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

2025/05/09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文化苦旅”,望文生义,自然是一个“旅”字贯穿全书。但这部书又不是简单的山水游记。“原因是,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深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我想,这便是文化二字的分量。而一个“苦”字应该说可是全书的主旨。作者并不在乎旅途劳累之苦。这个“苦”乃是对全民族意识的苦苦思索,对人生至高理想的苦苦追寻,读中华民族文明复兴的苦苦祈盼。“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我以为,最能体现作者一个“苦”字的'文章是《道士塔》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蝇头小利就可以把大车大车的经书、绘画运往两方的土道士。也看到了一群眼睁睁看着国宝流失却不闻不问的道台,藩台。“偌大的中国,竟存在不下几卷经文。”“我好恨”。作者恨的不是王道士,也不是哪个藩台,在中国,这样愚昧、麻木的国民又何止千万?王道士不卖,李道士照样要卖,张藩台不管,赵藩台更不会管。“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面对如此国民,作者怎能不苦?百年之后,王道士早已化为灰烬,莫高窟的历史文献也在大英博物馆的玻璃窗里沉睡了多年。尽管我们再也不会让一个蒙昧的道士去看管我们祖先的遗产,可他们似乎还活在我们身边,盲日庸俗的国人似乎也还不少,也许文明离我们还很远哪!我们期待着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那一天。

再谈到“文化”二字,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书中的一篇文章《柳侯祠》。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匠,但他命运多劫,两次遭贬,又客死他乡。然而正是由于他官运不济,被贬永州,才使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可此时的柳宗元仍时皇宫内的青砖绿瓦一片痴情,因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事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而此时,命运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柳公满心欢喜的返回京城,而等待他的却是更加荒凉,更为边远的柳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人的悲哀。

我又想起了批评余秋雨的文章,说它的词藻华而不实,说他的文章软弱无力。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也没有必要去探个究竟。因为文学本身就有它的两面性。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余秋雨的书,在他的书中看到了文化,看到了历史,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人生。我想,这就够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徜徉在一书架散文著作之间,我的心在犹豫,手已经不由自主地取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刚刚翻开第一页,就追随着他掉入那华丽的摸不着边际的文字宫殿。我一动不动,心却已背上行囊,和他一起天南地北地游荡。冷落了几百年的古战场烽火重现,敦煌的黄沙中分明有赤脚的飞天在起舞,灵秀的苏州偏偏在雨中低声哭泣……

读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就像在某处古迹放飞着心灵,让它随艺术的激流冲刷每一种文化,让它与古老中国的文化相碰撞!我的心却被撞痛了,因为这文化承载着太沉重的历史,太沧桑的过去……

余先生是一位幸运的苦行者,中东焚天的战火中,冰岛封天的严寒中,昔日罗马悲壮的斗兽场前,都印下了他清瘦的身影。说他幸运,是因为他总是在最佳的时刻巧遇文化,大雨来到宁波讲课,就遇上天一阁开放;黑暗中迷路,却无意中经过但丁故居。而细心的他又总能从眼前的蛛丝马迹中看到深远的历史,深刻的思想在稳重的文笔下交汇成河,征服了饥渴的'读者,在华美中益显沉重,深邃中带有感性,像茶一样,几番品读,仍有余香再口。

余先生又是心痛的,因为他必须一次次驻足曾经失去的辉煌,一次次仰望历史遗留下来的沧桑。最是痛心在敦煌,于敦煌漫天的黄沙中,我真想随余秋雨先生一起跪下,向那个斯坦因跪下。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内涵!为什么?为什么敦煌要生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却没有一双智慧的双眼,没有一腔为民族文化而生的热情?我好恨,好恨自己为什么不早生一个世纪,与那位漠然麻木的王道士对峙,我相信我的冲动可以让他苏醒!

就这样,敦煌一步步走着,文化一点点残缺着;就这样,我们的祖先,他们精神上的财富一点点地流失着。我不知道,我跪在斯坦因面前要说些什么,也许语无伦次的我只能瞪着血红的眼睛在凄艳的晚霞中与他对视!我愿让大漠的朔风将我与他吹成一塑雕像,立在黄沙漫天的敦煌,我愿与他对视千年!让我用这种方式阻止他们对敦煌文化的吞噬吧!我——只能如此!

总是心存幻想,也许,眼前的一切辉煌与沧桑,都是冥冥之中历史早已安排好的一场戏;,让艺术活生生地为后人演绎吧!

