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老人与海读后感

2025/05/1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老人与海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老人与海读后感 篇1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就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一段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传奇。我曾经认为那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平凡的老人,一片名不经传的浩瀚大海。

然而,读了这本书,我发觉我错了,就是这在简单与平凡之下却蕴含(藏)着一些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真谛。《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表达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桑提亚哥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认为人虽可以暂时战败,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

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老人与海》却是一本能让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什么才是坚强的书,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受到挫折、失败还有许多负面的情绪,许多人因此而消极、失去对生活的'热爱。而《老人与海》却刻画出一个与大海搏斗,在艰难的环境下,奋力生活的老渔夫。大家应该记得,在书中提到过,老人的渔船上那破旧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败的旗帜,仿佛在宣告着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的倒霉运气。但是,他没有放弃,仍然出海捕鱼。而在现实中,某些人却不能坚持,面对挫折就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逃避。

和那已经生活窘迫的老渔夫相比,那些逃避的人真的是不知道什么才是挫折。我们可能会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因为别人的批评,而自暴自弃。在那时候,想想这个坚强的老渔夫,他是如何面对生活的。自己的心,自然就会释然许多。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

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轻轻合上这本书,忽地觉得沉重了几分,此一番阅读,我竟像老人一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拼搏了一番,抚摸着这本沉沉的书,我感到,我得到了属于我的大鱼!

老人与海读后感 篇2

《老人与海》中,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不仅仅是条硬汉,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终于为他所钟爱的硬汉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因此,在《老人与海》中,硬汉桑提亚哥的刚毅性格,已经成为小说的表面。通过桑提亚哥硬汉性格来礼赞人类的永恒价值,才成为小说的真正主题。《老人与海》中展现了哪些永恒的价值呢?

首先就是人的自信。

桑提亚哥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了,一条鱼也没捕到。可是,“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原先跟随桑提亚哥出海捕鱼的小孩,谈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别的船上去,说道:“他没多大的自信。”“是的。”老头儿说,“可是我们有,你说是不是?”

桑提亚哥的自信是绝对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桑提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到了极点的背运,人也只能自信。

人活着,唯一能确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必然的东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着的,那么支撑人生存勇气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丧失了自信,在持续那么多天的背运之后,桑提亚哥还有勇气和毅力出海捕鱼吗?因此人活着就必须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正因为桑提亚哥有着绝对自信,他对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宽容和理解。在这里,海明威展现了自信与宽容之间的联系。《老人与海》的主要篇幅,是描写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茫茫大海上和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经历。通过海明威淋漓尽致的描写,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桑提亚哥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十八英尺长的鱼的骨架,骨架上唯一完整的是鱼头和漂亮的鱼尾巴。

从物质上来说,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从人的精神、从人的自信自尊,从人勇于和命运作竭尽全力的抗争来说,桑提亚哥取得了胜利。

说到底,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而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才使我们感动,才使我们和追随老人的孩子一样,为他的悲壮落泪。(张雪凯)

老人与海主要内容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该作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并相继获得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

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与现实作斗争。

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

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人与海读后感 篇3

当一个个的字被排版成一篇篇文章时,当一篇篇文章被装订成一本本书时,就有了它自己的“灵魂”,当你咀嚼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吸取其精华与灵魂。

但是,每本书也有自己不同的灵魂:在阅读那些感人的书时,潸然泪下;在阅读记录屈辱历史的书时,热血沸腾;在阅读那些冒险的故事小说时,为主人公险象环生的处境而愤慨激动。因为,有些书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或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生,我们会不断地受到挫折、失败还有许多负面的情绪,许多人没有扛住生活的激流,却是被击垮,从此消极沉闷,甚至会自杀来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老人与海》这本书却刻画出一个与大海搏斗,在艰难的环境下,奋力生活的老渔夫。老人的渔船上那破旧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败的旗帜,仿佛在宣告着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的`倒霉运气。但是,他没有放弃,仍然出海捕鱼。而在现实中,某些人却不能坚持,面对挫折就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逃避。和那已经生活窘迫的老渔夫相比,那些逃避的人真的是不知道什么才是挫折。我们可能会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在那时候,想想这个坚强的老渔夫,他是如何面对生活的。自己的心,自然就会释然许多。当老人面对比自己大得多的鱼,他没有知难而退,反而奋勇向前,与大鱼展开了较量,最终,他取得了他的胜利——一条长着长矛一样的嘴,银色的,还闪耀着紫色条纹的大鱼;在现实社会中,当某些人面对一些自己可能不能攻克的困难时,就会知难而退不敢上前,当然,他也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他是个老人,独自驾了条小船,在墨西哥湾流捕鱼。出海八十四天了,连一条鱼都没有到手。前四十天,还有个男孩跟着。可是一连四十天都没捕到鱼后,孩子的父母就说,这老头真是晦气,倒霉透顶。孩子听从吩咐,上了另一条船,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了三条好鱼。看着老人天空舟而归,孩子心里很难受。他常下岸去帮老人的忙,把成卷的钓线,或是手钩、鱼叉和缠在桅杆上的帆卸下船来。船帆用面粉袋打过补丁,卷起来时,活像是常败将军的旗帜。

