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人性的枷锁》有感

2025/05/05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人性的枷锁》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人性的枷锁》有感 篇1

继《月亮与六便士》后,阅读毛姆大叔的第二本巨作。这边长篇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三十年“五彩斑斓”的生活。

人人生来便带着瑕疵,或是身体,或是灵魂。先天跛足的他,9岁失去双亲,从此寄居于牧师伯父家,因身体残缺,他生性敏感,然而生活从来就不会对谁仁慈,收起毒手,对可怜之人只会更甚;菲利普经历了被同伴轻视与欺凌的少年时期,寻求未来发展,迷茫的青年时期,成年后学习了会计、油画、医生等相关知识,后因股票投资失败破产,不得不放弃医学,做起了商场导购与服装设计。

小说大部分篇幅读起来很压抑,亦如真实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毛姆素来喜欢毫不客气地揭露人性的弱点,复杂和矛盾。书中很多细腻的思想和表达让人不惊感叹与自己的想法如此一般。看着菲利普冲破身体缺陷、宗教、性欲、爱情、物质等层层枷锁得到自我救赎与不断成长(成长路上的苦无以言表,作为读者,对于这个主角会心疼,也会火冒三丈,有嘲笑,有同情,更多的是欣慰),最终活出自我,很开心,虽然只是他只是个小说人物。

如译者所说,成长本来就是一条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还是一条孤独的单行车道。愿我们能在别人的故事中,切身体味或已逝去,或未到来的岁月。

我们本应豁达,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且微不足道,死亡更是无足轻重。

读《人性的枷锁》有感 篇2

上帝在赋予人类自由的同时,又给我们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了感情,最大的困扰也是拥有了感情,爱、恨、情、仇都无疑是人生的枷锁。

“不知不觉间,菲利普养成了世上给人以最大乐趣的习惯——博览群书的习惯;他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一来却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逃避人生忧患苦难的庇护所;他也没有意识到,他正在为自己臆造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转而又使得日常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痛苦失望的源泉。”(摘抄于书中第98页)

因为孤儿和机缘巧合而过早地投入到书本的虚拟世界中,对儿童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不过感觉这一点倒与自己有点相像。从小就缺乏同龄的玩伴,于是跟着邻家的打哥哥满山跑,老爸在忍无可忍之下把我毒打了几顿。儿时的童真又怎能忍受得了这般摧残!内向的我只能把自己埋没于书海中,我把那里当做自己的乐园,当做避难所,所有的不快都可以在那里得到发泄和弥补。有得必有失,书毕竟是书,纵然里面的世界描绘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是与现实相脱节的。久而久之,我们便会把自己关在那个小牢笼里,对身边的环境产生不适,甚至是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排斥。

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天生坡脚,自幼由当郊区牧师的伯父威廉抚养。刚开始翻读,还以为菲利普会受到伯父、伯母的虐待,饱尝孤儿的痛苦,没想到他的伯母居然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尽管在菲利普的眼里,他的伯母被描述得如此的令人反感,但她的爱是如此的真挚,她是真的心疼这个孩子。

菲利普是在浸透着宗教气息的环境里长大的,很早就切身体会到了宗教的虚伪。曾经,他对上帝具有回天的'神力这一点深信不疑,他热烈而虔诚地祈求上帝在新学年开始前治愈他的残疾。然而,时间证明那不过是一个谎言,是欺骗。菲利普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愿为了“侍奉上帝”而虚度自己宝贵的一生。于是,他不等毕业就毅然离开了死气沉沉的皇家公学,辗转于学画,学医。菲利普拥有着青年人的热血,好高骛远,不惜穷其一生去追寻人生的目标。同时,他的理想又都是迷茫的,都不能坚持到最后,只能在迷茫中追逐。但他至少勇于反抗,反抗他伯父的安排,反抗现实,反抗命运的安排,这是值得深思的。

小说着重描写菲利普如何挣脱宗教和小市民习俗这两条禁锢人类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旋流中,寻求到人生的真谛。他饱尝人间艰辛,历尽世态炎凉,最后得出结论:生活就像一条波斯地毯,虽说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实质上却毫无意义。

