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三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2025/05/15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三年级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我是个爱看书的孩子,书中丰富多彩的故事总能深深地吸引着我。

今天,我看了《时文选粹》中的一篇文章叫《只要信心不被打碎》,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作者大学毕业后因找不到工作而沮丧万分,沿着乡间小路踽踽独行,这时他看见一位近年才开始学习烧制瓦罐器皿的老人的举止,深深被打动了。作者看见老人将一大溜刚刚出窑的瓦罐全部打碎,只因为这些瓦罐有一点点小毛病。当作者惋惜老人花费了老人许多心血的瓦罐就这样打碎时,老人却说道:“我相信下一炉会烧得更好一些。”

作者听完老人的话深受启发,背起简单的行囊毅然加入了打工者的队伍中,数年后也拥有了一家不小的公司。

我看了这篇文章也受到了启发:要成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必胜的信心和勤奋努力的精神。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大发明家爱迪生,他研究发明电灯时,为了挑选最合适的灯丝,试验了一千多种材料,经历了数千次的失败,才以钨丝为材料制成了世界第一个可以供实用的电灯。试想如果当年爱迪生没有信心、耐心和勤奋,那么也许就没有电灯的发明,也许我们现在仍生活在黑暗中。

记得我在去年的暑假,妈妈为了使我有一技之长,送我去琴行学琵琶,老师让我反复学“弹”和“挑”的基本动作,要求每次弹每根弦要弹200下,共四根弦。而且老师总是认为我的动作不规范,我也因此觉得琵琶太难学。一个暑假过去了,我感到太乏味,每天总是要在妈妈反复的'催逼下才弹,由于我极其被动的原因,妈妈就不再让我学了,结果现在对琵琶仍然一窍不通。这是我从中应该接受的教训。

我现在还是名小学生,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在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也会有很多失败的时候,但我们往往灰心、沮丧,甚至一蹶不振。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像文中烧制瓦罐器皿的的老人那样自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必胜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三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最近,我一直在读我最喜爱的神话故事。这里面有二十四个神话故事,每个神话故事都启迪了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看《聚宝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明朝初年,有一个叫沈万山的人,家境十分贫寒。一个宁静的

夜晚,忙了一天的`沈万山上床后一分钟就进入了美妙的梦乡。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有一百个绿色的人,一起拥到他的面前,纷纷祈求的说:“大人,快救救我们吧,有人要杀我们。”祈求声掺和着哭声,十分凄惨。沈万三感到很奇怪: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我一个也不认识呀!。他们怎么会找到我的?于是他问道:“你们是不是找错人了”?他们回答说:没有找错,沈万山一听,为难地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们这样的哀求,我那有见死不救之理?只是我没有那本事救你们呀!你们也不想一想,你们这么多人都对付不了,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可是一个青衣人却说只有他能救我们。沈万三顾不得多问明青衣人,要杀他们的是什么人,脑袋里只想着“我有什么办法?我有什么办法,急的团团转。”

那青衣人说:“你就帮帮忙吧,我们一定会报答你的救命之恩的!”,那个青衣人对大家说:“咱们给大人跪下!”。你们!你们,沈万三一急便醒了,他睁开眼睛一看,哪有什么青衣人啊!第二天早晨,沈万山出门遇见了本村姓赵的鱼翁,便客气地说:“您老起的这么早干什么?”“嘿嘿,提了一百多只青蛙回家下酒吃。”沈万山联想到梦里的事情。便把它买了下来,把青蛙放到了池塘里。

第二天,沈万山的妻子看见青蛙围着一个瓦盆不停叫唤,她拿起瓦盆仔细端详起来。一不小心,戴在头上的银钗掉到盆里,不一会变成了一盆银钗。然后他们夫妻俩就照着这样,复制了好多金银财宝。

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乐于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把美德发扬光大,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三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和生物学家,他一生写过二百多篇《昆虫记》。我早听说《昆虫记》名扬天下了。那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昆虫记》,我喜出望外,心里乐开了花。刚拿到《昆虫记》,它就像一块奶油蛋糕深深地吸引着我。因为里面的昆虫不但有趣而且生动:有可怜的鸣蝉、胆小如鼠的蛐蛐、可怕的狼蛛、五毒之首的蝎子、勤劳的蜜蜂、长毒刺的黄蜂……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些昆虫的家庭生活、捕猎技巧和外貌特征等。

