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边城》读后感

2025/05/15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边城》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 篇1

说实话,我在这《边城》中找不到任何亮点,却又挑不出任何瑕疵。沈老先生只是用了相当朴素的文字,写出了一个相当普通的故事,但我却总是莫名的为这些笔下的人物感到愉快或悲伤。当然,就是这朴素的文字才会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种平凡,这种自由,就好像自己也身在这边城之中,心灵也被净化了似得。

《边城》讲述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它的结局或许很不好,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整篇小说体现的人性真善美,尤其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保留这么一份质朴与宁静谈何容易!翠翠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很多本不相干的人因为她而产生羁绊,纠缠在一起,而作为中心的连接点,翠翠的的亲情、爱情、友情,时刻都在表现这一种质朴与和平。

沈老先生从军5年,却向往一种充满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他的故居于凤凰古城,这古城给了他创作的热情以及后续的灵感,也难怪沈老先生可以将这种质朴、和平如此真切的表达出来。

清末的动荡,并没有影响这边城小镇的安宁,在这小城中,船家少女翠翠与天保、傩送两兄弟展开了一段美丽但不完整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这一段凄美的边城爱情,绘出了带有浓厚湘西风情的农村画卷。这种和平,这种朴素,真的值得去细细品味。

《边城》中主人公翠翠代表的是善良和美丽,它的魅力贯穿着整部小说;渡船人“爷爷”对翠翠的关爱与担忧体现出了老人的`淳朴和善良,其行为经常令我默然发笑,固执却理智,粗中有细;顺顺则是一名诚信仗义的绅士,他的两个儿子都受到他的影响,成为一方才俊,兄弟俩也都同时对翠翠产生了爱慕之情,大老天保受到船夫爷爷的次次刁难也决不放弃,二老傩送放弃了碾坊而去追求翠翠,最后一起在夜晚中的悬崖之上为翠翠送出表达爱意的歌声。

这篇小说并没有明确的对任何角色表示出贬义讽刺,但在部分内容却表示出作者的某些不满,其结局给了读者们无尽的悲痛,甚至可以说没有结局,只是留给人们一个悲伤的想象空间。翠翠对感情的含蓄导致的后悔与悲伤,大老天保溺水生死未卜,二老傩送的犹豫不决致使他逃离了生活长大的地方,老船夫在一场雷雨之后撒手人寰,给翠翠的心灵又一次的创伤,仿佛边城的一切都随着白塔的倒下而消逝,只留下翠翠的痛哭与绝望。

《边城》是一个爱情悲剧,在结局我的心仿佛被揪起了一般,甚至不敢接着作者留下的“也许”往下想,只怕会真切的哭出来。作者用单纯、质朴的文字带来的却是拥有比华丽辞藻更具有代入感的效果,我只能对沈老先生感到敬佩和惋惜,我想这种作品值得我再去阅读,细细品味其中那淳厚质朴的语言。

雨的纷纷,景的清浅,人的深情,岁月的流淌,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语言和营造氛围的能力。而这样的文风恰恰和沈从文的《边城》里蕴含的清亮而惆怅的美相吻合。是呀,天地之大,人生苦短,能坚守一份真爱已属红尘中的稀事,你珍惜了吗?

《边城》读后感 篇2

小小的山城,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白塔。《边城》的开篇便引领着我进入湘西绮丽的风光中,沈从文的小说总是给人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

白塔下的祖孙俩和黄狗生活在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如梦境般的世外之境,一条小溪伴随着自然的生命,循环不息。女主人公翠翠是《边城》中一个迷人的形象,茶峒的青山绿水带给她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同样依托于大自然的老船夫忠厚老实,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渡人而不计报酬。正是如此,老船夫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这种超脱金钱利益的乡邻之情是罕见的,但在文中却并未有不真实的表现。沈从文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人性,这样的生活一如茶峒的黄昏醉人、美丽和平静。

沈从文在《湘西散记》中曾说,“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们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用划龙船的方式活下去?”在《边城》中,沈从文同样在端午节上用了较多笔墨,翠翠也是在这样热闹的端午节萌发了朦胧的爱情,也像划龙舟一样对它坚持着。而老船夫则被翠翠父母私情不容而自尽的往事纠缠着,翠翠母亲的死一直是老人心里的隐痛,为了不使翠翠重蹈覆辙,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障碍。在同样温柔、美丽、平静的黄昏下,以前纯真无忧的少女因婚恋的挫折痛苦着,黄昏也因人的心境变得凄凉。

老船夫的生命终将走向尽头,在沈从文笔下,我们感受着他的挣扎,在层层绝望后面探出一点希望,又害怕揭晓的是更彻底的绝望。终于,黄昏下翠翠的念头变成了残酷的现实,翠翠无望的婚事使老船夫痛苦至极,在绝望中倒下了。一阵雷雨过后,船被冲走了,屋后的白塔崩塌了,老船夫在翠翠的生命中永远地消失了。