菲利普的人生枷锁是社会的产物,那我们的呢?又时,我们的人生的枷锁是我们自己给套上的,战胜自己便是打开它钥匙。

读《人性的枷锁》有感 篇3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毛姆大叔的第三本作品《人性的枷锁》。读毛姆的书,感觉仿佛是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去用心感受和揭露这世界的真面目,有痛苦,有悲哀,也有些许的对人生的彻悟。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小时候到中年的人生经历,因为天生瘸腿收到皇家公学孩子们的讥笑和嘲讽,让他从小形成了自卑,敏感,内向的性格;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在自己愈发想躲避的时候,愈是有一把刀戳向你的心,慢慢的折磨你;在没有得到上帝的回应,也看到教堂牧师们丑陋虚伪的面目,从小在基督教熏陶下的菲利普果断弃教,“何必一定要信教?”这是他挣脱的第一个枷锁,后来德国留学,去伦敦当会计,到巴黎求师学画,再回来学医,最终还是继承了父亲的工作,当一名医生。感觉命运真的在这里开了个不小的玩笑,我们努力挣扎的结果,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很可恨却又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菲利普在遇到人生种种问题时候的一种自我剖析和自省的能力,总是在纠结,挣扎,悔恨,反省,正视自己身上暴露的问题,不管是自尊心作祟,还是自己的卑微羞怯的性格,在不断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的道路上,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谛。就在这种需要你去不断地作践自己,剖析自己,折腾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可能才会获得更深刻的生命体悟,正如毛姆大叔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让他能够写出如此犀利却冷静的作品吧。在生活的不断摧残和折磨下,自己的眼睛会更加透亮,更加成熟,看透了世界的肮脏不堪,却依然能够保持”宠辱不惊,闲看窗外云卷云舒”心态,这就仿佛是在黑暗中粲然一笑,那种笑让人看了只有安心和平静。

这本书看的最虐心的部分是菲利普和米尔德丽德三番两次的相遇纠葛,米尔德丽德明明庸俗不堪,扁平的胸脯和苍白的脸色,2次轮为性行为工作者,菲利普仍然不能为之忘怀,明明认为自己也贱的不行,却仍然忍不住爱她,想要和她在一起。但是走过这段可悲的所谓“浪漫爱情之路”,他发现他只能为她做到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但不会和她有任何进一步的发展,这里我很佩服菲利普的'自制,但很替他不值,明明心里清清楚楚的明白这个女人一点儿都不爱你,只是因为求生的本能在单纯的利用你,你何必还为她仁至义尽至此?

最后在米尔德丽德把他的家弄砸的不成样子的时候,菲利普一笑置之。在感受到爱情的痛苦煎熬,并经过多好些年后,菲利普也明白了自己的愚蠢和可笑,难道正如毛姆大叔给年轻人的那句忠告,“非要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毛叔叔,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一语中的?

关于人生的意义,克朗肖通过一个破烂不堪的红地毯让菲利普明白了”生活是毫无意义的“。看似这是个悲观的想法,但正如书中所说”既然生活毫无意义,尘世也就无残忍可言。不论是做过的还是没来的及做的,一概都无关宏旨。失败好不足奇,成功也等于零。他不过是暂时占据在地球表层的芸芸众生中间的一个最不起眼的动物而已;然而,他又无所不能,因为他能从一片混沌之中探出其奥秘来。“我们总是在追求这成功和幸福,殊不知,幸福和痛苦是一样的微不足道,不管是痛苦,还是失败,还是幸福、欢乐,它们的降临,跟生活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使得地毯变得更加纷繁复杂,绚丽多彩罢了。

所以生活中,何必把自己闭塞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去体验世界,体会社会,不管它们是残忍的,还是势力的?即使碰的头破血流,即使饱受饥寒交迫,即使被世界唾弃,那又怎样?生活既然是没有意义的,又有何惧?生活的毫无意义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正因为生活毫无意义,我们才有勇气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也不怕,在折磨和摧残下,慢慢获得自己对于生活的体悟,而这对自己才是最具有意义的东西。不禁妄想,那些在别处过着自己不敢想象的生活的人们,是不是正是感悟到这一点,才有勇气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灿烂的微笑着。

读《人性的枷锁》有感 篇4

毛姆的小说《人性的枷锁》讲的是主人公菲利普从幼年到三十岁这段时间的成长经历。

这二十多年间他不断打破生活中的枷锁,最终过上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

01

枷锁一:宗教信仰

母亲去世以后,菲利普成了孤儿,被送到当神父的伯伯家寄养。

在伯伯家长大的他,从小就被寄希望于,以后能从事神职工作。加上英国本身就是宗教国家,他也很难不被宗教所影响。

因为天生跛足,受尽屈辱,所以他一心期望上帝能让他痊愈,在做了很多的努力之后,他还是没能如愿。

这件事让他对宗教开始失望,但还没到完全失望的地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身边的神父并没有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反而比普通人还要无聊和堕落。特别是自己的伯伯,他自私愚蠢反而宣称在传播真理,这些都让菲利普决定放弃从事神职的机会,转而前往德国的海德堡学习德语。

在德国,与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接触,让他看清:他并不会因为放弃信仰英国国教而遭到上帝的惩罚,实际上他根本不需要信仰任何宗教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和充实。

打破宗教信仰的枷锁以后,他感到心神自由,他成了自己的主人,再也不用考虑有没有履行上帝给他的职责,他只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讽刺的是,当他决定彻底放弃信奉英国国教之后,反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行为准则,那就是爱和真诚。

在中国,虽然没有宗教文化,但是我们有父母文化。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长大了要报答父母,孝顺父母。因为父母都是为了我们好,也为我们付出了所有。

这种思想就像宗教思想一样,虽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盲从,会让他们变成束缚我们的枷锁。这种枷锁不仅容易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容易让父母不去学习和成长。

希望我们都能像菲利普一样,在生活中不断地经历和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这种经过察觉和反思的信仰,不仅不会违背社会约定俗成的信仰本质,反而会在更高层次上,与他们达成一致。

