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篇1
我是受其他书的作者推荐而看的这本书,此前我对富兰克林根本不了解。
富兰克林因为家境困难,10岁之前就上过2年学。但是,他充分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读书成为了他唯一的乐趣。他通过长期的刻苦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后来通晓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还大量阅读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等著作,而且对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也有很大的研究。
他认为:对什么事情都喜欢争论、抗辩或辩驳的人,在工作中往往是不幸的。尽管他们有时候能取胜,但他们却得不到人们的好感,而这种好感比争论对他们更有益处。
为了让自己达到完美品德,他提出了13项美德。第一: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这一点我认为自己可以实施。吃得太饱的确会影响思维。饮食方面有节制,常常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
作者的父亲经常喜欢尽可能地请一些明理通达的友人或邻居来进餐聊天,这时候,他总是设法提一些明智的或有益的题目来讨论,以此增进孩子们的智力。听过这种方式,他使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立身处世中善良、正直和审慎等美德方面,而很少留意或完全不在意餐桌上的食物。
他每天都要拿出一两个小时来读书,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读书时他允许自己享受的唯一的娱乐。他在业务上继续勤勤恳恳、辛辛苦苦地工作,因为这是必要的。
作者的父亲常常重复一句所罗门的箴言:假如一个人能够勤勉从事,他将站在君王面前,而不会站在普通人面前。
作者提到一句古老的格言:如果一个人帮了你一次忙,那么他将会比受过你恩惠的人更乐意帮助你。
看完此书,自己对书的前半部分感兴趣,对于此书的后半部分的完全看不下去。最主要是后半部分讲的是战争之类的,估计女性都对这种不感兴趣。前半部分还是比较精彩的。只可惜作者更加辉煌灿烂的后半生没有写出来就辞世了。不过,此书的确很激励人。他从一位一无所有的人,变成“美国缔造者”之一。他不是出生贵族,他靠着自己的能力成为了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和实业家。
看书并思考是否有用,只有当人自己去实践才能得出。起码自己觉得有用。通过认真看了40本书并大部分写了读后感的人,我觉得自己的内心不在浮躁。自己对待工作和他人都更加平和。同时,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以前为人处世,我只有从父母那里学习。但是看了书以后,才发现书中包罗万象。你可以学习到很多。看了几本刘墉写的书,他的为人处世的确非常棒。罗杰斯和李光耀的确是看得远,有很多是自己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
希望下次重新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可以耐心的看完书的全部。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篇2
开学这么久了,一直想好好看几本文学一点的书。前些天听哥哥推荐,去图书馆借了本富兰克林自传。其实说实话,我的文学功底实在太差了,自己知道这样是不行的。
初借这本书,根本不知道这人是谁,呵呵,回来之后,听寝室说了下,才知道,原来他就是美元上那人,对了,还是放风筝引电的那人。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不怎么喜欢,因为觉得内容很平淡,而且他的自述经历没有想象中那么惊天动地。耐着性子慢慢的往后看,突然觉得不知不觉中有些领悟了。有一种喝茶的感觉,开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太大的品味,越喝越香,越喝越让人感觉精神振奋,觉着还有那么点味道。
以前看书都没写过什么总结,而这次突然间有种想法,或者说启示吧。书里小富说到,要写些于人于己都有用的东西,要做些于人于已都有用的事,我自知自己写东西不怎样,但想以此为开始,自己多总结,多进步,多提高。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能从中慢慢感悟很多事理。
感悟一:一个人想成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前途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夜成功,只有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步才行。富兰克林早期也是从一个印刷匠开始努力,没有什么背景,没有什么人帮助,靠着自己不断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成就了明天的事业。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能坚持下去。
感悟二:知识就是力量,不多读书不行啊。富兰克林自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每天至少要花一两个种头的时间在书本上。“我从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的恶劣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照旧,不厌不倦。”喜欢阅读,始终是富兰克林最强烈的嗜好和研究世界并扩大知识的最主要的源泉。富兰克林所获得的各领域的广泛的科学知识是自我教育和阅读的结果。说到这儿,我想到了我现在条件这么好,正是读书的好时期,不多读点书,简直亏大了。
感悟三:勤俭!勤俭二字在其一生中占了很大分量。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勤俭二字的好处。其实这点我还是比较有感触的,在高中的时候,我时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真是很有道理。富在其自传中以提到,勤俭的人必将站在上帝的面前。
感悟四:做一个全能型人才。全方位树造自己,使自己具有较强的能力,这能力包括社交,学习,生活等各方面。
感悟五: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有一颗为社会奉献的心,要有全社会全世界的责任心,要想不背历史所遗忘,那么我们就得做出一些对社会有意的事情来。也只有有这份心,我们才能站在另一个高度。
感悟六:道德圆满计划。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篇3