老人瘦骨嶙峋,颈背上刻着深深的皱纹,脸上留着良性皮肤肿瘤引起的褐色斑块,那是阳光在热带洋面上的反射造成的。褐斑布满了他的双颊,双手因为常常拽住钓线把大鱼往上拉,镌刻着很深的伤疤。不过,没有一处伤疤是新的,每个伤疤都像无鱼的沙漠里风化了的沙土一样古老。

我们的手没有老茧,皮肤没有晒出斑点,夏天在家里吹冷气,衣服是父母帮忙洗,每天放学回家就有热腾腾的饭菜摆在桌上。我们实在是没有生活的压力,我们也真的没有受到过那些可以成为挫折的东西。我们的烦恼、挫折,只能说是少年时代的那小小的不满意而已。我们暂时还没有要为生活而奔劳,也就不知道生活的艰难,也就将自己那点小小的不满意当作挫折,而且好像还不得了了一样。我们不了解,在社会中,有许多人像那个老渔夫一样,艰难的活着,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那些农民工、小贩、修补匠……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活着。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我们城市的建设,是依靠他们那坚实的臂膀挑着一担担的砖石垒。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尊敬他们、也学习他们,他们就是《老人与海》的一种现实演义,他们也是那么坚强,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对于老人来说,我们,现在的我们,作为一个学生,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实在算不了什么,只是在学习与生活上的一点不如意罢了,为何要和这些所谓的挫折过意不去呢?为何不能好好地面对人生,面对困难,努力克服挫折,克服困难呢?

老人与海读后感 篇4

《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的作品,也是一部历时一个世纪的作品,它同时也告诉我们很多的道理。其实这篇文章也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在古巴的一个老渔夫桑地亚哥,在海上漂了连续84天都一无所获,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渔夫的儿子)的男孩和他一道出海,可是40天过去了还是没有钓到鱼,孩子的父母就将他安排到另一条船上了。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跟着他不会交好运的。然而第85天一大清早他就划着小船去了离岸很远的港湾……

正当桑地亚哥目不转睛看着钓丝时,此时钓丝动了下,原来是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他很想要挑战它,可是马林鱼力气太大了,根本拉扯不动,之后马林鱼拖着小船在海上整整漂流了两天两夜,最后老渔夫还是将马林鱼刺死,可是没想到它的鲜血却引来了更巨大的麻烦——鲨鱼闻到血腥味也游向了桑地亚哥呆的小船。老渔夫与鲨鱼拼死搏斗,可是鲨鱼却越来越多,最终还把马林鱼都吃了,这下鲨鱼们才就此作罢的,到了最后老人就剩下了马林鱼的一副大骨架,将它拖了回去,就倒在了岸上。

虽然到了最后老渔夫不是真正地赢家,但是他的这幅精神却是我们后人所值得学习的。因为他从没有被屈服,即使面对比自己还要强大的敌人时,也毫不退缩。

其实这篇文章在写捕鱼情景时,它也突出了我们人类也总是会和厄运作斗争的,但是不管怎么做,也无法改变这个命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的“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虽然人类本身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但正因为此,所以才要超越它。就好比桑地亚哥一次次挑战他的极限,这样下去他的限度会慢慢扩大,自信也会变得强大起来。

神秘而又苍茫的大海,它既是美丽的,让桑地亚哥刚开始捕到了一条大的马林鱼,此时的'他开心而又激动;但大海也是残酷的,成群结队的鲨鱼将马林鱼的肉都吃了,最终剩下了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大海的残酷也要联想到作者海明威当时所经历的现实,美国人民当时正经历着空前的大灾难……海明威年少时就前后经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的他也受过很多伤,在他写桑地亚哥时,将他塑造为一个完美的人,即使在人生场上失败了,面对无法控制的命运,只要在精神上没有被打败,那你仍是胜利者。

