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童年》读后感

2025/05/09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童年》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童年》读后感 篇1

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打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微软雅黑字忽起忽落……

童年,人人都有童年,我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他的童年却饱尝人世间的辛酸,通过一个渐渐成熟的孩子的眼光去描写他周围的世界,虽然他对自己总是谦逊的不肯多着笔墨,但却给我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阿廖沙形象。《童年》里的这些故事在作者优荚的文笔下,个个都显得深刻细腻,引人入胜,像一颗颗珍珠,而全书则有如着这些珍珠组成的一串项链。在这本书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个当然是小阿廖沙了,当看到他的外祖父第1次打他时,他极力反抗,我不由得心生同情,恨不得上去帮他一把,让他免遭皮肉之苦。当看到他交到了知心朋友的那种快乐劲,不由得羡慕起他来,唉,我多么希望能交到知心朋友呀。当看到小阿廖沙没有书却渴望读书时,我被他那种我所不具有的精神所感动。当看到他所读书所遭受的屈辱,而落泪。小阿廖沙对小市民恶习的痛恨,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我所拥有的一切。第二个人物则是小阿廖沙的知心朋友,"好事儿",从他的语言中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看作是一件好事,你就不会抱怨生活了。

从"好事儿"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生活中即使遇到了挫折,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也许会变成一件好事,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童年》读后感 篇2

如今我们坐在家里,享受着生活的同时,殊不知高尔基的童年是多么黑暗。

他就是《童年》的主人公阿历克谢,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家庭,没有了父亲,外祖父非常残暴无礼,同时又非常吝啬。在这个黑暗世界中,唯一的一点曙光是他的外婆。主人公的成长没有被污染,很大一部分是外婆的上帝在净化了他的心灵,而他自己的上帝也能是他不被沾染黑暗。

很难想象主人公是如何保持心灵的纯洁的,可能是他太过于天真,但他的外祖父不买账。起初我对外祖父的看法很单一,暴力、吝啬、冷漠。因为他一言不合就打他的外婆和阿历克谢。阿历克谢也习以为常了,后来甚至还掌握了避免挨打的方法。但后来我逐渐改变了对他外祖父的看法。

有一次,“我”把桌布染成了蓝色,外祖父知道后狠狠地把“我”毒打了一顿。以至于“我”好几天都不能动。不过后来外祖父竟然到“我”的房间来了,不过这次是带着和善的面孔来的,还带了了许多糖果。外祖父好像善良了许多,还和“我”讲他年轻时候的许多故事呢。“我”觉得他不是那么凶了。在他的叙述中得知,他年轻时是个纤夫。这个职业非常苦,要用人力拉大驳船,他拉着船走了上千俄里。他的叙述是如此的动人,我自己也被他的故事感动了,他变成这个样子,难道不是生活的`压力把他压成这样的吗?

第二次改变看法是在染织坊失火后,外婆和外祖父就分开住了。失去了染坊的外祖父能干什么呢?他卖了许多外婆的东西来维持生活。看到这里肯定很多人会骂他吧。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渐渐认为外祖父很可怜的。年轻时做纤夫这一职业已经很不容易了,好不容易当了一个小业主,却被人烧了店。这个可怜的人还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呢?两个儿子天天争吵,还打骂。自己的女儿也不让人省心。这样的生活,脾气怎么好得起来呢?我相信,外祖父那狰狞的面孔后面肯定藏着一张和善可爱的脸庞。

高尔基的童年是个不堪的回忆,但哪个名人的童年不是这样过来的呢?这样的童年教会了他很多东西,比如坚强正直等优秀品质。他的外祖父从某种方面是否还帮助了他呢?

