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五猖会读后感

2025/05/1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五猖会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五猖会读后感 篇1

因为东关离县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前夜预定好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下去了。儿时的鲁迅笑着跳着,催他们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脸色变得很谨肃了,小鲁迅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他身后。父亲叫他把书拿来,他忐忑着,拿着书来到父亲面前。父亲教他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背出来就让他去看会,否则不准去。这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鲁迅的头上,他读着,强记着。

太阳升得很高了,鲁迅才有把握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梦似的就背完了。父亲这才答应让他去。大家同时活动起来。工人们把他抱起来,仿佛在祝贺他的成功一般,但鲁迅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这一切对他都失去了意义。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

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现在的解放社会与美好的家庭。

五猖会读后感 篇2

《五猖会》前半部分写了赛会的热闹,喜庆的场景,但大部分场景都是作者从别人那里听说来的,而他自己去赛会的次数则是屈指可数。虽然他无法常去赛会,但是不难看出,他常常和人打听赛会的知识,从言语间可以看出他对赛会的喜爱和向往,即使大部分他对赛会的`知识都是向别人打听来的,过了这么久,也依然能写出赛会的样子,细节,甚至能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眼睛好似能见着一片片乌泱泱的人头,以及一座座高大的庙会,和一尊尊形形色色的石像。耳朵好似能听见周遭嘈杂的人声。就像作者把赛会放进书本,等待读者去逛。书本后半部分写了,作者难得可以同家人去逛五猖会,高兴得又蹦又跳,却不想作者父亲临时变卦,要求作者背书,什么时候背好什么时候去,作者无奈,死记硬背,终于成功去了赛会,只不过本以为永生难忘的五猖会没几天就忘了,倒是那背书的时候,作者回想起来却还是犹如作日一般。

这后半部分更是表达了作者对赛会的执着,死记着,硬背着,为了能去赛会,连这种最没有效率的方法都用上了,连我这个书外的人似乎都能清楚地感受到他的心情,我都在替他着急,感到周围的空气都分外沉重。接着是最后的一小部分,作者热爱赛会,但是为什么没有记住自己热爱的五猖会,反而是记住了自己认为无关紧要的背书?

我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透着的困惑,也算是作者对自己的反问。

五猖会读后感 篇3

读了鲁迅的那篇五猖会,我看见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与儿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教育的不合理。

五猖会在童年的鲁迅心中是一个盛会。然而,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童年的玩性和封建教育上演了冲突,鲁迅的心情也发生了逆转,虽然他后来还是去观看了迎神赛会,可却觉得没多大意思了。

这篇文章虽名五猖会,实以小见大,揭露封建家庭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与压制。就拿鲁迅的父亲在鲁迅即将出去看迎神赛会时让他背书来说,就足以看出封建教育给幼年鲁迅带来的无奈,并对此事耿耿于怀直至写作之时。

文章的本应让人感到快乐,但在鲁迅的叙述中,我体会到更多的时父亲对儿子的压迫。虽然父亲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和前途,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不仅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长期的学习。快乐没了,学习的动力从何而谈?

童年本该像天上的白云那般美好,没有一丝瑕疵,但父亲的做法无疑给鲁迅留下了童年的阴影。这点从鲁迅后来去看赛会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终于可以去看赛会了,却又觉得没多大意思,这情绪的转折,正是儿童天性被扼杀后的无力感。

封建教育使孩子少了许多快乐,多了几分苦恼;少了许多童趣,多了几分愁闷;少了许多积极,多了几分无奈。

鲁迅笔下的五猖会让我看见了过去封建教育的不合理,以及当时令人失望的封建社会。我庆幸我生活在当今社会,感谢我所受到教育。

五猖会读后感 篇4

《五猖会》这篇文章,先是介绍了“迎神赛会”鲁迅先生诉说自己对真正“迎神赛会”的渴望。通过对名著《水浒传》中的文字,我们就能看出,这会实在是很吸引人,这回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有一段将过程简略地说了一下,我就感觉,这会还真是热闹,连我也想去见识一下真正的“迎神赛会”了,光是这一段,就让我有了一种被吸引的感觉了。“要到东关去看五猖会了这是我儿时罕逢的一件盛事&&”从这句中便可感出鲁迅家乡的会是多么简陋。“我跳着笑着,催他们要搬得快&&”这句就可以看出鲁迅儿时对这会的.期待与渴望。

后面一部分说了父亲要我背书的事,然而为什么鲁迅先生知道读书的好处,却还要坚持自己五岁时不爱读书的观点呢?因为他只是在死记硬背,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揭露了孩子们学习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根本不比玩好,不但对孩子没有任何意义,还会搅乱孩子们的生活,打击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的心情受到影响。所以,鲁迅先生讨厌这样的学习。

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学习,学到真东西

五猖会读后感 篇5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愉快的回忆,鲁迅也有,就像赤练蛇、百草园、三味书屋。每个人的童年也都有不开心的回忆,鲁迅也一样,那就是五猖会。

五猖会是一个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盛会,场面隆重,却是处处与礼数相悖,鲁迅期待了那么久,却从没好好地看一场。也许,从未得到的,才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是童年这场梦中最真实的记忆。

其实,鲁迅心中从未失去对五猖会的期望——“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他知道期待换来的只是失望,可他依然会期待,依然不愿放弃这一点点的希望。

到后来的鲁迅心里都过不去那个坎,那个突然被叫去背书的坎,那本到后来也不懂的《鉴略》。当时荒废了心情去背《鉴略》,后来却是忘了《鉴略》也找不回那时的期待。“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每一个家长都使出浑身解数想让孩子学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有的是以奖励为诱惑,还有的干脆是加以威胁,就像是鲁迅的父亲。但他忘了一点,再小的孩子,也是有感情的,也不是任家长摆布的玩偶。所有人都在祝贺鲁迅背书成功,只有鲁迅才明白心里的感受。是彻底的绝望,然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鲁迅战胜了这绝望,却再也找不回这些磨灭的童真。

五猖会指出了当时封建制度下的封建教育,是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批判。

五猖会读后感 篇6

外面热闹非凡,迅哥儿苦苦坐在椅凳上,背着这本《鉴略》。父亲说:“背不完,休想出去。”可外面的五猖会已开始了,怎会有心思坐这苦苦去背书呢?

我深有同感似的想像这个画面,没想到鲁迅也面临着这样和我相似的问题,我竟也想开心一下,嘲笑他一番,可却提不起劲来。

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父亲为何要让鲁迅背书再去看会?很简单,因为读书重要一些,那玩就不重要了?鲁迅不也曾提到过嘛?玩是孩子天生的`权利。我收住了这份嘲笑的心情,这个问题也是众多家长所面临的,已不是一个小问题了。何以读书?为的是生活。生活就是玩乐,去玩乐不也算是去享受生活吗?此时,我也弄不清究竟是何意义更重大了。我闹心的为这件事思索了会。五猖会是要去看的,书也是要背的,时间场合可以不分先后。我又可怜鲁迅的玩乐时间,也不便去埋怨父亲的严厉。

我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抛到脑后,我不会去怪父亲,因为我更能理解。而那个时代的确读书并不是第一重要,鲁迅的天生爱玩,也同样能理解。虽解不开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仍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