仍在追随着余秋雨先生,让心在历史古迹中游荡,我在心中祭奠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灯光昏黄,茶烟缭绕,盘旋而上,缕缕如丝,光影糅合。持一本《文化苦旅》在手,任茶由热转凉,遗留凄伤于心中。

三十七篇文化散文,一篇自序与后记,文字中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轻松,苍老后的年轻深深地映入眼帘中,刻在脑海里,遗留于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唯有凄伤,苍凉与苦涩。

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你离开故乡,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而你行行走走,到达了莫高窟。那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在夕阳西下,朔风凛冽中,更显得悲凉。当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流泪地被卖到远离故乡的远方。“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卷又一卷,一箱又一箱,一大车,又一大车。经文书卷被几句现编的童话骗走,“我好恨!甚至想剜心刻骨。”恨未早生一个世纪,决战于敦煌,任千帆过尽,这也只是一抹泡影,时光苍茫,岁月的洪荒里,那些往事已为陈迹。

别离了敦煌莫高窟,你又苏州来了场相遇。“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入夜空”,美丽的古城中,你遥想苏州的委屈,困惑于苏州的兴衰,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唯有此古城,才能给人一种真正的休憩。纵它背负着种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罪名,可它依旧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

辞别了古城,兜兜转转,来到了天一阁。偌大的中国只留下一座藏书楼。藏书楼兴起于明代,由范钦所建。此楼被阮元说成:“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文化人爱书的思想,收藏书籍的典范也由范钦而来。如此这般惜书爱书,想必范钦本人也被古籍、古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浓厚的`书卷气息,古旧的历史书卷,犹如一个历史老人屹立在藏书楼中。那封存已久的文化内涵随天一阁门的开启而奔泻而出。文学者漫游于此,感受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不幸的是天一阁一半图书被盗,那悠久的文化因被偷而丧失于天地之中。

痛心于文籍的丧失,感慨于文人藏书的艰难历程。虽心痛哀伤了许久,然而按耐不住心中对苦旅的探求,我跟随你的脚步,到了笔墨年代。那浓黑的墨挥洒自如于洁白的纸上,浓郁的墨香沁人心脾,惹人心醉。可惜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当近代中国,外国的思想文化流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毛笔之于中国人的地位动摇了。毛笔渐渐被碳素笔所取代,流传之久的文化也随之而去了。时代之更迭,文化之兴衰,亦越来越迅速。久久不能自拔的是,我们如今还剩下什么呢?

岁月是场旅行,文化在其中更显艰辛。借问灵山多少路?十万八千有余零。这是风行的距离,也是漫漫文化之旅。

合上书扉,闭目小憩。久久之不能离去的,是心房里被填满的凄凉与苦殇。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书房的门,余秋雨开始了文化之旅。他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而我,也透过他笔下略带沧桑的文字,开始了一场心灵的文化之旅。

聆听着来自远古的呼唤,低声吟哦着文人墨客留下的动人心扉的诗篇。脑中也浮现出了一幅幅或苍茫壮阔,或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图像:积雪的群山,空旷辽远的天空,丝丝缕缕飘零的浮云,在朔风中萦绕千年的羌笛,是黄沙漫漫的阳关;叛逆得瑰丽惊人的激流,残缺的神话下,“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神女峰,清荣峻茂的两岸,是孕育了王昭君和屈原的三峡;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是漂浮着千年藻苔的西湖……

身处广袤的自然,再高大的人也变得渺小;在滚滚历史文化长河里,再繁华的盛世也不过是惊鸿一瞥;而在深邃而神秘的穹宇中,孕育了千百亿生命的地球,也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那么,作为一个人,一个极其普通的生物体,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在自然面前,面对着几千年时间中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仰视着无边的闪烁的星空,趾高气昂?

其实,人生也是一场旅行,是一场心灵的旅行。终点站都是相同的,有些人急功近利,顾不得欣赏沿途的风景,用他所谓的好方法,匆忙地走过去。只是,最后才发现,自己心竟是空的,回首一生,茫然无措,曾经费尽心机搜罗的功名利禄,却无法填满空虚的心灵。

那么,把心放谦卑一些,虔诚一些,淡然一些,闲适一些,去享受旅程;满怀着对下一处美景的期待,脚步坚定而轻快地向着前方踏着,永不疲倦。雾气氤氲的深山中,回荡着袅袅空灵飘渺的古琴曲;金黄麦田里,随着麦浪翻滚起伏的是莫扎特轻快跳跃的《卡农》;山溪泉眼旁,如流水般叮咚作响的是晨风中的柳笛清音。渐渐地,曾经羸弱的身体变得健康而挺拔,黯淡无光的双眸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苍白空虚的心也变得色彩缤纷而充实。

