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2025/05/1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

很小就听身边人提起过三毛的一些事迹,但却从未提起兴趣阅读过她的书籍。直到最近,因时常梦到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脑海也总是想起一位好友曾总跟我提起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于是打算好好拜读一番。但看到很多读者都有提到,如果不了解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恐怕无法对它有更深的体会。于是,便先开启了《撒哈拉的故事》之旅…

这本书,带着我走向了神秘的沙漠,不仅让我了解了你与荷西美好而不失真实的爱情模样,更让我第一次犹如管中窥豹一般,看到了一点点沙漠里的人情事态。也才知道,你的梦,原来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

荷西不是一个浪漫而有钱的阔少,撒哈拉不是一个美丽怡人的景区——与世隔绝,白天酷热,夜晚寒冷,不是我们所幻想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的诗意,而是一个残酷、落后、肮脏、寂寞、苍凉、贫乏得犹如天地洪荒般的原始社会。没有水,撒哈拉威人身上用布包裹着,散发着浓浓的体臭;没有知识,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几岁;没有文明,以为相机就是收人灵魂的不祥之物;没有平等与自由,沙漠上的黑人,只要被捉来绑上1个月,就世世代代成了奴隶;更没有天理,善良而美丽的沙伊达最后一丝不挂惨死的情形,完全犹如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一般,令人可怕得窒息……

然而,你依旧怀着一颗热情的心,在这里与荷西安定了下来。

你将原本破烂不堪的小屋布置成了全镇最温馨美丽的家,犹如沙漠中的一片世外桃源;在面对邻居们总是来随便拿走自己私人物品时,也能做到不烦不躁,从无气急败坏;在面对所有人都觉得黑人就是低人N等的“哈鲁佛”脏人奴隶时,你却愿意承受被众人鄙视的压力,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用相机记录下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态被误解是收走了她们的灵魂时,为了不给她们留下心灵的创伤,你没有过多的解释和嘲笑,而是将胶卷曝光在了阳光下,那一刻,她们的笑容也如阳光般灿烂……

你说:“这里有什么吸引我?天高地阔,烈日风暴,孤寂的生活,有悲伤,有欢喜,连这些撒哈拉威人,我对他们一样有爱有恨,混淆不清。哎,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是啊,撒哈拉就是这样一个让你又爱又恨、装满回忆,如果再选择一次,依旧会义无反顾投身于此的地方。

因为我知道,在撒哈拉那个一切都无比原始落后,仿佛被造物主遗忘的地方,人们依旧有一颗追寻美好的内心,以及作为一个人最纯粹的情感和本能——爱。

所以,撒哈拉值得被人向往和留恋;撒哈拉的故事,也值得更多人品读。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2

寒假里,我第一次打开了《撒哈拉的故事》。

这本书是已故当代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描写了她与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时间中所见、所闻、所感。

二月初,荷西与三毛一同来到了撒哈拉沙漠边的一个小镇,但是住的地方离镇中心很远。三毛和荷西勉强地制作家具、粉刷墙壁,然后再别出心裁地布置住所。原来简陋不堪的房子,竟然变成了沙漠中最美的一间房子。

在撒哈拉沙漠中,三毛是宽容的,善良的。邻居不停地向她借东西,而她总是来者不拒地给予。《悬壶济世》中写到,很多穷苦人没有见到药,于是三毛把红药水之类的小药品全部送给了他们。邻居们有一些小事,她都愿意帮忙,即使有困难,她也在所不辞,所以她的人缘很好,这使她在沙漠中结交了很多朋友。

三毛在书中说:“长久的沙漠生活,使人学到一点,任何一点点生活上的享受,都可以使心灵得到满足。”我想这句话是一种精神动力吧!让他们在谁都不愿意到的地方,很好地生活下来,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

在书里,三毛写到了荷西第一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春雨;第二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尼龙线;在吃饼酪时,他把小碎肉说成鲨鱼翅膀;把三毛的牛肉干当成顺喉药;还把寿司中的海苔比喻成复写纸。荷西对许多食物的“无知”,总是会逗得三毛哈哈大笑。 他们乐观面对生活,苦中作乐,让人动容。

