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目送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 篇1
那本书讲述了父母亲情、闺蜜友情,每一个篇章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没错!它就是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之一《目送》。
有一种舍不得你走叫《胭脂》。“妈,我明天我就要走了。”她也许正用空蒙蒙的眼睛看着窗外的天,这时立马把脸转过来,慌张的看着我,“要走了,什么要走呢?”这个场景多么熟悉,每次去外婆家,临走时,外婆总是那么说“这不才刚来吗?着急回去干嘛?再玩儿会儿。”,每次我们必须离开时,从后车窗回望,准能看见她那孤单落寞的身影。也许几十年后,我们也会这样吧!
有一种铁闺蜜叫《牵挂》。“拜托,洗衣机里有洗过的衣服,忘了拿出来晾了,请你处理!”“还有冰箱里过期的东西全部丢掉,都发霉了。”“你要保重,要保重!”这是闺蜜间最平常的对话。我也有好几个好闺蜜,我们相识七年了,这七年里我们吵过,闹过,但更多的是幸福着,我为有这些闺蜜而幸福。她们在我难受时就会陪在我身边,在我开心时,总会有她们与我一同分享喜悦;我们中一人获了奖,其他人便都像是自己得了奖状那样开心自豪,这大概就是闺蜜吧!
有一个温暖的家叫《寒色》。家是什么?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有了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是啊,这都是家,是一个温暖的栖息所,是累了可以回去休息,痛了可以回去治愈,是我们永远的港湾。如果人是一片叶子,那家就是那棵遮蔽风雨的大树,如果人是一条鱼,那家就是那片温暖自由的海洋,如果人是一叶小舟,那家就是那个风平浪静的港湾
有一种遗憾叫《如果》。每个人都有离开世界的那一天,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谁都无法改变。如果有一天亲人离开了,我们也许会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在他年轻时逼他少抽点烟?如果亲人离开了,我们也许会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控制着他少喝点酒?如果亲人离开了,我们也许会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留在他身边?可抱怨和后悔又有何用?我们都清楚的明白,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趁我们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还很长,就从今日开始行动吧!多么希望亲人,能永远在我们身边陪着我们呀。
有一种担忧叫《牵挂》。牵挂,因放心不下而想念。放心不下,是啊,年幼的时候,父母在出门前提醒我们带好钥匙,却总是放心不下,一遍又一遍的询问;在快要下雨时提醒我们带伞,却总是放心不下,再打个电话确定一下;我们出门在外时总放心不下我们的衣食住行,“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呀?住在哪里”?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字眼,父母年迈时,人生就会反转,给父母打电话时总会问,“最近身体怎么样啊?没感冒吧,加没加厚衣服啊?自己做没做饭啊?”幸福在彼此的牵挂中流淌。
目送着你远去,情愫却在我心中蔓延开来。
目送读后感 篇2
最近,我在看龙应台的《目送》一书,读了其中的“目送”一篇,我感慨万千。文中作者回忆了三个送别儿子华安上学的情景:
情景一:华安上小学第一天,和母亲手牵着手,进入校园后,他边走边不断地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妈妈。
情景二: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在机场告别时,母子俩照例拥抱,但是儿子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情景三:华安二十一岁时上的大学,正好是作者任教的大学。但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母亲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虽然只是简单的三个情景,但是却勾勒出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孩子小的时候依恋父母,而母亲也同样依恋孩子。在孩子逐渐长大后,他们更加独立,便尝试摆脱父母的呵护,而母亲却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在孩子能完全独立后,他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而母亲却被拒之门外,她感觉很无奈。
读完文章之后,我一方面感叹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很同情这位母亲那无处安放的母爱。孩子在成长,在走向独立,而母亲对于孩子的爱的方式却永恒不变,这必然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这两日,在朋友圈看到两条消息,其中一条是一年级孩子的爸爸发的状态,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耍,在玩碰碰车的项目时,小孩可以带一位家长同坐一辆车玩,也可以独自开车玩。在以前,孩子总会选择让父母陪着一起开车,可是这一次,孩子居然要求自己一个人玩。看着孩子一个人也玩得很开心,做爸爸的心情有些复杂。另一条消息是,一位三年级孩子的妈妈发的状态,妈妈第一次让孩子自己走着去上学,在楼上看着孩子小小的背影逐渐远离,妈妈的心里一阵酸楚。
小时候孩子是完全离不开父母的,而父母也已经习惯并享受着这种被依赖的感觉,可是,不知不觉中,孩子慢慢长大了,一点一点地变独立了,父母感觉自己被孩子摆脱了,不被需要了,尽管当时触动心灵的只是一件小事,但也足以伤感一阵子了。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心理落差呢?龙应台在书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相比作者的这种看似有些伤感的人生感悟,或许纪伯伦的《致我们的孩子》里“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伴,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所传达的对于孩子观念更为令人深思。“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或许父母只有怀着这样的心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等儿女长大脱离自己的时候才能淡然处之吧!
