满散文美。
社会对女性意图的转变是如此的奇妙,以至于斯通纳的妻子伊迪丝,一个孤独的年轻女人,没有对象来诉说她内心的痛苦。直觉让她对一个只见过一次面的追求者吐露了自己多年积累在心里的情绪,她甚至不太喜欢追求者。这个孤独的故事写得真好。很多小的情节设置都能表现出作者别出心裁的想法,比如伊迪丝对父亲的仇恨,只写了一个细节。她把小时候的玩具整理出来,把父亲给她的东西单列出来,然后摔得粉碎。
伊迪丝恨她的父亲,恨她的童年,恨被父亲强大的控制欲所束缚,但当她有了女儿,她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女儿。一个在控制欲很强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很难幸福。包装成爱情的控制欲会对人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尤其是对孩子。我在想,如果一个女人的自我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整个环境所压抑和排斥,那么她有没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重新找回那个自我?
斯托纳的一生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作者写了战争对人的影响和对人心灵的摧残。当然,战争对身处其中的人影响很大,那些被留下的似乎没有面对战争的人不也是被战争直接侵蚀的吗?战争会玷污整个人类的人性。
斯托纳死前一直在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期待?我们都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吗?从长远来看,人的一生中肯定有很多坎坷、艰辛和无奈。我们最终能否像斯通纳一样,平静无悔地迎接死亡?他有一份真正的爱情,一份他热爱并享受的事业,一份对美好的追求,对失败和虚无的反抗。这是真正的生活吗,有价值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