海上与鲨鱼打斗到回岸上精疲力尽的他,一头就栽倒在陆地上,之后小孩来看老渔夫,曼诺林觉得他根本就没有被打败。还要跟他学习很多在海上的本领,他俩还相约几天后一起出海打鱼。小孩走后,桑地亚哥又睡了下去,在梦中再一次梦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也正是他的生活信念。要知道,要想做好一个好渔夫,就先得要拥有桑地亚哥的精神与意志力。

人生路上会有很多的坎坷,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多少人会真正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双手来博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管接下去的结局会变得怎样,但这时我们也可以自豪的说一句“我已经尽力了”,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失败了,所以根本不需要觉着自己可悲。老人真正地胜利也是因为他毫不退缩,从来不放弃,坚持到了最后,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人生就好像是海洋,时而风平浪静,时而却汹涌起伏。在这里我们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我们一定要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绝对不能遇到事情就退缩,要迎难而上,坚持到底,胜利就在你的前方。看!它在前方笑着向你挥手呢。

老人与海读后感 篇5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我在小学、中学、大学都认真读过。最近,我又翻开那发黄的纸页,仔细咀嚼了朴实的故事,再次为之震撼——那就是人的自信力,那就是精神的胜利!

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了,可一条鱼也没逮住。头四十天里,有个男孩跟他在一起,后来孩子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准备离开他们认为十足的“倒霉”的他。当然,那孩子知道,老人的“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小孩临走时向老人说:“他(们)没多大的自信。”“是的。”老人说:“可是我有,你说是不是?”

圣地亚哥有绝对的自信力——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力,不信从任何人评说的自信力。他从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身体的确“消瘦而憔悴”,手上已刻着很深的伤疤,并且没钱买吃食。可是,在第八十五天上,他决心驶向远方钓大鱼。后来真的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此时他发现,对手的力量比他强,便提高嗓门喊道:“当渔夫,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我跟你奉陪到底!”不久,一条鲨鱼向他袭来,他立即用尽一切手段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就把小刀绑在浆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丢掉了,他就改用舵把去打。后来尽管船上的鱼肉都被鲨鱼叨去了。但他都一直保持着不屈不挠的英勇斗志。老人在第一条鲨鱼咬去大约四十磅鱼肉后想:“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活生生地表达了圣地亚哥老人的生存哲学——人只能自信。

人活着,唯一能确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那么支持人生存勇气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丧失了自信,在持续那么漫长的厄运之后,圣地亚哥还有勇气和毅力去出海吗?因此,人活着必须有自信。不自信是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正因为圣地亚哥有着绝对自信力,因而当小孩被叫走,他能表示出完全的宽容和理解。在这里,自信与宽容被展示得多么协调!

《老人与海》的主要篇幅,是描写孤独而又倔强的圣地亚哥,在茫茫的大海上同大马林鱼以及各种鲨鱼纠缠、拼搏三天三夜的经历,经过海明威酣畅淋漓、干净利落的描写,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圣地亚哥老人与命运作特殊抗争的悲壮而崇高的情怀。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十八英尺的鱼的骨架,骨架上留着唯一完整的是鱼头和漂亮的鱼尾巴。这深邃的'特写更是值得读者咀嚼的创意诗章!

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之前也曾歌颂过硬汉子,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永别了,武器》中的弗雷里克·享利,等等,他们在厄运面前,至多表现得能“勇敢而富有风度地忍受”而已。他们的价值只在于硬汉子性格的罕见,他们对读者的吸引力只是一个较为单薄的“硬”字。

而《老人与海》中,孤独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形象则已大大超过了作品中的硬汉子,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或者说海明威在为里终于为他所钟爱的硬汉子找到了灵魂,这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

从物质上说,老人在海上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结果是失败的;但从精神上,从人的自信自尊,勇于同命运作殊死抗争来说,圣地亚哥无疑取得了胜利。

说到底,人的真正胜利只能是,也只应是精神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也难以赢得普遍的崇高的敬意,而精神的胜利,才能使人们真正感动,以至为他的悲壮而洒泪高歌。

《老人与海》一九五二年九月,首次在《生活》周刊上全文刊出,很快就售出了五百三十万册;后来单行本也很快售到了十万册;再后来,就被译成了多种文字,一版再版。本书终于使海明威获得了一九五三年度的普利策奖金,以及一九五四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老人与海》仍是人们最喜欢的文学名著之一,它的魅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