就说那可怕的'狼蛛的产卵和母爱吧!狼蛛是节肢动物,身体主要分头、腹两大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之一。狼蛛有一个又小又圆的头,头上长着八只眼睛和恐怖的毒牙,还有八只长毛的长腿;腹是产卵用的。狼蛛真令人望而生畏

啊!一年夏季的一天,法布尔在一丛迷迭香的花下见到一只挺着巨大肚子的狼蛛,这表明它既将临产。法布尔见了马上用捏子小心翼翼地把狼蛛夹起,轻轻地放入一个既透明,底部又放着泥土的大瓶子里,留作观察。几天后,狼蛛开始产卵了。

只见它先在地上织了一张网,大小相当于一只手掌。蛛网很粗糙,也不成形,却相当稳固,接着,母狼蛛吐出一些更结实的丝,织成一个圆状的白色球体。上面留了个小口子;再把胎部对准小口子,产下一粒粒金黄的卵;;产完后,狼蛛把口子封上。最后,它把那张不成形的网用脚踹到一边,把卵袋往身上一背,卵带就成了它的无价之宝。狼珠妈妈把它的“宝贝丸子”保护得严严实实的,无论行路、休息、捕猎、逃跑,狼蛛妈妈与它的卵袋每分每秒都不离开。如果卵袋意外脱落了,狼蛛也会飞速地拾起卵袋。狼蛛的母爱真深啊!

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知道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还知道法布尔对昆虫是那样的好奇,所以才去专心致志地观察、研究昆虫。

三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幸福的鸭子》里面的人物有:麻花儿(鸭子)、阿空(巨人)、拖拖(小狗)、笑猫(会笑的猫)、马小跳、毛超、唐飞、张达、张达的外公。

这本书主要写了笑猫和马小跳他们,暑假来到了张达乡下外婆的家,见到了阿空、拖拖,和一只叫麻花儿的鸭子。麻花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她心中的幸福仿佛没有边际。听着麻花儿像打饱嗝儿一样的快乐歌声,笑猫他们每个人心中的幸福,都在这个荷花盛开的夏天慢慢扩大。

我很喜欢麻花儿,她虽然长得滑稽,歌唱得也不优美,可她不但乐观向上,而且乐于助人,她用发自内心的快乐带给大家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对未来热切的期望。我的一个好朋友就是这样的人(她的名字保密),她好像从来没有生气的时候,即使别人误会她时,她也是笑脸相对。有一次,她的同桌一支好看的笔丢了,当时她同桌着急地说是她拿的`,我的好朋友没有发火,只是平静地说:“不是”,然后默默地帮助同桌寻找,最终在同桌的书本中找到了。她的宽容也打动了同桌,现在他们俩更好了。

我喜欢《幸福的鸭子》这本书,我要做一个自己快乐也能使别人快乐的人,你呢?

三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5

为了撰写我的市级个人课题研究《农村三年级小学生朗读训练的实践研究》,我看了很多有关培养小学生朗读方面的书籍。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薛瑞萍的《书声琅琅的三年级》。

乍看题目,我就喜欢上了,觉得非常符合我的研究。找来此书,翻看目录:上学期——九月:一周,开始于朗读和持续默读;十月:朗读也要备课;十一月:第一重要的基本功;一月:白色朗读;下学期——除了收录的11篇只管读的教学实录和朗读实录之外,其余篇目基本都是关于绘本和童诗、童话朗读指导与课例分享。透过目录,我发现:“朗读”一词贯穿全书始终,这的的确确是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薛老师教语文,非常看重朗读对孩子们的重要性,其中有很多关于“朗读”的见解和做法,使我很受启发。

首先,薛老师在书中阐述了朗读的意义。

朗读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朗读能够让孩子爱上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籍的整体,朗读能够让世界由心而境一点点变得清明。朗读的意义就在朗读本身,就在流淌于朗读时光的纯净、忘我的快乐。朗读的目的不是追求分数,而是帮孩子打开一扇幸福的门。朗读就是让孩子的目光在铅字里奔跑,让孩子的耳朵在书声琅琅中陶醉,让孩子只看见、只听见美好文字的美好。

