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2025/05/09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夏日,趁着凉爽的晚风,一个人独自乘凉,悠闲而自得。打开音乐,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像徜徉的海水般奔流不息,波兰起伏,其音调扣人心弦。

冷风迎面而来,我抬头仰望着天空,看见群星闪耀,就像一幅幅画面在涌动,朦朦胧胧的,一场帷幕映入我的眼帘。眼前浮现了一个硝烟四起兵荒马乱的东汉末年,朝政衰败,奸臣当道。天下三分,曹操扶天子以令诸侯,杀董卓败袁绍,虎踞中原。孙权挟天险而望中原,龙盘江东。刘备至贤至德,乃东汉皇室后裔,胸怀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志,天下之民无不竞相称颂。但恰不逢时,时运不济。而我,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刘备帐下的一员大将。

为此,主公三顾茅庐,邀孔明出山。孔明深感其诚,决心辅佐主公。在其帐下运筹帷幄,点兵派将,贯看春风秋月。从此,刘备形势大逆转,经过了赤壁之战一役,战势峰回路转,曹军大败,蜀军实力大增。几年之后,蜀国兵强马壮,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作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要不了多久,只要坚持军师的联吴抗曹政策,中原将唾手可得。可是,感情迷失了方向,动摇了真理的抉择。

刘、关、张三兄弟自桃园结义后,情同手足,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不幸地是,关羽被吴国的吕蒙所杀害。主公大怒,不停军师的多番劝阻,誓灭吴国。为此,兴兵百万,御驾亲征。但是使不得如意,双方交战,必有一伤,将上死伤无数,横尸百万,主公也落得个白帝托孤的下场。近在咫尺的梦想,又陷入了万丈深渊。

伐魏大计,任重而道远。诸葛丞相为完成主公所未了之心愿,南征北战,六出祁山,挥师北上。眼见就要大获全胜,可恨那刘阿斗枉信奸佞,不明是非,召丞相回朝,所以又功败垂成了!这真是可悲又可叹阿!

丞相虽然神机妙算,却也过于谨慎。自马谡街亭失守后,他更是不相信任何人。他事事亲力亲为,以至于心力交瘁,悲歌五丈中原。见到这一幕,我不禁潸然泪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何等的遗憾啊!

丞相去后,魏延等纷纷造反,蜀中经此一战,兵困马乏,即使有丞相的传人姜维把持要塞,但始终难以力挽狂澜,大势已去哉!魏军反击,汉中临危,到处是残亘断壁。眼见着将士们一各个倒下,我心痛不已。在一次的运粮中,我军受伏,全军覆没。作者为这次的`运粮官,我只有孤军奋战。一支离弦的箭似豹狼野兽般飞射而来。我心悸未定,“刺”一声惊天动地,一股剧痛涌上心头,顿时血液四溅,倒于马下。

冷风拂面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急促地喘了口气。余悸未定,原来是南柯一梦。

岁月蹉跎,斗转星移,谁胜谁败又何所谓呢?战争,给百姓带来家破人亡,七兵马革裹尸,蒋军战死沙场。这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带来的灾难罢了。到如今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一坯黄土。

感悟伤吾怀,抚膺长叹息。

音乐声渐渐淡去,留下的只是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罢了。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当时军阀混战下的人民的疾苦,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这也是我钟爱《三国演义》的原因。

三国,一个战火连天,硝烟四起的乱世,一个英雄齐聚,人才辈出的时代,一个惊心动魄,叹为观止的故事。在这部豪情万丈的小说中,能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

全篇小说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191个,而我真正喜欢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首先是人称“奸雄”的曹操。纵观全局,最强大的莫过于占据北方的曹魏政权了。而这一点又与曹操的品质密不可分。敢献刀行刺,召诸侯伐董。攻袁氏,挟天子以令诸侯,战赤壁等都体现了他的'胆识。他求贤若渴,知人善任,有伯乐的气概。一路上,他曾三下求贤令,招降了大量人才。文有郭嘉、苟或、许攸、贾诩、苟攸、程昱、杨修等。武有典韦、许诸、乐进、徐晃、夏侯淳、夏侯渊、曹仁、庞德、李典、张郃、张辽等。这些人才可谓是曹魏的奠基者,更体现出了领导能力和任人能力。他的文学修养也很高,《观沧海》、《龟虽寿》等都已成为了名篇。他还提倡节俭,自己的陪葬品就几件衣服和陶器,甚至看见儿媳崔氏穿锦缎游园,便赐死了她。虽然他也有缺点,如多疑、好色、自大、妄尊等,别不得不否认,他是位英雄、伟人。