那些恶人的表面是坏的,但他们也不一定是自己要变成这个样子,他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童年》读后感 篇3

我们的童年,不仅是快乐的,更是是幸福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没有必要被人世间的险恶纷争给束缚住,也不必管社会的黑暗腐败……而高尔基的“童年”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没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只有每天数不尽的工作,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但是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不仅使我感慨万千。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也就是高尔基)在7岁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无尽的疼爱与呵护,更受到了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各种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的现象。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的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并不愉快的童年。

阿廖沙的生活多么黑暗啊,就像他的家庭一样——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周围的人贪婪、残忍、愚昧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勤劳、坚强、善良,勇敢,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命运所低头的人。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童年灿烂,多彩: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品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人欺负,家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人一番……但拥有着这些,我们似乎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后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美满、幸福的生活,并向阿廖沙学习,学习他的自强、勇敢、努力的精神。

《童年》读后感 篇4

我曾看过一本好看的书,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本书叫做《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中人物丰富多彩: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而外祖母是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人。而两个舅舅是粗暴、自私的人,整日为争夺家产吵架群殴,疯狂的虐待自己的妻子。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当然书中的主人公是阿廖沙

书中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阿廖沙是高尔基的乳名。高尔基从7岁起就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和年迈的外祖母生活。自然家中经济状况十分不可观。别的孩子有的有新衣服,他却没有,他的衣服都是打满补丁的。就算如此,阿廖沙依旧努力学习,没有因此就埋怨母亲。高尔基的童年与我们相差甚远,至少,我们还有父亲对我们的爱。

接着,本书讲述了阿廖沙被母亲与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去。在那里,外祖父与舅舅争吵不断。阿廖沙十一岁那年,母亲也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之后在外祖父的建议下走向“人间”。

这本书中,我十分敬佩外祖母,她如同一盏灯,照亮了阿廖沙也照亮了整个家庭。这使阿廖沙拥有坚强不屈的性格,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外祖父家里,外祖母也是对阿廖沙疼爱有加,而且他也没有辜负外祖母的期望,向“人间”进发。

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生活在多么幸福的地方啊!有父母宠着,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宽敞的教室有和蔼可亲的`老师的呵护,在社会上大人们总让着我们……而高尔基的童年是如此的悲惨。不要说我们所拥有的他没有。就连过几天安宁的日子似乎都很困难。

《童年》是部不错的书,用朴实而真诚的语言、深刻的寓意教会了我们青少年如何打拼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童年》读后感 篇5

被誉为“无产阶级的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曾经有过一段截然不同的童年生活,在黑暗的俄统治时期,饱受了人与人之间贪婪的欲念、残酷的现实和悲痛的生死离别,在外祖父家过日子的经历,到底是什么纵使这原本单纯的、贫困的社会栽陷在这腥风血雨的封建制上呢?

是频频的利与名所促发原本期盼得到幸福生活的人民设计的一个“圈套”,而在他们深沉的内心是孤单、惧怕的,代表着他们手里得到的钱财就恰似在汪洋大海上的一块木浮板,只是怕人们会因为他们的落泊而为此对他们的疏远。小说情节中外祖父绘声绘色地为被他打的阿廖沙讲自己青年时期辛酸的拉纤的工作,依靠的是他想获得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热心。文中——外祖父这位被所有读者视成为最可恶的主角,但何曾有人有心去缭解过他呢?

其实,外祖父对于亲人是多么的疼惜啊!在分家后,两个软弱无能的“败家子”经营的染坊一窍不通,是作为父亲的他亲历亲为地帮忙打理店铺,累得郁郁不乐也只能在自家发脾气了。看看现在,人们丰衣足食的,却少了些什么?他们看上去是如此的满足,在内心却是如此的贫穷,就如同他曾经所在的那个淹没着人们的呐喊与彷徨的社会一样。他们到底缺失了什么?想到了:原来,人们社会得到了富裕,生活变了,但还是如此麻木,一种掩盖在物质丰富之下的麻木。

当我阅读到:“在傍晚的寂静中久久传来外祖父那凄婉的忏悔的悼词:‘……请保佑我不要受任何诱惑……上帝啊,请保佑我不受别人的`欺负……’”这些诚心的祷告是他心底美好的心愿,他内心的矛盾挣扎,对当时社会可憎可恨的一种内疚,无法改变的一种态度。当我踏入中学的门槛,我真的好想学会逃避这一些对于我而言陌生至极的科目,繁重的累赘甚至压得我连呼吸都觉得困难,但是半晌我犹豫了,处身在茫然的封建社会,连外祖父都可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为什么我都不能尝试呢?至少我可以比任何人更努力些,不会让自己后悔。没有去做就放弃,你比外祖父更加可耻、可悲。

《童年》对我们产生了殷切的告诫,读懂了漫长社会进化的历史悲剧,无疑是一部真真切切的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