其次,薛老师教孩子们“朗读”的做法值得我借鉴。

薛老师把每周一的早读专门用做朗读和持续默读。老师和学生事先精心挑选好自己要阅读的文章。薛老师建议所选的文章一定是短小精悍、有一定内涵的儿童诗词。早读之初是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长度为五分钟左右的一篇课外短文。学生听老师朗读,不仅是听故事,更重要的是在学老师的朗读。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持续地默读。我们现在大多数老师都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默读,总是怕孩子们不是在那读书,而是在那开小差。我们现在大多数的班级早读都是采用学生齐读课本的方式,老师则在教师里不停地穿梭,看看哪个同学不认真,有时候都没有去注意孩子们是不是读进去了。同样是早读,给孩子带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薛老师的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而我们早读课上的学生却是不断重复,读来读去索然无味,这在无形当中扼杀了孩子朗读的'兴趣。

第三,“白色朗读”我也是第一次在这本书上看到。

“对人发生深刻影响的朗读,从第二遍开始。因为读者只有摆脱对情节的牵挂才能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多么富有见解的一句话,我们大人的朗读不也如此吗?不然何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朗读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朗读能够让孩子爱上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藉的整体,朗读能够让世界由心而境一点点变得清明,什么意义都不去计较和思考的纯粹的白色朗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多么精辟的一段文字,不禁让人掩书深思,这样的朗读我做到了吗?

朗读也要循序渐进,它是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的过程,成功朗读的第一阶段是孩子被老师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然而这样的朗读效果,我真是自愧不如,录音范读是我让孩子慢慢从听觉上感受朗读的魅力,这样跨小小的一步也算是迈开了脚,同时也让自己沉浸在这美妙的声音之间,做到慢慢学习吧。朗读的第二阶段是老师被孩子感染。薛老师说:“这种来自学生的感染,既是对教师的激励,也必诱发教师对文本生成新的前所未料的体悟————如果没有这第二阶段的甜蜜的神奇的诱惑在,我的朗读将无法进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真的很羡慕这帮孩子们拥有这样的好老师。

最后,只管读,只管读,只管读。这一连三个“只管读”更给我不一样的感受。读书要不求甚解,是这本书传递给我的信息,孩子在老师的朗读声中得到浸润,只有这样的浸润才能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书籍带给他的感受,书中薛老师反复强调,没有必要去分析故事的内容,让分析淡去,让孩子在纯净的朗读中会意、融合和感染,让他们的思维、感悟和交流在无声地进行。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反思我们的每一次朗读,都是带有目的性的,都是想为了考个好成绩而去朗读,为了学好语文而去朗读,所以就有诸多考虑,诸多约束,生怕孩子们读书囫囵吞枣,生怕孩子们体会达不到……

读了薛老师的《书声琅琅的三年级》,我似乎对于朗读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如何训练学生的朗读有了一个清晰的规划。只管读,只管读,只管读。书中自有黄金屋,没有目的的琅琅的读,坚持不懈地读下去,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我读过许多文章,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她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头冻死的故事。作者通过故事表现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冷极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

不禁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泪流满面,看着小女孩,想想自己,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别,我不由得觉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由于是独生子,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得到了家人的百般疼爱。家里每个人都宠着我,护着我,正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吓了,他们从不让我受一点苦,干一点活,太溺爱我了。然而,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的他们的心。

在学校里,午餐是由学校的厨师精心搭配的,营养十足,而我却挑三拣四这不吃那不吃,每天中午都把剩饭倒掉,浪费了厨师们的'一片苦心,还浪费了农民伯伯的汗水。由于每天不正常的饮食,使得学习上没有精力,成绩也不理想。在家里,如有什么不如我心意的,我时常大发雷霆,乱发脾气,有时还跑到自己的房里把自己孤立起来,常常使家里人担心。本来理应我先跟长辈问好,可是现却颠倒了。这是一种不尊重长辈的表现。

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呢,家里没有一个人疼爱她,关心她,在乎她,还常常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吃的东西还不够填饱肚子,那还有什么营养可言那。这要是我,这种悲惨的的日子我一天也待不下去。显然,我比小女孩幸福多了,我有家里人的呵护与疼爱,她没有;我吃得饱穿得暖,她常常挨冻受饿,甚至连一双鞋子也穿不上;我能去上学,不用为钱发愁,她却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看看她再看看自己,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权利在浪费这美好的时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