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呼啸山庄》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
我无法形容《呼啸山庄》是本什么样的书,或者说,我无法对其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因为它带给我的太多了,太多浓烈的感情席卷而来:烈爱、仇恨、痛苦、疯狂,甚至惊悚恐怖。
那是荒原上一个阴郁中蕴含激情、冷酷中包含着狂热的爱情故事。那是一篇野兽的诗—人性之恶、钟情至深都被毫不留情的暴露出来。
在英国北部风声犀利的荒原沼泽上,在一段封闭的原始时空里,一个又黑又脏的小野孩希斯克利夫爱上了带给他全部幸福与痛苦的凯瑟琳。偏执的为这份爱牺牲一切,接着爱的名义不择手段的毁灭一切。
细读希斯克利夫,我看到了一个疯狂而偏执的'任性孩子。
当凯瑟琳认识到身世不明且一无所有的希斯克利夫绝非合适的结婚对象,当她明白她与希斯克里夫在一起后两人绝不会幸福,当她很清楚地说出“如果我嫁给了希斯克利夫,就会降低自己的身份”。那一刻,她已不再是曾经那个疯狂任性的野丫头。尽管她说“如果世界上其他一切都已毁灭,唯独他还存在,我还会继续活下去;如果世界上其他一切还存在,而他却已被毁灭,那整个宇宙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博大的陌生场所,我似乎就不可能成为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理性依然克制住了这份疯狂的爱。
而希斯克利夫,那个在所有人眼中都坏得像魔鬼的希斯克利夫,他的灵魂深处永远是那个无拘无束的吉卜赛野孩子。他根本抗拒凯瑟琳离开他的所有理由,他心目中的凯瑟琳,永远是那个跟他一起到处闯祸的野丫头凯茜。他的逻辑简单无比:如果天堂没有凯瑟琳,那么天堂就是地狱;如果地狱里有了凯瑟琳,那么地狱就是他的天堂!—多么愚蠢又令人动容的爱。
于是,失去了凯瑟琳之后,心已死去的希斯克利夫专注地做一件事:把这个已经没有了凯瑟琳的丑陋世界彻底毁掉。
希斯克利夫从未想过他与凯瑟琳之间早已隔了很多。()三年前他与凯瑟琳之间有着地位差距,三年后他们之间已隔了时间。或许他们的灵魂是契合的,这一切也可以用爱这一个字来涵盖,但这个字未免太复杂了些。
凯瑟琳终于死去了,然而希斯克利夫疯狂的报复似乎是无休无止的,小林顿、小凯瑟琳、小哈里顿…这就是爱么?由爱而生的恨?他究竟更爱凯瑟琳,还是更恨这个世界?他是在为凯瑟琳报复,还是在为自己报复?
我已然分不清。
“我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在那三块墓碑的周围留连徘徊。注视着飞蛾在石楠丛中和钓钟柳中扑扇着翼翅,倾听着青草发出喘息的声响,我心中不经纳闷:怎么会有人想到这一片宁静的土地下面,那些长眠者得不到安息呢?”合上书,我仿若看到了它狂野不羁中宁静如水的悲凉,答案已不必刻意寻找了。
轻闭了眼:废弃的呼啸山庄,青草在风里匆匆的生长。闹鬼的传说依然在愚昧的村民中代代相传。我看到,月光下,小希斯克利夫和小凯茜的灵魂正在茫茫旷野中携手奔跑欢笑…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2
这是一场交织复杂的爱情故事,在这人性与仇恨的冲突中,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就这样上演。从希斯克历夫的懵懂童年到他生出爱情萌芽再后来悲剧的发生以及复仇的焰火吞噬他的灵魂后又重新唤醒了心中的的那一点良知。故事曲折纠缠,人物性格复杂,感情纠结多变,在那佣人迪恩太太的口中故事一点一点慢慢展开。
当年少的希斯克历夫被外出的老厄恩肖先生捡回家中,故事便慢慢开始,在希斯克历夫刚到家中便被呼啸山庄整庄人所不喜之时,悲剧的发生便早已埋下了伏笔,正如作者所说,“收下他,哪管他黑的就像从魔鬼那边过来。”老厄恩肖对希斯克历夫的宠爱引起了一家人的反感,从佣人到 少爷俱都对希斯克历夫产生了浓浓的厌恶感,也因此买下了希斯克历夫心底仇恨的种子。少年懵懂的希斯克历夫饱受欺凌,最终在老厄恩肖死后被亨德雷赶出家门时,点燃了心中那抹复仇的火焰。而小时与凯瑟琳小姐的懵懂爱情也在那虚荣与无知中彻底葬送了希斯克历夫心中的最后一点理智,一心复仇的他走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多年后的希斯克历夫不知在何处赚到了一大笔钱后回到了呼啸山庄,被仇恨遮蔽双眼的他不顾一切对当年肆意欺凌他侮辱他的亨德雷展开了一系列人性扭曲的折磨。带坏了亨德雷的儿子小林顿后慢慢蚕食了呼啸山庄的同时也骗取了画眉山庄的财产,他把林顿家的掌上明珠娶回家后却又频施家暴,在后悔与无奈中郁郁而终,他把对凯瑟琳的爱与对亨德雷的恨意施加在他们的后代身上,最终希斯克历夫在临死前放弃了自己的复仇,带着自己对凯瑟琳的`爱与那最后复苏的一点人性走向了黄泉。在凯蒂与哈里顿的爱情中他看到了当年自己与凯瑟琳的影子,在那最后复苏的一点人性中,他为自己的复仇行为感到了一丝后悔,放弃了对下一代人的折磨,放下了自己多年的心结,在一切都烟消云散知识带着那对凯瑟琳一如既往痛彻心扉的爱意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步。