“若想在尸骨已朽之时尚不被人忘记,要么写点值得一读的东西,要么做些值得一写的事情”这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富兰克林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人。他通过“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富兰克林七十八岁的时候一本《富兰克林自传》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读了这本书后,我更深一层地了解了富兰克林。
文中讲到在富兰克林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在家打打杂什么的,可富兰克林一心想到海上闯荡,由于他的父亲不允许,他最后只好到哥哥的印刷所去。当学徒空闲的时候,他就到图书馆看书。对富兰克林而言,“读书是我让自己享受的唯一乐趣。”所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得许多的知识。文中还讲到他偶然看到了一卷零散的《旁观者》,便把它买回来读了好几遍,真是爱不释手,便试着自己写《旁观者》,然后把自己的《旁观者》与原文加以对比,发现一些错误,便予以纠正。经过无数次的改正,他对原文的章法或语言有所改进,鼓足了他的信心。
通过阅读富兰克林的自传,我想到了自己。在我小班的时候我就对古筝情有独钟,深深地爱上了它。于是在我的业余时间,我选择了古筝这个爱好。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的演奏水平也有了突飞猛涨的进步,在宜兴、南京等地的比赛中还得到了一等奖。我每天都勤奋的练着,每到晚上我都会让家人陪着我练习,时不时还把妈妈拉在身边听我弹。就这样,由于有了每天让妈妈陪在身边当听众的习惯,因此我胆子也壮大了几分。有一年,我接到要去北京比赛的通知,我就更加努力的去练习了,不管寒冬腊月、严寒酷暑我都坚持练习,并且寒假和暑假都去老师家练习,因为只有多练,才能在比赛的时候不紧张。有句谚语是“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吗!经过紧张的等待,终于到了比赛的那一天,我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进入了“华夏之星”的比赛场所。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张张充满自信的面孔,我的心里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信心也像伞兵跳伞——一落千丈。我紧张的脚直抖,看见评委那严肃的表情,听着别人那优美的琴声,真是把我“火上浇油”。在我身旁的大姐姐鼓励着我:“加油,不要紧张,你一定可以的!”我心想:我一定可以的,既然老师选我来参赛也是信任我,我可不能辜负了她呀!该到我了,我大步流星的走上前。就这样,每一根琴弦都被我弹成了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一只只可爱活泼的音乐小精灵就在我的手指下诞生了。弹完后我信心十足的走出了考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可等我过了十级,妈妈还是督促着我,让我继续练,可我没坚持。现在想想和富兰克林那坚持到底的精神,我很惭愧。“恒心+耐心”才能成就辉煌。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富兰克林的精神,做个有恒心的人。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篇4
《富兰克林自传》是作者本人用长达十九年的时间写成的,它是日记的一种浓缩体。富兰克林在生活中对自己要求很高,几近于苛刻,仅每日的道德行为规范长达13个项目,这些生活细节成就了他的人个人魅力,受人尊敬、信任;对待事物客观实事求是,关于电的学说,关于壁炉的优化,都是建立在重复试验的基础上;勇于担当,在与领主的税法谈判中,为了缓解紧张的派系关系,敢于为百姓背书,签署了百姓的承诺。
没有天生的成功,只有天生的抱负。纵观其一生,富兰克林并没有喊着金钥匙出生,家庭条件很窘迫,因付不起学费被迫辍学,身无分文来到费城创业,然而他总是利用闲暇时间来读书、提高自身技艺,他经历了失业、战争、被人蒙骗,却从来没有怨天尤人,总是勇往直前,战胜眼前所有的困难。没有人天生就很有能力,没有人天生就注定轰轰烈烈,只要你有一颗不平凡的心,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总有一天成功会属于你。
幸福的关键要素。于富兰克林本人而言,可以说一生都在践行何为善良、真实、诚信。强大的个人魅力让事业犹如神助,十七岁离开家后,独自一人来到边缘小镇,从当学徒开始,因个人技艺出众,在工作中同时帮助同事学习技能,深受同事的尊敬和爱戴。主动帮助的爵士,多次主动帮助他,这再一次证明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来帮助你的不是那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反而是那些主动帮助过你的人,这在概率学上说也是正确的,主动帮助的人一般能力比受众大,所以下一次是他的概率肯定大,原著引用“那一天,这又一次证实了我学的那句至理名言,谁若一次施恩与你,必将二次施恩与你,其乐意之情为受恩于你者所不及也”。
勤奋是最有用的美德。原著引用:“我之所以这样毫无顾忌地强调自己的勤奋,尽管有自吹自擂之嫌,目的无非是让读过他的子孙后代们能看到在这段叙述中勤奋产生的于我有理的效果时,就可以知道这种美德的用处”。从作者的自我讲述中,我认为没有丝毫的夸大,无论富兰克林有什么想法,总是首先去做,先实现自己的想法,行动永远是第一位的,改良铅字排版技术如此,开印刷厂如此,电学试验也是如此,一个高标准的行动派。幼年时期利用饭后的休息时间、家人外出购物时间读书等等,关键是无论人生何种阶段他都能做到。在受人排挤时,自己开办印刷厂,缺乏资金支持时,很多朋友主动伸手帮助,人们总是评价说,有印刷业务找富兰克林,因为别人休息时他仍在工作,别人还未起床,他已工作很久,给人的感觉是事业心极度强,印刷事物交给他做让人放心。这或许就是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吧。
专心致志做事最为满足。在建筑堡垒时,原本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在大雨倾盆的不利天气下,人们几乎干不成活,竟然只用了3天就完成了,可能是因为敌人要攻打城堡,但在这个工作中,富兰克林发现,当人们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时,酗酒闹事的人也不喝酒,更不闹事了,管理难度降低了很多,得出的结论是人们专心致志的做事的时候,往往最为满足。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篇5
对于至今才读《富兰克林自传》感到十分汗颜,早就听说这是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百余年而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对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于美的真谛,被公认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