不过,他们的生活有时也是很艰难的。在《荒山之夜》里提到,三毛和荷西到撒哈拉沙漠里找化石,在离小镇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几小时之内,温度降到零度,荷西掉入了泥沼,在挣扎了一个多小时,快冻僵了的时候,三毛终于把他救了上来。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是《沙漠观浴记》了。顾名思义,就是写沙漠中的人怎么洗澡的。文中介绍到:沙漠中的人们洗澡时,首先脱衣服,再拎一个空水桶到一个小房间内打水,把水从头浇下来。如果冷的话,可以进入一个温度很高的房间,在这里,用石头在身体上刮,不用肥皂,不用水,只有到最后,身体全刮完了,才用水把身上的脏东西冲一下。沙漠中,人们总是四五年才洗一次澡,所以洗澡时总是在浴室里待半天。这种洗澡方法是我从未见过的,感觉很新奇很有趣。但是我不想尝试,那是因为沙漠中没有水才这样洗呀!

三毛说过:“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过。”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与其长时间碌碌无为,不如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到这个世界痛痛快快走一回。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3

三毛在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中写下: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味道,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彼时她正在漫漫无际的黄沙中寻找“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在那无限长、寂寥而又冰冷的沙漠时光中细细体味着她说不出口的向往。

翻开这本书之前,看完三毛简介之后,一直觉得撒哈拉应该是字里行间洋溢的脉脉温情,毕竟有荷西那样一个人,不远万里追随而来,日复一日包容三毛所有看似疯狂的想象、听她所有的胡说八道。有一个人陪她,紧握那方梦。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打动一个女子、禁锢一颗天马行空漂泊无定的心?就算是沙海狂风、烈日酷暑也不应该让她体会到过多的悲凉。可不是的,这个女子,全不在意别人的分析伤害,放人抢夺自己的权利空间,更甚之,始终无邪率真、那么的真实。用她的眼,看到了撒哈拉威久远的过去和未来,清醒的看待这片远离故国的土地上演种种悲哀,口不能言忍受身旁处处离合,偏又清醒着痛苦不愿逃离,热烈的投入飞蛾扑火般的悲哀之中。

“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只有我们两个渺小的身影在走着,四周寂寥的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极了”,三毛,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可爱极了。她如此认真的以毫无所怨的赤子之心真切的感受周遭一切常人感受不到的美好。像一个永远的孩子,生活在她天方夜谭的美丽故事中。不羁的灵魂,随意飘荡。带着无处可寻的人性之思,一步一步、永无休止的叩击着,无处可寻的答案。这是一个愿景,关于那个不得不走过血雨腥风的民族,关于那些枉费心思的怜悯悲痛。用羽翼探寻自由,将生命燃血为香,那些寸缕寸思,那女子跋涉明秀山水间,一步一叩首、一念一回头,满地情思托付,而眉间越重,笔尖越轻,墨色渐染蕴出心上思绪,岁月似已蹉跎,一本书,人间白驹过隙、恍如大梦一场。

读一本书,经历一场别人的悲欢,感受久远年代中让人为之战栗的腐化或是哀愁昏睡的人大雾中钻营,清醒的人痛苦中摇摆,那些思想透过时空流光漫上书页,扣在指下字字的震人心魄,句句的发人深省。

三毛是特殊的,勇敢潇洒地、真挚率性的,永远的三毛一步步走过来,漫山遍野的清辉在她身后。据说人生下来都有自己的味道,慢慢长大,总有一天这独属于自己的气味会消失殆尽,被社会的、大众的、生存所最为需要的气味取代,于是便也没有了自己。《撒哈拉的故事》满满的都是三毛自己的气味,率真的思想,像所有一触即破的梦想、苦心经营的怅惘,真实的让人哭泣。

去随意而行,让人生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体味生活百态,才不枉走这一遭。撒哈拉这样告诉我们。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4

