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读书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万物简史》读书心得(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 篇1
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荆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
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
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毒品的效果的文章。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这种表达方式语文老师可不怎么喜欢),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抛开所谓的科学体系的划分甚至抛开科学这个概念大一统的说事儿,它还讲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儿,他更加激发了我热爱科学的热情,让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作文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 篇2
“唉,好闷啊,一个人在家真没意思。”今天,正好爸爸妈妈在值班,所以我一个人在家,真没劲呀!
于是,我的目光扫到了书柜上,“咦,这里怎么有一本我没有读过的书呀!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事情,就看看吧!”
原来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作家比尔·布莱森。刚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他深深地迷住了,这里面的内容都是一些我喜欢的内容,都是一些我想知道的内容。比如:“寻找超新星的人、寻找恐龙的人们、地下的烈火、小行星的撞击、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在极轻的层面上进行测量······
这本书主要写了《万物简史》是一本有关人类科学发展史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普名著,作者以超常的智慧、幽默风趣的笔法,结合有关现代科学的发现,勾勒了自然的演化史和人们认识宇宙、探索万物的科学历程。人是从地球上第一批动物演化而来的吗?一个人的DNA有多少个亿的密码字母?一个普通身材的成年人的躯体怎么会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规律,是从北美洲的单人纸牌游戏中获得了灵感;达尔文为蚯蚓弹起了钢琴,是为了研究声音和震动对它们的影响······
这本书能让我们懂得更多我们还不知道的知识,所以我们一定要多看些对我们有帮助的书啊!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 篇3
读第三部的时候,更多的像是在和老朋友会晤,那些熟悉的大人物,熟悉的大事件,甚至小怪癖,小笑料回味无穷。脑门不时会热:海森伯不是这样子的;玻尔可没那么说;普朗克也没那么惨啦……
无论是谁都可以把100年前物理学的天翻地覆写得激情澎湃,在这里比尔的优势不明显了。
“科学要么是物理学,要么是集邮。”卢瑟福当年这句话够蛊惑人心的,只是不知道之后在1908年他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时作何感想。
我一直认为,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也是很伟大的.,至少它具有伟大的思考高度思考视野,它是在宏观的思考物理甚至是世界。为什么当全世界都懵懂地高歌猛进地受惠于量子力学的福音,而他还在思考他的根基,还在建设统一?仅仅是不甘寂寞不服气么?归根结底无论是整个人类种族还是每个个体都需要建立完整和谐的世界观,那么这种宏大开阔的思考就是至关重要的。理论的伟大并不以衍生应用技术为唯一向度。同样我们仰望星空,感叹云瀚浩渺神游不知所踪时也不妨碍没完没了的煲电话粥。
“无法与之争辩,也无法理解。”这与其说是对弦理论、M理论的态度,不如说是对所谓宇宙理智的嘲弄。作文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 篇4
“生命是一团原子的化妆舞会”、“我们在宇宙里的存在是个奇迹”——《万物简史》
合上[美]比尔·布莱森的巨著《万物简史》,我不禁感叹生命的可贵、存在的美好。心中,无限欣赏、赞叹……这是一本为万物写史、为万物立传的书,作者用极其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着现代科学发展:从宏观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再到几乎难以解释的生命及人类诞生和发展的奇迹……
在生存空间上,从地球最深的海沟底部到最高的大山顶,已知生命的几乎全部生存范围只有28公里左右——与浩瀚的宇宙相比,微乎其微。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生物而言,就更少了,上述空间有近99.5%以上,基本上——实际上是完全——对我们关上了大门。即使如此,地球对生命已经很和气了,放眼看看宇宙其他地方,要么是一团死寂,要么是一团热寂,总之,他们对生命并不那么友好。所以说,在这个宇宙中,生命是一个奇迹,它需要一连串差不多永无休止的好运。作为人类,我们更是双倍的运气。我们不仅有存在的恩典,而且还享有独一无二的欣赏这种存在并使之更加美好的能力。
生命如此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好好珍惜。某小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或是被老师责骂后自杀;某花季少女因感情受挫为情自杀;某中年海归博士因工作不顺,事业受挫而自杀;甚至还有人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杀人越货,草菅人命,这些新闻屡上报端,让人看了不免惋惜。他们不懂生命之可贵,不懂它是如何克服了重重困难才来到地球上,又怎样熬过无数次灭绝的危险,才让拥有智慧的我们出现在地球上,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自以为是世界末日,轻易放弃了希望和奋斗动力,甚至想到轻生,更甚者去杀生。对于这些人,我多希望他们能看看路边石缝间的小草,看看荒漠中的地衣,学习他们的坚韧,感受他们强烈的生存欲望,再看看生命进化的历程、人类血染的历史,就会明白人之为人的幸运。