其次就是被誉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都是他智慧的写照。隆中对策,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借箭借东风借荆州,六出祁山北伐,都是他为蜀汉做出的汗马功劳。先帝托孤却没有像司马懿一样趁机上位,足见他的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当年徐庶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则安天下”足见他的能力之强。天下竟有如此之奇才,着实令人佩服。

还有一位是曹操手下的家将大将夏侯淳。早年变随曹操起兵,作为曹操坚实的后盾镇守后方。站吕布时虽兵败当了人质,但随后变展现出拔失啖睛并大喊:“父母精血不可弃也”的勇气。他善待百姓,曾率军民阻断河水灌田。他也十分好学,在打仗之余四处求教,甚至亲自迎师。他和曹操一样,清捡节约。所得的赏赐通通赏给了自己的将士,以至于他死后家里竟无家财。真不知是曹操影响了他,还是他影响了曹操。另一位是早期刘备的军师徐庶。自古以来都会出现“忠孝不能两全”的现象,徐庶却成功地处理好了这点。当得知曹军俘获他的母亲并要他投奔曹营时,他立下了不为曹操献一谋的誓言,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才离开了刘备。此后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生在曹营心在汉,做到了忠孝两全。

郭嘉也是位忠臣,也是曹操智囊团的核心谋士由苟或引荐,郭嘉得以见到曹操,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此后郭嘉屡荐奇策,如放刘备灭吕布,歹袁绍,并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论,获得了官渡之胜。可惜在远征乌桓时英年早逝,为曹操的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这样的忠臣,何求?

书的开头便总结了历史的规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正是在这一分一合中,各路英雄豪杰齐聚一堂,在三国这个舞台上,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绝伦又耐人寻味的大戏。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3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它是一部断代史小说,是罗贯中在民间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取材史籍、民间传说和戏曲,把零散的三国故事、传奇,写成可一部七十五万字的名著。

先来说说曹操。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三国演义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4

今年暑假里,我读了有着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美称的《三国演义》。

此书讲了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有很多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孔明等数百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诸葛孔明了。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足智多谋,知识丰富。书中的一则《诸葛亮借东风》就让我赞叹不已。

故事讲了: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承认自己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了七星坛,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临走还给周瑜留下这样的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周瑜只得作罢。

在这本书中中,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就说说我从《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中我得到的道理吧。从中,我明白了:诸葛亮借的东风不是他借到的',而是他观天象所得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他还懂得心计,自己早已料到周瑜会去杀他,所以就叫赵云去江边接他,免逃一死。可最终他还是病死了,当他死了也不忘记帮助刘备打仗。

读完了《三国演义》之后,我明白了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的作家罗贯中写的。在《三国演义》中的文章字数,大多数都很少很少。但是,不过这篇文章有多多,有多少,这篇文章都会写得很精彩,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也很让人回味无穷,陷进去就无法拔出。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很多很多,比如说:有曹操、有张飞、有诸葛亮、有关羽、有刘备、有黄忠、有孙权、有公孙渊、有曹爽、等等等等。他们都对自己的军队忠心耿耿,使我受到了教育,非常的让我感动。所以,我一定要学习他们,爱护花草,爱护树木,也要懂得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现在所拥有的亲人的亲情。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朝的罗贯中所写下的。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不仅呈现了一个英雄辈的世界,还给我的面前呈现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在这几百年来,这本书以一种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吸引着一代、一代、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三国演义》成为了人们熟知的文学著作。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陆逊营烧七百里》。是因为《陆逊营烧七百里》这篇文章出现着陆逊的勇敢,让我值得学习。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看了回味无穷,而且也让别人看了更是着迷。

你说,我能不喜欢它吗!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5

最近,我们班轰轰烈烈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我也看了不少,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和历史文化小说,它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事,构思宏伟,手法多样,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

