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悲惨世界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1
《悲惨世界》——一部如雷贯耳的世界名著。作者把悲凉世界中人性的变幻无常,生动详尽地描述了出来。我相信,只有真正经历过、思考过、挣扎过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是又厚又重,无论是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是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而是压在心上,它来自人类的苦难浓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的书,却能当起“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悲惨世界》内容简介
在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身份,饱受他人的歧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着善的信心被一点又一点的磨灭了。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有价值的地方。”
我开始深深感悟到,原来在当时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这样的世外圣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宽大和慈悲深深感化了冉·阿让,让他重新燃起了心中早已熄灭的希望之火,让他彻底悔悟,并开始了新的生活,所以说,冉·阿让的命运并不是永远那么悲惨。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他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从囚犯到市长,简直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名家评《悲惨世界》
世间一切的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的'冉·阿让,因穷困而墮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马黎的流浪儿伽西弗什,以及甘心为鹰法效劳而因良心发现最终投河的沙威,他们所受的苦难,全是社会造成的,雨果为人类生存状况思考着,表现了人类发展中永恒的矛盾。
我再一次被巨大的力量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的光明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永远守护着人们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也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2
服刑19年的重刑犯,为什么能在一瞬间洗净了他罪恶的灵魂?当他的死对头面临死刑的危险时,他为什么会宽厚地救了他一命?为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他是如何逃过警方的重重追缉,代她找到终身的幸福的?一切的疑问正是《悲惨世界》为你留下的谜题。生存在“善与恶”的永恒主题中,《悲惨世界》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喜爱,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同情的眼光投向在社会底层苦苦求生的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雨果以他细腻的文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地狱般的生活。 虽然他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是他们的心灵是高尚的,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信念——爱。有了这种爱,一切都变得美好;有了这种爱就能抵抗痛苦,消灭痛苦。米里哀主教就是一位博爱的化身,他的宽容、仁慈,使冉阿让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一心向善。那位冉阿让救过的老人不也是充满着爱吗?他知恩图报,当冉阿让身处绝境时,帮助他度过了危险。这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一切的不幸。”
在现实生活中,爱也是到处可见的。博大的母爱,慈祥的父爱,同学们之间的友爱……曾经有一则小故事令我深深震撼。
故事发生在越美战争时期。一位美国记者正得意洋洋地欣赏他所拍摄的照片,猛然间,他发现有一个女人倒地的姿势不同于大多数人顺着脚步的惯性往前栽倒的,而是往下蹲。这位记者在惊讶之余仔细端详辨别后,发现她怀里抱着一个幼小的婴儿;如果她往前扑倒,就会压伤婴儿;往下蹲则不但压不着孩子,而且还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作为遮挡身后飞弹的屏障。这位母亲在中弹倒地的一瞬,竟能超越物理的惯性,收住狂奔的脚步,做出保护孩子的.最佳姿势——这是多么悲壮的母爱啊!当她的孩子遭受肉体或灵魂的灭顶之灾时,她却可以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我歌唱母爱,歌唱这无与伦比的至爱! 爱或是一句亲切的问候,或是严厉的责骂,或是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爱或许还是一个微小的动作……
冉阿让死了,他安详地闭上了他的双眼,然而在他身后,却留下了一曲曲用爱编织的篇章,久久流传……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3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悲惨世界》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文中人物众多,但我最喜欢,也最敬佩的便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是一个伐木工人的儿子,他从小就成了孤儿,长大后失业,为了抚养姐姐的7个孩子而偷窃面包,被判苦役,中途三次越狱失败。他虽历经磨难,却仍有一颗善良的心,出狱后被米里哀主教感化而成为一个善人。他永远在背后默默付出,总是真诚的去对待每一个人,哪怕这个人与他素不相识,哪怕这个人与他毫无血缘关系,哪怕这个人是他的仇人……。后来,他因救助别人暴露身份,重新遭到通缉,到处飘泊,受尽不白之冤,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晚年,临终时才得到亲友的理解。
文中的画面历历在目,印象最深的便是冉阿让明明有机会可以杀了一直在追捕自己的沙威警官,他却放了空枪,让沙威逃走,最后沙威警官自己投河自尽了。我看了以后不禁惊讶了,冉阿让竟然宽恕了追捕自己多年的仇人,真是不可思议啊!如果我们是冉阿让,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开枪杀了沙威吧!可冉阿让却放了他,这正应了明代学者薛日宣所说的:“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他的气量,他的宽容大度,让我更是钦佩几分。