生命是脆弱易逝的,需要我们努力扞卫。即使我们很幸运,但要确保一路走好,并且永无尽头,仅有好运相伴是远远不够的。如上所述,生命的家园——地球——美丽却危险: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甚至人类自己,都潜藏着比想象中多得多的危机。战争、瘟疫、地震、火……我们经历过太多灾难。今后,仍有无数生存难题需要面对——温室效应、宇宙射线、星际陨星、太阳耀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需要为“生存”而努力,而勇敢,勇做生命的扞卫者。汶川大地震中,多少志愿者为了拯救生命而奋不顾身;动车事件后,多少市民排着长队无偿鲜血;白求恩的故事我们到现在还铭记着;微博上,土耳其街头的一只流浪猫在长达2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直竭力抢救着被汽车撞死的同伴的生命,甚至为其进行“心脏按压”的视频被疯传着……所有这一切,为的都是生命的存续。我们承载着“生”的希望与“存在”的美好,但这确实需要我们一起去扞卫、去努力。
生命短暂而灿烂,更要我们用心经营。如果把整个地球的历史压缩成一天,那么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是上午四点,但一直到午夜前1分17秒,人类才出现。按这个记录,我们目前为止的全部历史不过短短几十秒钟,但即使是如此短暂的存在,人类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优越的位置,成为了生命舞会中当之无愧的、最耀眼的明星。就单个人而言,我们的存在更是转瞬即逝的一刹那,犹如烟花绽放,短暂而绚烂。每个人都愿意用激情燃烧青春,点燃生命的火花,只求在这场神奇的舞台上,上演最炫目的一出戏。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的是一位着名企业家在了解到中国农村艾滋病儿童生存现状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转而日以继夜、马不停蹄地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关注农村艾滋病儿童的'公益事业中。他反复向主持人强调着一句话:“时间不等人,我们在和时间赛跑。”人生短短三万多天的旅行,我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位企业家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生命,传递爱的声音,多为社会做贡献。就当下而言,就是用好自己的青春,“莫惜金缕衣,惜取少年时,不待无花空折枝。”
一位朋友说,生完宝宝后,她见到护士抱到自己身边的那个小生命,感觉无限神奇;杨澜说,女人很伟大,因为女人孕育了生命——世间最最美好的存在。作为人类,我们确实有许多值得自豪的理由:我们不仅仅追求“生存”,更多地是追究“生活”,即灵动、活泼和快乐的存在;我们有计划、有志向、有欲望地利用着生命赋予的整个令人陶醉的人生,去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可以说,人的出现是生命最勇往直前、最雄心勃勃的壮举。
看完《万物简史》,作为人类之一的我自觉十万分地幸运——一切都那么恰好,在茫茫的宇宙里,在无边无垠的时间长廊里,不早不晚地赶上了这场生命的盛会;同时,我又特别、特别地感恩生命给予我的所有东西,知足、珍惜着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论生活将给我带来的是快乐还是悲伤,我都会用感激的心去拥抱它、感受它,努力过好当下,不悔此生——这,是生命的礼赞,是对生命最好的回应。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 篇5
进入校长室,我的眼球被这本书吸引去了,我在想,难道这本书是记载每个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死亡过程吗?我好奇,决定暑假期间抽空把这本书看好。
《万物简史》的作者是一个很有名的美国作家——肯﹒威尔伯,从整体上看,本书内容精炼而紧凑,分三大篇章,第一编《演化中的大精神》,第二编《演化中的大精神所达到的境界,第三编《平地》。题为“万物简史”十分宏大,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它恰恰陈述了它所陈诺的内容,它有着宽广的历史跨度,从创世大爆炸直到枯竭的后现代的今天。沿着这条路,肯﹒威尔伯采用一种简单的、让人容易接受的对话体娓娓道来,试图弄清楚人类在物质、感情、智力、道德、灵性上经常被困忧的一些矛盾的形式。
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说看过这本书的人,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因此我对它来了兴趣,我认真地阅读这本书的简介、作者译者、序言、目录、引言。哦,幸运的是,这些在我看来并不怎么有用的东西,在这本书里显得尤为生动。以下我摘录引言中的一段话:‘因此,在过去38亿年的不同时期里,你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生过蛋,用叉子般的舌头舔过空气,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过地下,住过树上,曾经大得像麋鹿,小的像老鼠,以及超过100万种别的东西。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变步骤,只要发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偏差,你现在也许就会在舔食长在洞壁上的藻类,或者像海象那样懒洋洋地躺在哪个卵石海滩上,或者用你头顶的鼻孔吐出空气,然后钻到18米的深处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
乍看一下,好像是在贬低人类一样(至少我有过这种感觉,但我不介意),但是这段话确实形象的描述了生物的进化史,或者说是组成细胞的原子的一生。就像书里说的,也许我身上的某一粒原子,在它那绵长的生命中,曾经是秦始皇龙袍的组成部分也说不定。我已经看完了这本书,但我发誓在我看过的章节中,我还记得最多的东西是出自第三部。这并不是说别的章节不好,而是说明了人的记忆力有限。我想,第三部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说,如果你想在一滴水中用肉眼看清一只草履虫,那么你需要把这滴水的直径放大到12米,如果你想看到同一滴水里的一个原子,那你则需要把水滴的直径放大到24公里宽。比如说,一个原子的寿命有十的三十五次幂年,或者还要多,所以你的一部分极有可能比地球还要古老。又比如说,一个原子中真正有很大的密度的是它那小的可怜的原子核,而如果没有原子核外面的电荷的话,你可以从墙上穿过去,所以与其说你是坐在板凳上,不如说你是因为电荷之间的排斥而与板凳保持很小的距离浮在板凳上。也许你看不懂,那么你可以去看看《万物简史》。还比如说,人的指甲一生大约只长两米,当然这不是主要内容。再比如说,不管空调还是冰箱还是什么其他的一些常用物品都在向空中散出一种叫含氯氟烃的物质,这种东西增加温室效应的本事,要比二氧化碳强上10000倍左右。其实这些都不是感受,看了这本书后真正让我感受到的,总的来说可以总结成几点:
1、作者的知识真渊博。
2、世界真奇妙。
3、人类为了追求永远也追求不完的真理做出了极大的付出,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4、穿插在文章大的支架中的,人类的无知、傲慢、狂妄、自私、贪婪,以及人类的善良、认真…让我想到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