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论语读后感

2025/05/12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论语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 篇1

《论语》真的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孔子与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谓是受益匪浅。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时,它还是我童年时期最早接触《论语》时最开始学到的一章,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

孔子说:“学习要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拜访,这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很君子的行为吗?”

说实话,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几千年前的时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为止通用了几千年还没有错的道理。就比如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我现在刚刚进入初中学习,听到最多的话就无非是“复习”了。

无论是哪一样学科,老师都告诫我们要定期复习,这样才能牢记在心。第二句话也是正确的,对待朋友就要真诚、真切,朋友好心来拜访你,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热心迎接。

第三句话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虽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会去尝试,去一点点接近那种境界。这三句话无不体现出孔子的`智慧。

当然,这只是《论语》这本巨著中的一小则文章,还有更大的奥秘蕴藏在其中,等着我们去探索、学习。

《论语》真是一本充满了先人智慧的书本,它对你、对我都会有巨大的改变作用,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阅读《论语》吧!

论语读后感 篇2

人们总少不了要学习,只有学思结合才能真正算学习。而论与之本书就是在叫我们学习,怎样学习。

“学’’

子曰:“由,辉汝知之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至句话说我们学习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们应该诚信对待自己的学习,职业是孔子告诫我们不要自称聪明,要分清至还是不知。对待一个新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制裁是求职的正确道路。自欺欺人,最终骗不了别人只能影响自己的名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复习过去学的知识,才会有更多的理解。我们只有深刻认识了过去,才能更好的学习新事物,新东西,新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说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优点。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学问上我们还要多向他人请教。所谓“不耻下问”才能学得更多还会学得更加好。

“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忘,思而不学则带”这句话向我们认证了思考的重要性。勤求学问而不思就只会迷惑,若只是思考而不体验学习也难获得确实的知识和学问。有了学问没有思想是没有用处的,不能领会贯通新的知识也不会新的发现。相反的,思想事要学文来互帮的。因此可知思于学必须两者关注,不学习终究一事无成,只学不像也会糊里糊涂。书只有读到只一步了,才算是真正的发挥了作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通向成功的要诀。我们只有在文化中汲取知识。只要我们学会学于思我们便打开只是世界的大门。

论语读后感 篇3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 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

论语读后感 篇4

该句极为简略,朝夕不过一个白昼之间,时间极短。《说文解字》有:“闻:知闻也,从耳,门声。”《墨子经上》有:“闻,耳之聪也”。 《礼记·大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韩愈《师说》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之“闻”即其本义,“闻”即知道的意思。而“听而不闻”则是不知道的意思。

《中庸》引孔子语“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一章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由此,可见“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如果一旦闻达道的真谛,即使不久就死去,也死而无憾了”。其实,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认识外在的世界容易,而人认识人自己就不容易了,何况人要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呢?

后来,清代刘宝楠沿用了邢昺的疏理的`观点,在《论语正义》中说:“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有这样的感叹也就正常了。不过,什么是道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成圣之道,也就是仁道。这种认识也是基于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而确定的。

朱熹之说当然也是由其历史背景决定的,有明显的理学倾向,他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论语读后感 篇5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礼貌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我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必须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论语读后感 篇6

寒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一些国学经典,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语》。

《论语》源于周朝,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就像一位老师,里面的许多句子都给予了我们启示,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了我们看人的方法,正如黎巴嫩的纪伯伦所说的,看一个人,不要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听他没说出的话。所以真正的好人都不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圣经》十戒中的“己所欲,施于人。”更先进了一步。比如说,在大冷天,你刚刚运动完毕,身体很热,便拿了块冰棍吃,你能硬让冻得发抖的.父母吃吗?不能!所以它所说的是一种保守的品格,自己不想的别强施于别人。这条法则很有用,譬如做生意:你想买质量差的商品吗?肯定不想!那你就别生产质量差的商品,也好让别人收益。

看了这本书以后,很惭愧,我觉的现在虽然科技发达了许多,但人们的品质却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们虽然物质文化不丰富,可精神文化却发展到了顶峰。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夜不闭户。而如今有这种现状吗?现在人的品格问题寻根究底起源于教育问题,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很少注意学生的内心思想,品质也很少关注。我曾经做过计算,现在我们一学期共有近四十次考试。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次考试,人人都关注孩子的分数,极少注重孩子的品格。分数是什么?分数成了家长们的面子,是用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和精力换来的!这样的填鸭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高科技的人才,而是考试人才。这些人墨守成规,整天纸上谈兵,根本不会实际操作,除了考试一无所长。再说了,就算能培养出高科技人才,品质不行造成的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让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北大、清华这些高等学府里的优秀学生还会有个别自寻短见?

我诚心的希望,这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能够早点醒来,学学两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