《富兰克林自传》,从一开篇我就被深刻的吸引住了,平生还从未有一本书能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那如潺潺流水般朴实无华的文字,沁人心脾,其间流露出的情真意切的感悟,充满哲理的思考给我深刻的启迪,引发强烈的共鸣。
富兰克林十分重视自己的美德。因此,他给自己提出了13个要求,分别是:节制、沉默寡言、生活有序、决心、俭朴、勤勉、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贞洁和谦逊。他一直在尽力地做到这些,尽管他也很难完全满足要求,但他还是坚持不懈。我想能够做到那十三条的人们,已经都能称之为“圣人”了,事实上这样完美的人确实少见,但是能追求这样的完美的人也能在美德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读《富兰克林自传》,使我深刻体会到书中的描写中始终能反映出一种强烈的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告诫人们远离陋习,远离平庸,提高生活品位,健全人格,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人生奋斗的励志奇书。当然这部书包含的思想远不仅仅是这一点,但于我而言这一点是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它洋溢着的那种生生不息、执着进取的精神!而此种精神与中广核的深邃的精神底蕴不谋而合。
《富兰克林自传》使我懂得:人不能被惰性所征服,不能被原来的自我束缚,要前进就要志在前进。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我要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把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逝世于费城,美国人民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他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民,受到各国人民的敬仰。富兰克林以自身的努力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造就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成为“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中最伟大和最出色的人!”
其中,富兰克林的13条生活原则或者说是美德(Virtues)令我深受启发。据说这13条美德是他在20岁时自己制定的,每周努力实习一项,到13周后重来一遍。我想,一个人的成功,就在于每一天的积累,而如果我们能够用心的做到下面的每一点,那么成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篇6
最近一直在读书,也一直在写读书笔记。虽然自己的读书笔记写得总是不满意,但好在读的书绝大部分都很不错,想想也就释然很多了。权当自己做个记录吧,证明自己曾经也读过不少书,因为读过的书总是会忘得很快,具体内容也慢慢就模糊了,不然就跟白读了一样。这可能也是好习惯,一来读完之后可以总结总结,二来也可以自己练练文笔,训练一下自己的表达能力。
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读自传类的书籍,而之所以会读这本《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是因为查理·芒格曾说,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他崇拜的偶像,甚至于《穷查理宝典》的书名也是模仿富兰克林所写的《穷查理历书》。
不得不说,这本自传让我读得异常轻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沉闷和枯燥。富兰克林始终以一种理性、坦荡和风趣的态度,对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进行描述,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丝毫让人感觉不到任何修饰和美化。对于自己年轻时曾经犯过的各种,似乎在常人看来有些难以启齿的错误,富兰克林也在书中一一写明。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一种品质,对于像富兰克林这样在当时已经具有很高历史地位的人来说,能够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实属不易。
我想,查理·芒格之所以崇拜富兰克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正是因为他身上具有诸多查理·芒格所提倡的品质,比如,谦逊,勤奋,善良,正直,热心,节俭,自制,理性等等。由于最初这本自传原本是富兰克林写给自己儿子看的,目的是通过讲述自己一生的事迹,能够让儿子少走一些弯路,学会如何积累财富,避开陷阱,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这本自传写的非常写实。
而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人无完人,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完美或者伟大的,即使像富兰克林这样被认为是最伟大美国人之一的人,本质上也是很平凡的,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但是,从富兰克林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自己有意的培养,很多品质和习惯都是可以在后天形成的。富兰克林就是采用了一种计分卡的办法,写上自己最希望养成的美德,定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核对,提醒自己按照正确的方式去生活。这样,久而久之,人的行为就慢慢改变了。这个方法我自己也有借鉴,效果还不错。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富兰克林的人生似乎有点太过于理性,用情不深,让人难以理解。无论是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与自己爱人之间,都没有体现出特别的关爱或者情感。在谈及他的妻子时,他最看重的似乎是她在事业上对他的支持和帮助,最高的评价仅仅为“是个贤内助”。更糟糕的是,在婚前还曾经一度离开妻子跟朋友远去英国,甚至不打算回来。从很多的细节可以看出,富兰克林不是一个特别注重感情的人。
当然,最终每个人的人生都还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想要什么,就追求什么,关键是要确定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多看看别人的自传倒也不是坏事,特别是哪些我们各自认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