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报告 > 正文

春节的研究报告

2025/05/14报告

爱习作提供的春节的研究报告(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的研究报告 篇1

一、 办年货

1. 调查地点:家里

2. 调查内容:特色年货

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套上小肠皮,大的那头往里面加上猪肉。这个工艺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匀,用料均匀,这样子做起来的香肠才好看。

香肠做好了!看着这红白相间的精美的香肠,我谗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礼

1. 调查地点:小姑家

2. 调查内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起床,说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兴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飞机去小姑家。

妈妈把饼干和牛奶等礼品放在车踏板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姑家。我乐呵呵地想:小姑看见我和妈妈来她家,肯定会吓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小姑打开大门,定睛一瞧:是我和妈妈,果然顿时怔住了,30秒过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叫我们两个人进门,还边走边责怪:来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我和妈妈只能在后面偷笑。

进了屋,妈妈叫我把年礼拿出来,送给表弟。弟弟傻笑着,开心地把我拉回房间吃饼干去了。妈妈也和姑姑互报祝福。整个小屋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我们被幸福包围着。

再来看看这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豪华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换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买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我们要焕发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调查地点:我家

2. 调查内容:卫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们招手了,除了买年礼、办年货,是不是应该做一做卫生来迎接新年呢?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是什么让我们挥洒汗水,辛苦劳动呢?我想是新春的动力,要我们改头换面。春节,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春节的研究报告 篇2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村村民

二、调查方法:

聊天

三、调查地点:

自己家,村民家

四、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五、调查人: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六、调查准备:

笔、信纸、照相机

七、调查经过:

1、上网了解并搜集图片,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

2、访问附近的街坊、亲戚朋友,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

3、了解当地春节习俗,并写下详细的调查记录。

4、最后总结资料,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调查结果。

1、春节的起源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有扫尘、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传统习俗。

3、家乡的春节

在家乡,除夕贴春联,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我们孩子就放烟花,快快乐乐的迎接新年。

老话儿说得好“初一初二满街走。”除夕夜后,就是大年初一,人们穿好新衣,清晨来来往往的拜年人络绎不绝。大街小巷都是拜年声,小辈给长辈拜年,不光小孩,就连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笑容。大年初一吃饺子象征了团圆和福气。主妇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饺子里放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都各自出门拜年,给压岁钱,街上还会有一些奶奶们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九、调查结果: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通过这次的关于潍坊春节习俗的调查我对春节习俗的由来和演变也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感受我们节日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过年时的开心,加强了过年的味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尽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变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十、我的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春节的研究报告 篇3

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

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

调查方法:

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的研究报告 篇4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 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 一个节日!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目的: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调查人员:郝慕伦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她爱上一个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受罪。多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封了穷小伙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非常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间。

希望通过此篇调查报告,增加人们对于春节的了解。

春节的研究报告 篇5

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亲朋好友

二、调查目的: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调查方法:聊天

四、调查地点:自已家

五、调查时间:春节期间

六、调查人:

调查经过:

1、春节的起源(服装、食物、庆典、活动、音乐等)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出来觅食人肉,。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鞭声,吓得直逃。它又迎头望到一家门口晒着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门里一瞧,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溜了。人们摸准了“年”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春节的习俗(图书、文字、实物等)

扫尘、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

3、不同民族的春节(苗族、傣族、壮族等)

苗族杀猪打糍粑预示着春节的来临。春节作为一岁之首,对于苗族来说,是一个神圣的节日。三十晚上“守岁”而不睡觉。从初一开始,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各种活动由此开始。有祈神祷富的祭祀祖先,有驱疠禳灾的驱邪、有祈祷丰年的占岁,有谢恩的喂牲,有联络感情的拜贺新年,有娱人娱神的各种活动等,此外尚有一系列禁忌习俗约束人们,不可冲犯神灵,以祈福分。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壮族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4、家乡的春节是怎样的(春节里的趣闻)

除夕贴春联福字,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吃年夜饭、看春晚,子夜放烟花鞭炮,火树银花,欢乐祥和。初一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福气。主妇包饺子时会在饺子里包一枚硬币,谁要吃到这个饺子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走出家门,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给小孩子发压岁钱,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调查结果:

我们的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了喜庆热烈的年味儿。

我的思考: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