曾经的祖孙俩,一座白塔,一条黄狗,一只渡船变成了翠翠独自一人在悲痛中等待着她那如萤火班微弱的爱情。其实,《边城》中一只都潜藏着一种忧伤的情调。整个故事如梦一般,却实则为梦的彼岸,是现实的',残酷的。

在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中,认为常为善恶对立的双方,他们互相冲突着,搏杀着,最终使许多有价值的生命牺牲。《边城》却并非如此,文中的人物都是属于美的,善的一方,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不尖锐,反而十分碰巧的都源于误会,而这却仍旧伤害着文中的每一个人。

《边城》是一首美丽凄凉的乐曲,它弹奏出翠翠的爱情悲剧与老船夫的离去,让人深深的感受着那围绕着茶峒的悲伤。

《边城》读后感 篇3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公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而“茶峒”在苗语中为:“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是脚踏了三省(市)的边界小城,是小说中的——边城。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省凤凰县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神秘湘西的熏陶下,沈从文先生的笔多了一些真诚,多了一些人情味,多了一些对家乡的眷恋。我想,一个人最初生活的地方,是他最早且最优秀的启蒙老师。

《边城》中描写了一条河,一条令人陶醉的河——酉水。在我的旅游经验中,想必那里的房屋都是依山傍水的。而沈从文先生说过:“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来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气,我的性格仿佛一道小小河流。我创作,谁告我的创作?就只是各种地方各样的流水,它告我思索,告我如何去……”我想“水”在书中的呈现是:孕育了生命、培养了感情。而让我真正感动的,是在这水上,有一只方头渡船,船上有管船人和渡船人的人情百态,也有管船人作为祖父和孙女翠翠的如流水般细长的感情。

“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家人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没错,这家人就是祖父和翠翠。他们相依为命的感情,让我几次不自觉地眼眶发热,鼻头发酸。

在我看来,翠翠的母亲死了,丢下了翠翠,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翠翠的父亲是个军人,他有军人的责任却无视了身为父亲的担当。抚养翠翠的重任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他当起了“父亲”、“母亲”和“祖父”。

翠翠让祖父少喝酒,让祖父早回家。祖父已经老了,心中还有唯一的牵挂——翠翠。爷孙俩的日子是清平而快乐的.,“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祖父努力让翠翠看到他的肌肉,还说:“翠翠,你不信,你咬。”我想,这位祖父想让自己的孙女相信自己还有爷爷,有依靠。说实话,读到这段时,快泪崩了!因为这些,我又觉得,其实翠翠挺幸福的!

我小时候也在湖南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在《边城》的人物描写中,祖父和翠翠的人物形象总让我觉得好像在生活中遇见过。仔细想想,也许是在赶集时,擦肩而过的神情。也许是在自己小时玩伴中,也有翠翠那样的女孩儿。于是,我总结出了一句话:“描写一个人,如果能让人似曾相识且产生共鸣,那必定是一次成功的描写。”

黄永玉先生用笔画出了湘西,沈从文先生用笔写出了湘西。沈从文先生写出了人性的纯粹,也写出了湘西的魅力。也许我体会得不够,但《边城》这本小说是真的感触到了我,尤其是祖父和翠翠的感情。真的谢谢沈从文先生!读您的《边城》,这座“边城”就住进了我心里!

《边城》读后感 篇4

沈从文的《边城》的确写得很漂亮把小说当散文来写意境非常美。看过《边城》的一些介绍其中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把整个时代都写出来。但作为一般的读者我承认自己没有办法看得太透。K《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边城》读后感 篇5

他的文笔总是这样,辞藻没有多么华丽,初读时平淡无奇,再读时却又意味隽永。就像一杯香茗般,初时苦涩,后愈久愈香。那惊艳了时光的人物,温柔了岁月的故事,在他的笔下近乎朴素,却又久久难以忘怀。

茶峒出了这么一句话“还未曾回到茶峒来”。它的缘由是二老和翠翠。在那个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仿如世外桃源的小城里发生的一个浪漫却又悲伤的故事。翠翠自幼与爷爷相依为命,身边的宠物仅为一条黄狗。在一次龙舟会上与二老相遇,少女情怀总是诗,在之后的日子里总是会不由得想起二老。然而,有过一面之缘的大佬对她一见钟情,且上门提亲。二老的时候,二人商量决定公平竞争。之后老船夫的.弄巧成拙,大佬意外身亡,二老外出不归,老船夫离世,翠翠苦等二老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让这个故事划上了句号,增添了一份悲情的色彩。先生正是通过他们的爱情彰显出人性美,老船夫的乐观,信守天命,翠翠的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天保傩送的兄友弟恭,对爱情的忠诚坚贞,这无一不是人性美。

