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乌塔》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乌塔》读后感 篇1
读了《乌塔》这篇课文,我觉得文中的乌塔是一个自理能力强、细心周全且又活泼开朗的女孩。她仅仅14岁,就独自一人游欧洲,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啊!更令我佩服的是,乌塔为了这次旅行,用了三年的时间阅读了许多有关书籍,在周末还为自己 挣旅费!她从不依赖别人,做事有条理由计划。乌塔还有责任心,每到一地就会给家中打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让父母放心。
和乌塔比起来,我显得十分渺小。在家中,我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不用说自己动手做个菜或干些家务了。每天早上起床后,我连被子都不叠,就去刷牙洗脸了;吃完早饭后,都是爸爸叫我去漱的口;甚至有时红领巾也是爸爸妈妈帮我挂的,时间一长我都忘了怎么个挂法。记得在今年暑假,11岁的我才在父母的`哄骗和千叮万嘱下,自己乘车去定海参加舞蹈补习班。乘车回来时,爸爸还不放心的开着摩托车跟在我所乘的公交车后面,等我下车后一起回家……
乌塔真是太了不起了!我要以她为榜样,在以后的生活里,女里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少操点心!
《乌塔》读后感 篇2
读了《乌塔》这篇课文,我陷入了沉思。
这篇课文讲了一位仅有十四岁的德国小女孩独自一人趁暑假游历欧洲,为了这次旅行,她做好充分的准备,阅读书籍、设计好旅游路线和日程、攒集旅费。每到一地,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为自我的安全措施做保障。同时,课文还描述了乌塔关心中国小朋友有没有出去旅游的机会。文中乌塔认为父母爱孩子,就应当让他们单独出门,亲自出门看一看等。
我认为:乌塔有这么好的生活本事,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外国的孩子敢于离开父母,思想很独立;第二,外国的父母愿意放手,鼓励孩子自理本事。不像中国的父母,含在嘴里怕化掉,捏在手里怕碎掉。父母总是庇护着孩子,根本不放心孩子独自外出。
就说说我自我吧!因为我的爸爸妈妈太宠我了,让我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别说让我一个去旅行,就连从学校到教师家这短短的.几分钟的路程,我爸爸都要送我一程呢!并且,学校就在我家隔壁,每一天放学,我妈妈都要来接我。
居里夫人说过:“路要靠自我去走,才能越走越宽。”是啊!让我们挣脱爸爸妈妈的溺爱,只要勇敢、有信心、有本事,前方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明亮!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爸爸妈妈请放开你们的手,让我们像一只欢乐的小鸟在属于我们自我的天空中翱翔着吧!
《乌塔》读后感 篇3
读了《乌塔》这篇课文,我感到震惊: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竟有那么大的勇气,敢独自周游欧洲。
《乌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乌塔一人挣钱,用挣来的钱去周游欧洲,她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记下当地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备不时之需。之后“我”和乌塔谈论,到底应不应当让孩子独自出去玩,可乌塔的一句话立刻让“我”哑口无语,第二天,乌塔向“我”告别,说晚上坐车去波斯,还说要继续挣钱,以后去中国旅游。
而《乌塔》中,乌塔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为什么爱孩子就不能让孩子独自出去玩”这仿佛是在问所有的中国父母,“怕孩子受伤。”“怕孩子遭到不幸。”
“怕孩子交到些狐朋狗友。”……大家的答案千姿百态,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能够让孩子永远不受伤吗?不能。这样能够让孩子永远不遭到不幸吗?也不能。并且,这样还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独立、自主的本事被溺爱的泥土覆盖了,仅有让人经历过苦难,才能绽放出灿烂的鲜花。
记得几个月前,学校组织实践活动,并且是学生自我去。坐上车子第一排,望着窗外一个个闪过的美景,心中欢快至极,“耶”最终能够摆脱妈妈,开开心心地玩一天了。正当我悠闲地欣赏风景时,一辆红色的小轿车“闯”入眼帘,我定眼一看,“浙C3170K!”我大声喊道,“这不是我妈妈的车么!”只见那辆小汽车一向在我的客车周围开着。这时,一个坏想法出此刻了脑海:难道她要跟踪我们?果然,在目的'地,我看见了妈妈的身影,这时我感到一阵无名的懊恼,为什么妈妈还要来,不是说就我们小孩吗?是不信任我才来的吗?妈妈,您仅有放开手,我才能成长。
花盆里长不出大树,鸟笼里飞不出雄鹰,爸爸妈妈,请放开你们那双溺爱的手吧,仅有这样,我才能绽放出人生的光彩!