02

枷锁二:事业上的定性

在放弃从事神职工作的'机会以后,菲利普去海德堡学习了一年德语,然后去伦敦的会计事务所做学徒,准备从事会计工作,最后却因受不了办公室一成不变的生活而中途放弃。

后来又去法国学画画,在认清自己最终也只能是二流画家以后,又毅然放弃学画,这无疑让伯伯对他打击讽刺,说他没有定性。

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相信虽然一直在不停换方向,但经历过的事情终将成为自己的一种所得。

最后选择学医,从事父亲生前的工作,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他喜欢在行医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观察他们,并对世间百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很多人戴着父母文化的枷锁,所以在事业上也难免会被其禁锢。

虽然我们已经长大到不用靠父母来生活,但因为小时候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也不鼓励个体对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所以长大后的我们,当被社会现实所困时,很难再去做出进一步的试探和选择。

而菲利普的幸运就在,虽然一直面对伯伯的质疑,但因为是寄养,伯伯也不好强迫他做决定。当然菲利普也为自己不断试探付出了很多代价,比如后来在读医学院时,穷到留宿街头,吃不上饱饭。

他这种宁愿不断面对挑战和质疑,也要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态度不仅给了我们希望,也激励我们跟随自己的心去走。无论什么境遇,都会成为丰盈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03

枷锁三:爱情

作者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写菲利普的爱情“遭遇”。

他在学医期间认识了餐馆服务员米尔德里德,并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

虽然菲利普一直能清醒地看到米尔德里德身上所有的缺点并在后面的相处中不断被她利用然后抛弃,但是菲利普就是很难摆脱爱情的魔咒。

最后的最后,菲利普心还是会痛,但爱的枷锁已经不能将他捆绑。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爱的人终成眷属,但几乎所有人都在爱里吃过苦。

这种苦,是爱情的美丽肥皂泡不断破灭过程中,我们喝下的肥皂水。

就像菲利普,他至始至终爱的都不是米尔德里德本人,而是他心中对于美好爱情的最初幻想。

这种幻想让他看不到米尔德里德真实面,而现实逼迫他不得不去看的时候,他就只能不断地痛苦,不断地绝望。

最终现实的苦楚足够多,多到可以让他清醒地看到米尔德里德跟他之间,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像菲利普这样“倒霉”遇到一个性格和人品都严重有缺陷的人,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不会找到完全符合我们心意的另一半。

如果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另一半来过上内心充实而幸福的生活,那无疑是要走向地狱之门的。因为我们会不断地在痛苦中看清现实:没有任何人可以让另一个人内心充实而幸福,除了这个人自己。

04

枷锁四:跛足

从菲利普开始上学起,他就不断因为自己的天生跛足被人笑话,因此跛足也成了他最大的痛处。从小到大,只要别人和他有争执,就一定会拿这个来刺痛他。

菲利普在一次次的被羞辱之后,终于发现自己的跛足不是别人之所以会挖苦他的原因,那些挖苦之人心中的恐慌,不满和没有安全感才是他们之所以会挖坑别人的真正原因。

相比之下,身体天生的残疾并没有比别人心中此时的黑暗更邪恶。

我们也许不会像菲利普这样有身体缺陷,但却可能有不愿被提及的痛楚。可能是某段没有努力的时光,其他家人身上的难处,或是年少无知的某段黑历史。

无论是身体的缺陷或不同之处,还是做过的某件错事,它们都会跟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独一无二生命的证明。当我们苦恼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也许我们可以像菲利普一样问一句,到底是我们本身有什么错,还是评价方自己在跟自己的心魔在抗争。

小说的结尾,菲利普摆脱了宗教,事业和爱情给他的枷锁,过上了一种自我实现的生活。

但是在我看来,人性的枷锁并没有就此完全解开。新的生活里他还会遇到新的枷锁,当然也会有新的解锁过程。

因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解开枷锁的过程中度过。

读《人性的枷锁》有感 篇5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书有点厚,我读的也很慢。快一个月了,才读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艰涩甚至描写的很优美,在缓缓的故事节奏的带领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顾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成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中彷徨。仿佛被什么东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伸缩。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头。我焦虑、想要改变、用力挣脱。但似乎周围有个漩涡,牵引着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来越大,对抗越来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开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开始自我怀疑,不知道对抗有什么作用。我开始恐惧,不知道脱离了主流的既定规则是不是错误的。就这样不断地被消磨直到殆尽,麻木、接受、放弃抵抗,就这样在这局促的空间里被无限遏制着。

其实一开始,还是羡慕毛姆笔下那个主人公青年时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阅历的。但之后想来,自己其实更折腾。

一边看着主人公不断思考,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一边我自己也思考着自己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我觉得我的外面是纷乱的世界,而我的内在却是一片荒芜。

我从内心出发去界定,设法去看清被既定认知束缚住的自己。我试图补充养份,各种丰富的、有层次感、朝气蓬勃的阳光和色彩。终于,我的内在重新鲜活起来,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觉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