我们的生命或许太短暂,短暂到无法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法一睹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许多人梦中的“桃花源”。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有幸一睹。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以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经历为主线,用生动有趣的文笔,描绘出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大漠的狂野温柔、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战争与贫穷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她笔下的大漠如此真实,似乎触手可及。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威人,贫穷、迷信,但他们朴实、真诚,不知道战争是什么,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便真真是桃花源的故人了。他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平静地度过光阴。这样的生活虽在我们这些“文明人”眼中叫做“没有价值的人生”,在他们自己看来,也该算是岁月静好了吧。

可是,连上苍都不眷顾这些朴实的人们。摩洛哥向撒哈拉发动战争,西班牙政府曾许诺“民族自决”给这片大漠带来的生机,很快被战火带来的恐慌所覆盖。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巴西里——游击队领袖死于摩洛哥人之手时,阿吉比等人为泄私愤冤枉沙伊达——巴西里的妻子出卖了巴西里,使得这样一个无辜的善良女子惨死在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故乡人手中。所谓对沙伊达的“会审”连给人说话的余地都没有。不仅没人说话,也没有人提巴西里,更没有人主持正义,只不过是残酷的私刑。难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痛还不够吗,还要去自相残杀?是不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在作祟?难道真的如孔子所说“人之初,性本恶”吗?

不,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如此。是物质的贫乏导致如此吗?还是精神的贫乏呢?该是精神的贫乏吧,如果他们有丰富的知识文化,接受了正确的思想教育,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样的惨剧还会发生吗?我不禁回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人砍下头颅示众,四周中国人喝彩的场景——喝彩是因为他们的愚昧,而三毛所写的撒哈拉威人是否也如此呢?没错,在和平年代,他们可以过着如《桃花源记》中所说“怡然自乐”的生活,可在乱世,一些人因为没有文化与思想的束缚,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没有文明,就更不必说法律与制度了。可是,如果撒哈拉沙漠出现了现代文明,那宝贵的撒哈拉民族文化,便如同沧海遗珠一般,湮没于大漠黄沙。而在“文明人”的世界里,也并不是没有无视法纪纲常的人。撒哈拉沙漠的未来,就要撒哈拉威人自己抉择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写作之初是在大漠的照片中感受到前世的乡愁,想必她的随心之作也必定让许多人心生感慨。吾读罢全书亦甚有感触,是为感想。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5

第一次认识沙漠,应该源于摄影集《我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我不知道那是非洲哪一个沙漠,但那一望无垠的黄沙,那浪漫而又疯狂的色彩,仍然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而真正了解沙漠,是今年寒假细读《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年多以前妈妈买来的,我之前略略看过一些,三毛给我的初印象,同沙漠一样,浪漫而又疯狂,还有一些叛逆,是一个十分个性化的人。而这次细读,让我更全面地认识了这样一个奇女子——三毛:

她会仅仅因为对沙漠向往,就收拾行囊奔向撒哈拉定居,白手起家去面对诸多麻烦的沙漠生活;她会去尽己所能帮助那些可怜的撒哈拉威人,那些悲惨的哑奴;她来自文明社会,却不会因此嘲笑撒哈拉威那些落后的思想;她也会为了满足好奇心千方百计去探得真相……我会觉得三毛与众不同很疯狂,也会被她的真性情、潇洒与有趣吸引,她活出了很多人理想的样子,敢想敢做敢承担,从不后悔自己的年少疯狂。

《撒哈拉的故事》写的都是沙漠日常生活的一些事,三毛质朴活泼的笔调,细腻形象的描写,使人读之犹如身临其境。

我最喜欢、认为最有趣的应该是第一篇《沙漠中的饭店》,这一篇我是笑着看完的,它描写了一段幽默有趣的夫妻生活。三毛诙谐的语言与丰富的想象,让人莞尔一笑的同时又觉得十分温馨。她将粉丝说作“雨”“尼龙线”,为了肉干不被“窥窃”说作“喉片”,将海苔说成“复写纸”……三毛与荷西就像一捧一逗,恩爱而默契,将生活这场相声说的妙趣横生。