希斯克历夫一生由爱而恨,由悲而悔,说不清我们对他到底应该同情还是痛恨,他的一生可悲也同样可恨,在自己纠结的复仇与悔恨的心理中不停地折磨着别人也同样在折磨着自己,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小说的结尾美丽的让人沉醉,那一片湛蓝的天空下又有谁不能安眠?人性扭曲也罢疯狂复仇也罢,希斯克历夫的一生让我们在纠结中思考在痛苦中体味,在那失而复得的人性中慢慢领悟着人生。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3
在这个学期的英美名著电影赏析的选修课是我自己很喜欢的课程,首先因为我自己对名著很感兴趣,另外,我也很想了解更加多英美文化。基本上课堂上看过的每一部电影我都很认真去看,而且都有自己的感悟,无论是名著本身的内涵还是课堂上外延的知识,我都收获颇丰。其中《呼啸山庄》是我感受较深的一部著作,下面我在、对这部电影稍作剖析。记得高中的时候一直就想看《呼啸山庄》,但是很多人都说很晦涩难懂,最后一直到现在才看了。
看了一遍之后的确有很多不明之处,但再一次细细观看之后,作品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终于明白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我一开始以为《呼啸山庄》和以往我看过的十九世纪女作家的作品一样,都是描写上流社会高雅的爱情,影片会出现那些熟悉的聚会,雍容高雅的女人。但是,和我预期相反,我却看到同时代英国社会的压迫和阴冷,人性的欲望以及不择手段报复的丑恶面。可能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同时代的英国人反而无法接受这样一部作品,因为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很多都与当时的社会相悖,直到后来人们才逐渐发现《呼啸山庄》的闪光点与研究价值。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的小说家,当时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的灾难促进了工会的形成,也导致了工人运动走向高潮。社会矛盾的呼声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而且影片中也表现了对平民百姓的极大同情。《呼啸山庄》主要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恋,也正是这种至高无上的爱却孕育了如影随形的狠,一切由爱出发,期间是希斯克利夫对剥夺自己爱与被爱的权利的林顿和恩萧两家的报复,以希斯克利夫死在当年关闭他和凯瑟琳的房间,继续寻找凯瑟琳的爱终止。而且影片中很多细节之处都反映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融为一体、跨越生死,真正的伟大爱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部电影充满了爱与恨,矛盾但和谐。印象深刻的、无情的、充满活力的爱恋深深地印在观众脑海。接下来,我将不同角度地分析这种爱。凯瑟琳说:"我对艾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斯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斯克厉夫!"无论是从凯瑟琳还是从希斯克利夫身上,我们都可以找到至真的爱。回顾这些经典的影片,有很多值得传颂和学习的地方,而不像现在商业化的爱情故事影片,只是流于形式,真正值得大家去反复研究的地方不多,只供大家娱乐和消遣。如何把今天的作品写得深刻,展现给大家更多有内涵的思想这些都要我们向以前的经典著作借鉴。
这部电影也反映了作者曾经历过的社会背景。随着资本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受住诱惑也是很重要的行为规范了。《呼啸山庄》虽然处处是恨,但是更多的爱却让人感受至深,那种至死不渝的爱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且作品本身的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也值得我们挖掘与学习,也希望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从经典中来,也要走出经典,完成更多有我们时代价值的作品。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4