心在旅途,是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是一种追求美好,又能享受过程并不断发现快乐的生活态度,它使人不断地向着最完美的境界前进。我不知道那美好的远方在哪里,没有人会回答我,但是我会走着属于我自己的道路,不断向前,享受着沿途的辛苦与疲惫,享受着花朵苦涩的甜蜜,享受着属于我一切的一切。荆棘算什么,剌破的伤口总会愈合;风雨算什么,泥泞过后的天空总会更加湛蓝;失败跌倒算什么,大不了爬起,重头再来。

心在旅途,坚定的脚步永远向前;心在旅途,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5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过之后,掩卷沉思,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悲愤、沉重、欣喜……

《道士塔》前,他感慨万千:既悲又愤。悲的是王道士的无知幼稚,不懂得文物的价值,官员随意处置那唐朝的经书,送给京官做生日礼物,留在家中自己收藏,在少量经书运往京城的过程中任它被拿走。愤的是那些外国人知道这文物的价值,却利用王道士的无知用极少的钱或物品换得大批经卷,使得大批价值连城的文物流落到海外,而中国的专家研究自己国家的敦煌却要饱含屈辱地从英国人手中买微缩胶卷。

雪灾人们心中大都是美丽的,《阳光雪》却带着一千多年的沉重飘飘洒洒,站在这昔日的战场,带着这沉重的心情,在这如潮的沙坟,如浪的寒峰间,又想起了昔日王维的劝酒,又想起贬谪逐官的人们,飘扬的雪花中独立寒风,无论是谁,处于此情此景,心情都会不由自主地沉重下来,本还该有几声羌笛和胡笳做伴,可那却是士兵的哀叹,在这昔日的战场上,其实心头最多的还是沉重的心情。

也许苦旅中作者还带着几分欣喜吧。

《腊梅》,生在病院里的腊梅,带着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在病院竟还有腊梅,芬芳淡雅的香味让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在上边了。下雪了,他们在乎梅花朵数的增减,下大雨了,他们在乎梅花会不会被打落。下雪了,有身子袅娜的护士冒雪数花,下雨了,有身材颀长的护士架伞。即使是生病也带给作者以欣喜,他的心中应是快乐的吧,因为冬天,他们有过一枝腊梅淡黄色的腊梅,傲然立于雪中……很久很久……

也许这文化的'苦旅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苦,还有悲愤,还有沉重,还有欣喜,还有……我读了这《文化苦旅》是带着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作者的漂泊旅程中,每一次的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每一次心的感悟,都带着一丝智慧的光彩,也许它比任何一段文字都苍老,但作者的心是永远年轻的,怀着一颗年轻的心去游历大江大河,遍访大好河山,趁着我们还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让人生永远充满年轻的心情,拥有年轻的色彩,永远年轻!!

山水间的跋涉之时,作者有时有许多的回忆,而这种回忆渗入笔墨之中,让我感受到山水历史之外,人生回忆也能增加声色情致,也许作者本无心写这些,是山水给了他回忆往事的空间。也许这些只是因为作者的心还是年轻的,年轻的心不只属于年轻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6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中国文明的盛兴、衰落。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拜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读这本书就是读行走的哲学,是跟随余秋雨先生踏上游历中国文化古迹的旅途,感受历史名迹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所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游历山水之间,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我们去到了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总是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发生过的一切,曾经在我们所站的这个地方有谁走过,又发生过的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呢,又是谁在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这样的一瞬间里,那所有的一切都会很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会油然而生,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重燃而生,使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了一般。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与书本、学生做着不同的互动,看着可爱的孩子们,我们更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的脚步只能紧跟着自身的职责,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时刻关注学生们的成长,此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觉自己是无比的自豪。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长我们的智慧,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启迪,一种精神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见证在这里留下了最真实的写照。岁月的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经是越磨越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或许也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将这些诠释出来。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教学工作是一种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们看不到呐喊声,没有欢呼声,更加没有掌声。我们只能夜以继日的工作在第一线,默默地服务好每一位学生。

读着《文化苦旅》,让我渐渐地明白了很多东西。我想,读一本书除了能够获得理性和知识的收获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种喜悦,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种喜悦。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读着读着,便会有所收获。犹如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先生有渊博的文学、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