《乌塔》读后感 篇4
昨天,我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叫乌塔的小女孩在14岁时就能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故事。乌塔为了这次旅行整整准备了三年的时间,阅读了很多国家的书籍和资料,为了挣取旅游的费用,她每个周末去餐馆和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陪小孩玩耍挣钱,这些旅费都是她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呀!
我被乌塔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我的爸爸妈妈眼里,我永远都是个孩子,不让我单独出门玩,也不让我离开他们的视线,总是不准这个,不准那个,从小把我严严实实的包起来,没有我希望得到的自由空间,我就像温室里的一棵小草,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啊!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我就不能像乌塔那样呢?
晚上回家我跟爸爸妈妈长谈了一次,把乌塔的故事和我的想法都说给他们听,可爸爸妈妈还是不能理解我,跟我讲了很多道理,比如:外面的世界不安全啦、你还没有长大啦、一个人在外面我们会担心啦……等等,我虽然心里特别不服气,但是大人真的不愧是大人,他们说的`一大堆道理都让我无法反驳,我觉得我似乎失败了。
今天上课老师又组织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讨论,让大家说一说与父母交流的结果,看到那么多同学都还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我又有了信心,同时也为自己没有据理力争而感到后悔,真应该向这些同学学习。放学回家,还没等我把准备好的长篇大论说出来,妈妈居然主动说支持我的想法,答应我今后要尽量放手,让我做一个像乌塔那么坚强独立的孩子,还马上同意了我一个与同学计划好的活动,真是喜出望外啊,原来妈妈是看到了老师发的课堂讨论视频,她被我们的精神感动啦!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妈妈操心,做一个独立的好孩子。
《乌塔》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乌塔》这边课文,让我受益匪浅。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和德国的对孩子的教育截然不同。
课文讲的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的事。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我们要养成独立的习惯,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大人。
我身边的朋友,放学的时候,一半是自己回家,一半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接回家。每天学生放学的时候,学校四周真是人山人海,全都是接孩子的大人。放寒假的时候,家里的孩子不是补课,就是写作业,玩游戏。可乌塔就不一样了,她是一个独立的女孩,为了这里旅行,它利用假期时间出去打工,为此整整准备了3年,我们别说旅游了,连平时出去玩,大人都是全程陪同。
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下楼玩,父母不放心,自己出去旅游,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父母总是说我很小,外面的坏人太多,外面的危险太多,反正就是总有各种理由阻挡我出去,慢慢地,慢慢地,我也习惯了他们了周到的照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从心里佩服乌塔这个独立的.女孩!
我觉得中国的父母应该给孩子多一点独立自主的机会,使我们得到更多的锻炼的机会,将来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乌塔》读后感 篇6
读了《乌塔》这篇文章,一道又一道的波浪不停地冲击着我的心灵。乌塔,一个与我相差不了几岁的女孩,独自一人,游走四方。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这是怎样的一种自豪?
我有这种勇气吗?没有。我有这种自主意识吗?没有。我有这种独立能力吗?没有。
我为什么没有这种勇气?我为什么没有这种能力?我不禁问自己。这使我又想起四月份的春游。
春游的前一天,妈妈早早地帮我把饼干、苹果、矿泉水等准备好,第二天一大早,我背起妈妈收拾好小书包,轻轻松松来到学校。大家排好队,刚走出校门,就看见在门口等候的妈妈和其他家长。等我们的队伍过去,他们就远远地跟在队伍后面,将我们保护在他们的视线之下。走了一段路,家长们就开始走到孩子们身边,背包不知不觉就背到家长们身上了。烈日上来,妈妈和其他家长开始行动,看带队老师不注意,悄悄给我们送上水或饮料,还不时伸出手帮我们遮挡太阳。他们既担心带队老师批评,又害怕给我们丢脸,这可难为了妈妈和其他家长们。而他们却不知,孩子的'依赖心理就是在父母的百般担心及娇宠中养成的。
我们碰到难事,总是把期望的目光投向父母。而我们的父母,也把这种救助的目光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总会毫不犹豫地帮我们解决。而在不知不觉中,就培育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族。
大文豪歌德说:“失去勇气,就失去了一切。”面对困难,勇敢面对并积极想办法解决,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是我们健康的成长,才能是我们不断的突破自己,超越自我!
当然,小小的乌塔能这样漫游世界,除了父母的支持,还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如果是在中国,很有可能被当成离家出走的不良青年而让警察叔叔给送回家。临别时,肯定少不了一通批评教育。
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看过《小鬼当家》这部电影,我们也是小鬼,同样也想当家,可是谁能让我们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