很多时候,回忆曾经的过往,天空总会是一片灰色。压抑的时候,并不觉出它的压抑,只是当压抑过后再回首,总觉得那时候的伤痛,隐忍着流传红色的血液,惨烈地撕扯着。
那座雪夜中鬼魅的召唤圣灵的呼啸山庄,那些挣扎在道德底线上痛苦却又畸形的快乐的人们。
每一次看到希斯克里夫这个名字,总觉得那字字都透着残忍,暴戾。还几分的又一张发黄的英文报纸上面的一句话:“一个在童年时代就遭遇不公的人,他的人格还能有多么积极向上呢?”仿佛法老的咒语,缚住本应该高兴快活的小希斯克里夫,强硬粗鲁的将仇恨灌入一个幼嫩到甚至惹人怜爱的心。有的时候总是在想,到底是谁会希斯克里夫,是老恩肖,是约瑟夫,还是亨德利?后来看到那一晚上的暴雨雷电,我懂,在呼啸山庄,除那可爱的她爱着的姑娘,希斯克里夫,他什么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被侮辱,可以被打压,却不能被此生最真实的爱所背叛。那高背椅子后,孤独而又冰冷的灵魂,隐隐的触伤人心。那是怎样的人啊,爱的时候,令人窒息,恨的时候呢,又叫人深深的恐惧。他就如同一座阴云,他离开。仿佛一切都没有阴郁,呼啸山庄依旧一如既往的麻木着,酒气熏人,可我们美丽的凯西·恩肖,却住在那好像永远都只有阳光的画眉山庄,与她优雅绅士的丈夫快乐依偎。但,那只是仿佛。
凯西的裙带纯净漂亮,“在整个教区里,就属她的眼睛最漂亮,她的微笑最甜蜜,她的脚步最轻盈。”看起来活泼快乐的小姑娘,她就真的活泼快乐吗?就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凯西是虚荣的,只是那虚荣遇上希斯克里夫,她便害两个炼狱中苦苦煎熬的人儿,生生拆散一对明明爱另一个胜过爱自己的恋人。一个人可以逃脱命运的安排,可以逃脱每一个残暴的敌人,却万万逃不脱自己的心。真正理解着爱着凯西的,或许只有希斯克里夫吧?!我始终难以承认内莉是凯西的朋友。一个朋友,她不应该在看到朋友人格迷途时漠然以待,一个朋友,她不因该在朋友矛盾痛苦时冷言冷语。所以凯西,她是那样的可怜,不同于希斯克里夫的可怜。她的.人生处处是矛盾,希斯克里夫早已对人生恨得彻底,他可以将全部的爱都只寄托在她的身上,爱着她,让她去感觉的每一寸心跳,虽然他不说,可是她会懂。而凯西呢,没有一个朋友,可以让她倾吐内心的压抑。她火一般的渴望着,渴望着可以向一个人敞开心扉。可是没有,没有一个人,包括希斯克里夫,包括她绅士优雅的丈夫---埃德加·林敦。凯西·恩肖,她本来是那么天真纯净的姑娘,即使生活在令人发疯的呼啸山庄,也都是那么的热情和善于爱。只是生活呵,它总是不住的用体面的生活来迷花人眼。
在那些反着腐烂气味的子句中,在哪做氤氲漫步的山庄中,所有的人都期盼着,期盼着阳光降临,期盼着被宽恕,可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遮住那阳光的啊,恰恰是他们自己。
凯西,它具有人世间最为高贵的品质……在绝望中爱。
只有爱才可以去感化,惨烈着充满着绝望的压抑。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5
本书讲述了两个家族,两代人之间爱恨纠缠的故事。呼啸山庄主人原本有一双儿女——儿子亨德利和女儿凯瑟琳。画眉山庄也有一双儿女——儿子埃德加和女儿伊莎贝拉。
呼啸山庄老庄主领回来一个弃儿——希斯克利夫,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到这个家以后,老庄主将其所有的爱给了他。自己的亲儿子不怎么照料,因此亲儿子亨德利对这个外来者很不友好,常常折辱欺负他,但他的妹妹凯瑟琳却与希斯克利夫关系很好。
有一次凯瑟琳与希斯克利闯祸跑出去了,跑到了画眉山庄,因此结识了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希斯克利夫在一次与凯瑟琳争吵后,离家出走。成年后,埃德加爱上了凯瑟琳,凯瑟琳虽然不爱他,但基于对方家世门当户对,虚荣心得到满足而嫁给了他。
婚后没多久,希斯克利夫变成了个有钱人回来了,找到了凯瑟琳,于是他俩有来有往,凯瑟琳甚至要求丈夫一起接待希斯克利夫,希望丈夫与之成为朋友,在经常来往的过程里,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爱上了希斯克利夫。
希斯克利夫为了报复埃德加,勾引伊莎贝拉与其私奔,带回呼啸山庄以后,却时时折磨她,也折磨凯瑟琳的哥哥亨德利,且还与凯瑟琳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凯瑟琳生病后,他们之间断了来往。但在他坚持下,又与凯瑟琳见面了。凯瑟琳由于情绪过于兴奋,见面后的当晚去世了,生下一个女儿凯西。