冉阿让的大爱无私更使他高大无上。他对“不会唱歌的小云雀”珂赛特更是如同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疼爱,珂赛特是他收养的孤女,和他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其实是出于对芳汀和珂赛特的怜悯。珂赛特是芳汀的私生女,芳汀把珂赛特托付给了开旅馆的一家人。芳汀天天省吃俭用,过得十分困难,只为了珂赛特能活得更好,但珂赛特的生活也不理想,天天被德纳第夫妇折磨。芳汀死后,冉阿让完成了她的遗愿,把珂赛特接回了自己身边,从此,珂赛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人说,珂赛特是书中人物的一个亮点,她的坚强令人动容,这无可厚非。而我却想补充,珂赛特是何其幸运,因为她有冉阿让的付出,冉阿让的关爱,是冉阿让成就了她完美幸福的'人生!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雨果不仅告诉了我们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还告诉了我们一些美好的东西:怜悯、宽容、善良。在生活中大家难免会犯错,当别人犯错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惩罚怪罪谩骂……,但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宽容。一颗宽容善良的心,能够拯救一个犯错的人。同样的,保持一颗真、善、美的心灵,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无比美好。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4
《悲惨世界》是著名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
书中的情节一波三折:一个叫冉阿让的人,由于偷了东西进监狱。出狱后,他化名马德兰,当过企业家,后由于身份识破被捕,不久又逃出,并不断受到追捕。故事以冉阿让的悲惨生活为主线,描述了当时法国百姓的苦难生活。
在雨果的笔下,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显而易见:阴险狡诈的德纳第、凶狠但又聪明的侦察员沙威……雨果将他们穿插在冉阿让的故事中,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既然叫《悲惨世界》,那么故事中一定有许多悲剧,确实:法国革命战士防守街垒失败,领袖们被枪杀;善良的芳汀由于受到惊吓,不幸身亡……这些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在《悲惨世界》里,雨果用大量语言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罪犯”冉阿让(其实冉阿让犯的罪,只是砸碎玻璃,偷了一块面包而已)的坎坷的一生。虽然冉阿让的生活十分艰难,但是,他坚持下去,靠着他的毅力生活——最终,他成功了。他不再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有了自己的家。冉阿让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也值得我们学习。
雨果的《悲惨世界》善恶分明,内容虽然长,但是却无啰嗦语言。雨果的语言虽然看似平常无奇,但能让人物“活”起来,不像一个书中的`人了,而像一个真正的人,由此可见雨果语言的威力。
而此书开头的米里哀主教也令我感动。他是个仁慈的助教,当时刚出狱的冉阿让受尽歧视,而他却收留了冉阿让。更可贵的是,当冉阿让偷走了他的银器,他却说:“那本来就不是我们的东西,他想拿,就给他吧!”这难道不令我们敬佩吗?
《悲惨世界》的众多人物里,有好有坏,当我们阅读好人的故事时,要看出他(她)“好”在哪儿,要向他学习;阅读坏人的故事,也同样要看出他(她)“坏”在哪儿,并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做出和他(她)一样的事儿。
这本书在去年寒假我已看过一次,大致是囫囵吞枣地看的,但是,许多内容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兴趣。今年,我第二次看《悲惨世界》,重新看到了、学到了许多新东西。所以,好书,多读几遍,是有很大好处的。
老师点评: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5
我喜欢读书,在许多书籍里,有一些我最喜欢的书,让我爱不释手,总是看不够。其中有一本书我看后启发很大,这本书就是法国大作家雨果写的《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这部作品被称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全书讲述了一个刑满释放的苦役犯冉阿让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洗心革面,立志做人的事。冉阿让是个普通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7个可怜的孩子。在他失业时,曾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徒刑;又因不堪狱中之苦4次逃跑,刑期加到19年。出狱后二劳改的名声使他找不到工作。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改恶从善,做了许许多多好事,然而法律却滥判无辜,使他终于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这部作品从公道、人性良心的角度,反对世间的一切压迫和苦难,表现了人类社会永恒的矛盾。
读了这本书,我对冉阿让改恶从善的事情很感动,因为人想从恶变成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冉阿让却做到了。这要感谢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因为一个改恶从善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好人在帮助他,但遇到这个好人的人往往都非常少,而冉阿让却遇到了,他是幸运的。如果没有米里哀主教的帮助,他就不会从一个劳改犯变成一个为穷苦人做好事的人;同时,冉阿让的命运也是悲惨的,他一生为人民做尽了好事,却孤单地死去,连他的墓地也是简单的,埋着他的地方只立了一块石头。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冉阿让这样的人,一生为人民服务,而死后却没有人能记住他们。比如说那些为了人民解放而牺牲的战士,他们是为人民而死的,可我们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他们也没有宏伟的陵墓。这不正是冉阿让精神的'充分体现吗?
冉阿让的命运值得我们同情,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么他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警察还是追着他不放?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势力对人们的压迫。可现在就不同了,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做了一件好事就会被别人记住,有的还会得到奖金,与冉阿让截然不同。
这部作品不仅是雨果的大作,更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