'红脸大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风度不凡,波有英雄气概。'这句话描写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小说多处描写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刮骨疗毒'就是其中一则: 关羽率军向樊城进攻,不料被曹军毒箭射中右臂。关平拔出臂上的弩箭,发现毒性已经入骨,关羽的右臂很快变得青肿,不能正常活动了。但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军,众人只好四处求医。忽然有一天,一个人从江东驾着小船,径直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见关羽,来给他医治。关平一听,大喜过望。来人竟是天下闻名的神医华佗!关羽请华佗坐下,命人献茶,然后问华佗怎么治?华佗说:'我自有医治办法,只是担心君侯害怕。'关羽大笑道:'我视死如归,没什么好怕的。'华佗说:'立一根标柱,柱上钉一个大铁环。把手臂穿在铁环里,用绳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开皮肉,刮去骨头上的箭毒,再敷上药缝合就没事了。'关羽称不用标注铁环,饮了几杯酒,人在与马良下棋。华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开皮肉,用刀刮骨,发出了细细碎碎的声音。关羽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伤好后,关羽设宴答谢华佗。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内心被关羽的镇定和顽强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设一下,如果自己是关羽,也会在刮骨疗毒时饮酒吃肉、谈笑下棋吗?我想,所有的回答几乎都应该是'不可能会'.

记得几年前,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当我得知要做胃镜时,胆小害怕的我立刻放声大哭,死活不愿意,又哭又闹,妈妈连拖带拉才强行让我做完了检查。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关羽不畏艰险、镇定自若、乐观直爽的精神与性格,那我们也会变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毫不惧怕。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勿学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心理,只学刘备宽厚仁义、知人善仁的品质;勿学关羽的心高气傲,只学他的勇敢顽强、忠心耿耿……作为21世纪这个崭新时代的人,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英雄精神,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6

三国,一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也就此在罗贯中的笔下慢慢拉开了帷幕。

可以说,《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很多人物,如仁义双全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奸诈卑鄙的曹操等等。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但是如果从历史方面看,《三国演义》必须受到人们的正视,演义和历史毕竟不同,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为了小说的可读性而在历史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和渲染,和历史真相已经大不同了。

《三国演义》这部书对曹操的黑化严重,曹操本是一代奸雄,但在人们印象中是个奸臣,曹操从一代乱世奸雄成了白脸奸相的乱臣贼子,受到老百姓的厌恶和文人的口诛笔伐。殊不知,曹操的`文学造诣极深,挑出来个诗歌都是经典。曹操率兵打仗可谓是出神入化,他诠释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用兵之道。后人诟病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事实上,曹操只是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本是就事论事,但加了寥寥几字,将曹操推进了万丈深渊。而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太片面,那并不是曹操的想法。曹操的谋士献计,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敌方势力为了把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才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没有曹操,东汉亡得更早,曹操早期是汉室忠臣,只不过后来野心膨胀,也理所当然。汉室气数已尽,必须有人来开创一个新的王朝。曹操代表了寒门庶族打压士族,欲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却被愚忠迂腐的儒生写成奸佞。可悲可叹可惜,但曹操依旧是曹操,是那个胸有韬略、颇有英主之气的曹操。过了千年万年,他依旧是曹操。

至于刘备,则是为了曹操而生。有反面就要有正面,有对比才会有伤害。他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义礼智信的枭雄,一个儒家思想的产物。在演义中,刘备成了仁义双全的人,也是个靠眼泪吃饭的人,但他实则是个豪气冲天、英姿勃发的乱世枭雄。却因为演义和历史中刘备形象的反差,造成了刘备又一个奸诈虚伪的名声。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了一番话,简单来说就是“这孩子你看的上的话就辅佐,看不上的话就废了他”,这是个试探,诸葛亮也不傻,所以承诺辅佐幼主,至死不渝。很多人因此说刘备虚伪,可是他们又如何懂得帝王心术,都是被儒家思想蒙了双眼。还有等等事例,枭雄如此,笔杆子的责任有多大。

还有很多人被神化,比如关羽,还把孙坚斩华雄的战绩扣到了关羽帽子上,大力渲染,好事都归刘备他们了,尊刘贬曹的主旨毁了人们的三国观。但主要原因还是读者,对演义要正视,对演义和历史要区分,不能混淆一谈。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三国鼎立,三雄都有各自的过人之处,李宗吾的《厚黑学》中写到“曹操黑,刘备厚,孙权又黑又厚,却黑不过曹操,厚不过刘备”,这是个简明扼要、一针见血的评价。我也希望大家正视历史,正视演义,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思想,正确对待、理性思考每一个问题。做一个智者,是学生的目标,更是天下学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