伊莎贝拉偷逃出呼啸山庄后,远走高飞去了另一个地方生活,半年后生下一个儿子小林顿。凯瑟琳的哥哥长成了一个纨绔子弟,带回来一个病弱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哈里顿,妻子去世,亨德利成了一个酒鬼和赌棍,家产逐渐被抵押,而受抵押人是希斯克利夫。
凯瑟琳死后,她的哥哥亨德利不久也去世了,呼啸山庄成为了希斯克利夫的财产,哈里顿被希斯克利夫当成仆人养育。伊莎贝拉在儿子12岁的时候撒手人寰,埃德加在凯西17岁的时候也去世了。
希斯克利夫的报复并没停止,他让自己的亲儿子小林顿娶了凯西,画眉山庄也成了他的财产。这个时候书终于快完了,也许作者觉得这样结束终究让读者意难平,然后用了很少篇幅写了小林顿的死,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死,终于只剩下了凯西和哈里顿,安排他俩在一起了。
这本书我在读的过程里,是揪心且愤怒的,我没有感受到书中主人公对于凯瑟琳超越生死的爱,反而只感受到了铺天盖地,沉重又极致的恨意,我还是个俗人吧,也或许像朋友说的我没有读懂这本书。
作者用了大量且复杂的词,详细的刻画了主人公的恨,却很少有爱的表现,或者说,在我看来,那都是发泄的恨,而别人觉得那是爱。我只看到了用一句现代人的话说——有多恨才能表达有多爱。我对爱的理解,更多是宽容,善良,感恩,奉献。
书中主人公表达爱的方式,大多是囚禁,软禁,狂暴的拳击等等。只让人感到无尽的恐惧,如果有人像书中主人公那样用残忍的手段表达对我的爱,那我一定会祈求上苍,不要有这样的爱人来爱我。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6
读《呼啸山庄》,里面的主仆关系,总感觉与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主仆关系不一样。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仆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不是一个人。《呼啸山庄》中英国人的贵族意识也很强,而区分贵族与仆人的仅仅是知识、外表,从而说明一个国家崇尚知识,对读书人尊重。
读《呼啸山庄》时,书中的林惇使我想到了前面读过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两个人对夫人的好惊奇的.相似,夫人又都是那么的不领情!结果都是幸福不能长久。
当读到耐莉受到希刺克厉夫威胁答应让凯蒂再入“虎口”,后来也履行诺言时,心中真是气愤,为什么耐莉不会变通一下呢?撒谎脱身后可以不履行诺言,毕竟自己的诺言是威胁下讲出来的。想想估计是作者为了故事情节故意安排的,如果不那样,故事就讲不下去了。
书中对养育孩子的描写中(除希刺克厉夫),不管是仆人还是主人,都不会用武力压迫,而是尽量去说服,从小就培养了独立的人格,而不是听人使唤、摆布的工具,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启示。
读《呼啸山庄》,一直隐约感觉不是真的,不会有社会现实支撑,当读完译后记时,看到作者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就不觉得奇怪了。
书中写哈里顿显然觉得太糟了,他先是因为愚昧无知而被人人嘲笑,而后为了努力改掉它却又被人嘲笑,他那上进的努力,既不能保护他避开轻蔑,也不能使他得到赞许,却产生了恰恰相反的结果。其实,我们生活中何尝不是,我们做一件事,总会有很多的反对声音,但当我们为了反对声音而放弃,那是非常可惜的,只有坚持,到最后才会有夺目的结果。
我痛恨希刺克厉夫的忘恩负义(他使我想到了《农夫与蛇》),主人收养了他,他却恩将仇报,吞并了主人及林惇家的财产;我无法相信希刺克厉夫的绝情,爱不能感化他心中的仇恨,任他一错再错;我怀疑希刺克厉夫是不是人,为什么小说要塑造一个这样的应该说是魔鬼。
当我读完译后记时,才发现自己的理解是多么的渺小,如果作者的思想是一颗西瓜,那我理解的只有一颗芝麻大小!译者说《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那希刺克厉夫就是乡巴佬翻身的斗争,他获取的财富究竟是谁的呢?是大自然的,只是贪婪的人类将他们归为己有。另一方面,希刺克厉夫报复的成功,却使身为与他一样的我们读后憎恨他,究竟谁更可恨、谁更是非不分?希刺克厉夫最后醒悟了:这样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他成全了哈里顿与凯蒂!然后到达自己的天堂了,他不稀罕我们一般读者对他的评价。
这次写读后感,已经跳出了堆砌摘抄出来的句子,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思想,以及读书过程中的所想,一气呵成,感觉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