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国学经典》有感

2025/05/0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国学经典》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

提起中国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小时候就常听长辈谈论,当时家庭条件不允许,只能从长辈的口中知道《百家姓》中前几个姓氏,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 “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而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

姓氏分类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汉改姓氏。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第十六种:容易读错的姓氏。

从《百家姓》里还有一首四字一句的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2

我在网上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有趣的书----《所罗门王的指环》,它是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洛伦茨着作的,讲述的是作者与动物之间发生的'出乎意料的好玩的事。

这本书共分为五章,每一章都有每章的特色,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是动物的麻烦,讲述了动物在家里发生的妙趣横生的事,主人公在人群里大叫:“嘎嘎!嘎!”其实是在召唤他的鹦鹉,人们都非常惊讶地看着他,一会儿鹦鹉发现了主人它飞落到主人身上,大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作者的父亲把灰雁邀请到书房里,让灰雁站在波斯地毯上给它们喂面包,还把斗鱼,书中把水藻的摇动写成水藻碰一碰水中的鱼。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把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写得特别生动。动物与人友好地住在一起,感觉好温馨呀!我的收获是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好段,还知道在动物的陪伴下很幸福,很快乐,所以我希望我也能拥有一个小动物。

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本书吧!相信你们一定也会被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吸引住的。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3

五岁时,妈妈就教我背《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今我仍然能铭记于心,倒背如流,其中的道理随着一天天长大也明白了不少。

快开学了,吃完早饭,妈妈让我拿出作业单梳理一下,看有没有作业没完成,查漏补缺。我一看还真是粗心,第三个作业读《我爱国学》并写出读后感给漏了,于是我赶紧打开这本书读了起来。“儿子,吃饭了。儿子,吃饭了”,妈妈叫了好几遍我竟然没有听见,妈妈只好打开房门叫我,唉,我回应了一声,这才从书中回过神来,原来我读了整整4个小时,此时的我泪眼朦胧……我读过许多书,被感动过被吸引过,但读的时间都不太长。像今天这样4个小时坐着不动专心读书还是头一回,妈妈总说我有多动症,原来我不多动,我的脚被书中的香味勾住了。

《闵子骞的故事》中“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让我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的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我真正体会到孝行的感化力量和伟大所在。我要以闵子骞为榜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有时同学碰我一下,我非要打他一下才觉得不吃亏;有时同学把我的笔袋弄到地上,我非让他捡起来并道歉才行;有时同桌不经过我的同意,拿我的笔用,我会发脾气,好几天不和他说话。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这样做了。

然而更让我心动的是《马鹏飞的故事》:马鹏飞5岁时,父母离异,先后遗弃了他,他只能与双目失明并有糖尿病的奶奶相依为命。为了照顾奶奶,他每天5点起床烧两壶开水凉成温水灌到暖瓶里,留着白天给双目失明的奶奶喝。然后照顾奶奶穿衣服、洗漱、打针、吃药、准备好早饭、午饭、收拾好碗筷后去上学。这是马鹏飞每天的必做事情,9年过去了,从没间断过。如今14岁的马鹏飞品学兼优,被评为辽宁省“道德小模范”。他长大想当医生去帮助向奶奶一样患糖尿病的人,为他们解除痛苦。感动的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无声地流淌……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深深地理解了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真谛。同时也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享受爸爸妈妈的`关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可我还在福中不知福,动不动发脾气,使小性子,学习不用心,成绩好坏无所谓。此时此刻,我感到很惭愧,不由自主地说:“马鹏飞,你真了不起!”我此时才明白妈妈经常唠叨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含义。望着窗外飘着的雪花,内心如同打翻的五味瓶,我陷入了沉思……回归神来,我想起学过的亡羊补牢的故事,对!我现在就改掉不良的习惯,向马鹏飞学习。沉重的心变得愉快起来,我觉得我长大了。

生活中,爸妈的言行也深深影响着我。记得奶奶58岁那年因煤气中毒导致半身不遂。爸爸妈妈除了上班还要护理奶奶,每天为奶奶按摩30分钟,搀扶着走1小时,每次爸妈都感觉很累很累,但他们从无怨言。13年过去了,在父母的精心护理下奶奶竟能拄拐自己走了,医生都说不可思议。我想是爸妈的“孝行”感动天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时的我懂得其中的内涵。我也会主动抽课余时间给奶奶讲学校的趣事,帮奶奶洗脚、剪指甲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都夸我长大了,我觉得这么做是应该的,因为我是龙的传人。孔子曰:“孝,就是给父母长辈好脸色”。我会将其化为自觉的行动,争做一名有“孝行”的好少年。

阳春三月,让我们沐浴“爱”的阳光成长,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又大声地背诵起来,心如同被微波炉烘烤着,暖暖的。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4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现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5

国学,本以为只是古代先人一时无聊写出来的文章,可是,经过今年寒假一番努力的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观点,真切地体会了古代上下五千年留下的圣贤书-国学,原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经典,就仿佛与圣人交谈,教给你待人处事、尊师重道等许多人生哲理。

学习国学前,妈妈给我讲了很多学习国学的大道理,我听到那些话时,几乎是怀着一种不屑的态度走进了国学堂。心里气呼呼地想:“古人没事闲的学那么多经典干嘛,我还得进国学堂学习,真是讨厌!”可是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

当到国学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要苦战书海,把这一门深奥的学科熟背的命运。我刚到学堂,老师就招呼我坐到其中一个位子上诵读《中庸》。我心里暗自发笑,“读?那么简单?”想着,我便信心十足地翻开了书。可是一个个生僻字便浮现在我面前,使我像撒了气的气球,信心全无。我吃力的往下读着,心里真得想放弃。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咬紧牙关嘴里不停地嘟囔着,经过一上午的刻苦训练,我竟奇迹般的会读了,并且读的非常熟练了。我心里感叹:“这真是富有魔力的一门科目呀!”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已经对《中庸》滚瓜烂熟了,并且能背诵很多章节了。虽然我战胜了困难,但对国学依然没有好感,直到有一天,校长用浅显易懂的话语给我们上了一节理论课,让我对国学有了大的改观。他意味深长地说:“古代历史上琴棋书画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琴’指的是古琴,‘棋’指的是围棋,‘画’指的是国画,‘书’指的就是经典国学,经典又分为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等著书,每一本书都聚集了成功人士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民族瑰宝,我们从小就要诵读国学经典,让它净化我们的心灵,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校长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他说:“曾经有一个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的儿子,小时候学习很差,每次考试都是倒数一二名的,教授常常为此而烦恼,他用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效。后来,他让儿子读了国学,后来,儿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勤奋学习,他的.儿子一跃成为学校的佼佼者。你们看,经典的魅力多大呀!”

诵读经典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凡事不能冲动,一定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找到事情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