目送读后感 篇3
老实说,作为一个孩子,我可能还未曾亲自目送过其他人远去,毕竟年纪还小,就算有过,也不会有过多么复杂的情感,也不曾有过如此多的感概与思绪。
但是,被目送的经历,我有过多次,不知为何,记忆中的一个个片段始终格外清晰,清晰到那一次离别的每一点细节,清楚到每一句叮咛,一声离别的话语,还有那一双双眼睛,那一双双目送儿女们离去的眼睛仍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是目送儿女远行的眼睛。
我总记得,每次稍远或稍长的分别,比如去军训、去夏令营等,只要有条件,都是父母双双一起为我送别的。每次与父母分别时,父亲总是默默地为我从车上取下行李后便又会静静地回到车里,让母亲陪我走到大巴车上,而我与他的别离似乎也格外的简短,短到有时我甚至还来不及去再与他道一声“再见”,给他一个拥抱。可是我永远忘不了,那双最后望向我的写满并非都是不舍,而是一种鼓励、坚定与信念的眼睛。我当然知道其实他内心会有更多的担心和不舍,只是那一瞬间眼神的交错给了我足够安心,让我感觉到什么是后盾,让我明白,我不止一个人。
母亲每每也总会催促我早点上车,好找个靠窗的座位,别再晕车了,我也总会听话,一个人拿着包走上车,挑个靠近窗户的座位坐下,然后再静静地多看几眼妈妈的身影。妈妈也会快速地找到我的位置,然后同样静静地看着我。
其实,我心中也清楚的很,在那平静的目光背后,又是怎样复杂的思绪,不舍、担心、紧张、期待、信任、鼓励,或许都有,或许还有更多。这天下的父母,又有几个不是心疼儿女的呢?每个人都是在这种自相矛盾中经历别离,逐渐成熟起来的。我冲窗外的妈妈摇了摇手,示意她快点走,毕竟她工作很忙,还要加班加点,她见了也点点头,却仍站在那里没有挪动半步,又朝我挥了挥手,让我别管她。看着目不转睛望向我的妈妈的眼睛,顿时,一股酸涩在心头无限蔓延,亲爱的妈妈,你可曾知道,我怎么舍得又怎么可能愿意离你远去呢?
车子最终还是发动了,然后缓缓地驶离了,望向窗外,是一直在朝我招手道别的母亲,哦,对,还有那角落里那辆一直未开动的车子,父亲还是没走。车子越行越远,母亲的身影从渐渐模糊到消失。可是,我却能感觉到母亲目光的追逐,我知道,纵使我在天涯海角,您的目光也从未离我远去,是吧,亲爱的妈妈?
机场上,我打开了书,翻到了这篇名为《目送》的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水也忍不住悄然落下。爸爸妈妈,您们也如此吗?也是在目送我的背影渐行渐远吗?您们也会目送我长大然后离您们远去吗?您们也会舍不得吗?也会倔强地想我像小时候一样留在您们身边吗?我恍然明白,原来目送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宿命,我们总会有那么一天,在目送中长大成人,然后目送我们的父母老去,目送我们的下一代长大。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目送,我们目送时间的流转,目送岁月的远去,目送一天一天来了又去.......我们根本不必追,因为,追不到。
后来,我逐渐明白,我们的一生啊,便是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 篇4
坐在阳台上,看着太阳渐渐隐去,暮色慢慢笼罩过来。读完龙应台的《目送》,一种别样的感觉袭上心头。
龙应以在这本书的扉页里说:“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是啊,即使是华人世界里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以难以言尽的时候。在这本《目送》里,我们感受到一位女儿的温情脉脉,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亲情四处漫溢。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识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舍弃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呢?”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太疼的伤口,不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人不敢去注视。”
“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在这此文字里,她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并肩;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的笔触是那样幽微、深邃,又是那样美丽、忧伤。细细读来,一种淡淡的情愫会萦绕在你心头,挥之不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经历过“目送”。作为子女对父母的目送——父母会老,会死,会永远离开;作为父母对子女的目送——子女会长大,会挣脱父母的手,会拥有自己的生活和海阔天空。在这样的目送里,充满了亲情的温暖与不得不面对的离别与哀伤。
目送读后感 篇5
龙应台说,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亲人仅有一次缘分,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会再见。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而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而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要学会放手。
选择﹒不回头
龙应台说,选择,就像过了河的“卒”,或动或静,都不能回头。
人生如戏,却又有别于戏。冯小刚说,人生远比艺术来的深刻。我想,也许是源于生活的真实和不可重来。他没有预演的机会,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曲终人散,因为选择了便不能回头。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暴风雨,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渐老﹒别吝啬
龙应台说,“老”,其实就是一个败坏的过程,而生命败坏的过程,其实就是走向失去。
当父母日渐老去,不能自我穿上衣服,请你有耐性一点。还记得,还记得他们曾花费多长时间教你这些事吗?
哪一天,当父母一再重复唠叨,说着同样的事情,请不要打断他们,听他们说,在你小时候,也许他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相同的故事,直到你静静地睡着。
有一天,你终会发现,即使父母有许多过错,却总想给你最好的;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后的一天,你的头发也会在阳光下闪烁银光。当那天到来时,我们会不会想念他们呢?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爱,像他们待你一样待他们可好?哪一天,当他们的腿不听使唤的时候,请扶一把,像当初他们扶着你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相信﹒不相信
龙应台说,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之后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二十岁之前相信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日也还相信。
其实啊,相信与不相信又有什么呢?人生要学会边走边忘。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是智慧。舍看起来是给人的,实际是给自我。人生路上,应试着边走边看,边走边忘。
最终,有些相信变成了不相信,有些不相信的倒也信起来。也许这些改变来自于挫折,毕竟,人生路上不尽是歌舞升平。
唯一不变的,是我相信,母爱亲情的伟大。已成长的你,想没想过,生养你的两个人真的走了,再也不会说话了,再也不会喊你的名字了,再也不会睁开眼睛了,再也不会和你一齐吃饭了……
《目送》不仅仅写小一辈的故事,也写老一辈的故事。龙应台说,我掠开了雨湿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期望记得这最终一次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额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一代又一代人,从最初的彼此依偎取暖到“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的愁怨与无奈要经历的太多太多。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我的思想,他会在自我选择的那条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他一路披荆斩棘,独自抵抗风雨。而老一辈人能做的,只是站在路的起点,目送孩子的背影。因为那是他自我选择的路,无论多泥泞多坎坷,也没有人能够替他到达终点。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