先生的文笔总是令人感到从容,没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却仍旧能够走进人们的心灵深处,让你情不自禁的融入主人公的世界,文风简练而充满诗意美。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是良善的,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在边城中没有外边大城市的灯红酒绿,灯光彻夜不息,繁华大道,快节奏的生活,有的只是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邻里间的和睦相处,老船夫不收渡河钱,卖肉的老板多称一些肉,船总顺顺总是帮助别人……这都是边城美好生活画卷中浓重色彩的一笔,正是因为他们才会勾勒出这么一副洋溢着浓浓真情的蓝图。

先生笔下的边城处处透着美,人性的美,边城风景的美,行事的美,仿佛一切都美好的。但是又体现了不完美,翠翠爱情的不完美美,二老亲情的不完美,也正是这完美与不完美的交织才勾勒出了人生二字。

人生哪有那么多的顺风顺水,称心如意,正是因为有遗憾有满足,有顺遂有阻碍,有缺失有所得,这才成了令自己难忘的回忆。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方可知其千姿百态。

在遇到重重阻碍时,我们会有不知所措,会有迷茫不定,但是因为有那么多爱我们的人的存在,我们才会走出雾霭,走出迷雾,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爱这个世界才充满了光彩,这个世界是永恒的,我们有幸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正如佛语“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所以,珍惜身边的人,善待世界。在这永恒的尽头是时间,是岁月,希望我们的未来有牵挂,有陪伴,有爱。

《边城》读后感 篇6

脑子里不知为何一直想着《边城》,便果真去读了边城。这是个简单的故事。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靠着摆渡维持生计。湘西钟灵毓秀的山水,将翠翠的脾性养得如小鹿一般天真娇憨;而大概是从母亲处继承的美貌与痴情,是一切的开端与根源。

正是少女情根初种、春心萌动的年纪,她虽因羞怯与懵懂,从未将心事说出口,但一举一动已显露出隐秘的愿望:见到新嫁娘的队伍,便热情地跟上去走一段路,离得远了也要痴痴地望一阵子;回来便去摘花戴在头顶,扮做新娘的样子,她便十分高兴了。

朝夕相处,爷爷自然也都看在眼里,愁在心上。女儿与军官私奔未果,生下翠翠后便河边殉情去了。这巨大的悲痛他绝不要承受第二次,他一定要把翠翠的未来安排得妥妥当当。

河边有户大户人家,家主名为顺顺的,有2个正当年纪的好儿子——老大天保,老二傩送。翠翠与傩送偶然在龙舟赛后相遇,彼此心仪,却谁都没有表达,没有说出口。然而,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雷厉风行地托人上门提了亲。爷爷是高兴的,翠翠却是无比失望的。在翠翠漫长的用沉默来表示拒绝的日子里,爷爷终于感受到了翠翠的真心——原来她心系的是傩送!

兄弟两个也彼此坦白,且相约用爷爷的提议,即当地的风俗——唱情歌,来争得翠翠芳心。然而傩送是黄鹂嗓子,天保自知是无法比得过弟弟的,心灰意冷下登船远行。这一去,便再也没回来——出事淹死了不说,尸骨也遍寻而不得。

世间最遗憾的事情便是误会与错过。即便再真诚的人,也无法将一颗心掏出来给别人看。于是十分心意说出来只剩了七分,听的`人只感受到五分,一转述只留了三分,到最终应该听到的人的耳朵里,怕是又完全曲解成另一种意思了罢。

爷爷的悲哀在于,他明明是个最质朴不过的人,所求所愿也全不为自己,一颗心全系在翠翠的身上,惟愿她未来的生活有依无忧;却因为这个唱歌的提议,间接导致天保远行;顺顺一家对翠翠与爷爷都心有芥蒂;傩送无法去恨翠翠,便迁怒到了爷爷身上。爷爷他便阴差阳错成为了翠翠和傩送之间的阻碍。他越是急切的想要傩送给个承诺给个结果,越是被不喜。在一个雷雨交织的夜里,他终于永远地停止了呼吸。而他最后也无法完成他的愿望,且有可能永远也无法完成——傩送在这天之前便出走漂泊,归期不定,是否会归来?谁也没有答案。

翠翠埋葬了爷爷后,便接过了摆渡的活计,在河上日复一日地等待着傩送……忘记了在哪里看到一句话:我希望我是让你心动的那个人,而不是权衡利弊后发现最合适的那个人。天保不能不承认他是个好归宿,然而翠翠却从未动摇过。

第一眼见到傩送,从此便只有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也许会有人感叹:若是翠翠选择了天保,或者后面所有的悲剧都不会再发生。然而,若真是这样,翠翠的美与坚强,便立刻全部消失了。不被世俗价值观所感染,正是她最最可爱的一面啊。

大概只有那个年代,才写得出这样纯洁美好却又归于哀恸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