给我印象最深、最震撼的应该是《娃娃新娘》,仅仅是撒哈拉威男婚女嫁的事,却让人看得愤懑不平,为新娘姑卡感到悲哀——更或者,是为撒哈拉威女性感到悲哀。这个故事是说三毛在沙漠中一个要好的小女孩——年仅十岁的姑卡,被告知即将结婚,但年幼的姑卡连新郎的面都没见过。紧接着,是撒哈拉威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婚礼习俗——拖新娘,打新娘,新娘要挣扎要哭叫……

“既然要拼命打,不如不结婚。”

“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

“‘给我药好吗?那种吃了没有小孩的药?’她急急地低声请求我。”

姑卡被封建落后的思想压迫,结婚对她来说成了噩梦……想到前一篇《结婚记》中三毛与荷西的两厢情愿,当真为姑卡所遭遇的一切感到可悲……我多么庆幸我生于当代中国。

《撒哈拉的故事》所带给我的,不只是撒哈拉威习俗文化思想的了解,还有三毛敢想敢做,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美景令人神往,而更吸引我的她那种性格与生活态度:有梦就敢追,心怀一颗知足感恩的心。

迎着心中的故事努力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6

早有听闻三毛的书撼动人心,却一直不知道选哪本作为开启她的世界的钥匙。偶然听说三毛后期文章如阴霾般灰色,于是选择了代表着她幸福生活的《撒哈拉的故事》。

书的扉页是这样介绍三毛的:“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地跟着去了。”我羡慕和佩服这个从骨子里就散发着一种向往自由、不畏流浪的女子,在那个年代,也就只有像她一般有丰富游学经历、却又经历未婚夫逝世的人才会选择去撒哈拉沙漠居住,凡尘俗世,困不住她。

幸好她遇到了荷西。“在这个人(荷西)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三毛在《白手成家》中写道。即使三毛比荷西大八岁,荷西仍然深爱着这个不能受拘束的女子。因为与荷西结为连理,三毛的生活开始安定却又不平凡的撒哈拉生活。

她描写了在沙漠中与荷西有趣的婚后生活,就算是普通的做饭和简单的登记结婚,她都用平实而又活泼的语言告诉我们,她很幸福。即使刚到撒哈拉,他们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精打细算,要亲自动手布置新房时,我感受到的仍然是他们乐在其中,而不是苦不堪言。在和荷西的沙漠历险和她误戴“死果”的记叙里,那种惊魂时刻、生死关头,她都能用看似简单的文字娓娓道来,似乎这些事情都与她无关。或许她生来就是文字的驾驭者,能这样把大漠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这样展示在大家面前,也是她的奇妙所在。

在书中,我更喜欢看三毛描述撒哈拉沙漠里千奇百怪的人。娃娃新娘姑卡,从一个快乐无忧的小女孩变成问三毛要避孕药的忧郁新娘,撒哈拉的结婚风俗实在是粗暴而不通人性。没有姓名的沙巴军曹,即使对撒哈拉威人怀恨在心,却仍奋不顾身扑在地雷上,保护了撒哈拉威的孩子,和十六年前死在这片土地上的弟兄一起长眠。勤恳而老实的哑奴,即使认识了三毛这个朋友,依然逃不过被财主卖掉的命运。还有三毛那群骄傲却又总是理所当然去借东西的“芳邻”,让她在大漠中能有更多“烦恼”,没有那么寂寞。一个让人深爱的地方,无非是有难忘的人或不平凡的经历,而三毛和她的撒哈拉沙漠,无疑满足了这两点。

如果不是荷西的意外离世,或许我们能读到三毛更多有魔力的、快乐的文字,精彩的撒哈拉生活也是因为有荷西才变成幸福而不枯燥。这样一个奇女子,一生情路坎坷,即使阅历丰富也不能弥补她失去挚爱的锥心之痛。此后,她的作品便很少能看到彩色的世界。

她的人流浪了一生,她的心也流浪了一生,若真要让我给她起一个笔名,我想,“流浪”要比“三毛”更贴切。这位流浪的奇女子,最后带着她自由不羁的灵魂,继续在无人之处浪迹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