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2025/05/16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生《童年》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童年》。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小主人公阿廖沙父亲去世、弟弟夭折之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因争夺家产打架争吵以及在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还有母亲在失去丈夫和儿子后整日的闷闷不乐。

读了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万千:阿廖沙的童年生活真是太悲惨了!他经常受到外祖父的殴打,舅舅们的谩骂,还有同龄人的戏弄。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善良、慈祥的外祖母。每次在受伤后,外祖母都会给予他心灵上的慰藉,还为他上药、包扎,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自信。

我常常也会想:为什么阿廖沙有那么悲惨的童年,而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却还不知珍惜;阿廖沙有那么凄凉的遭遇,我们有这么美好的家庭,却还不知满足……这到底是为什么?原因是越艰苦的环境越能造就人才。我们的生活经历太少,没有吃得苦中苦,怎能为人上人?

作为21世纪的新少年,我们要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奋斗,为人民、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还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明天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捍卫美好的生活,去捍卫祖国的尊严!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篇2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而第二部分作者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产生的历史,童年的发展和命运,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在消逝。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说明了印刷术、书籍和电视对童年所起的影响和作用。而电视,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是人发明的,发明的当初并没有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电视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在现在看来,这一现象似乎更明显。

而书中所显示的媒体对时代对儿童的限制和影响,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嚣的消费时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大众文化的批发复制链条上,儿童是被忽略的一环。大众文化是拒绝启蒙、消解启蒙、对抗启蒙的文化。

所以我们我能有什么方法能让童年不消失呢?

答案就去慢慢的寻找去吧!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篇3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安闲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思绪也随着书中的内容飘到那个时代。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牵动着我的心。四岁丧父,跟随着悲痛欲绝的母亲到专横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毒打,只有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挨打、挨饿、挨冻……苦难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苦难给了阿廖沙伤痛,也给了他迎击风雨的坚强。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很多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挨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把某个无辜的人折磨致死这类恐怖事情。

如此比较,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我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生活中,我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似乎很容易,似乎不费吹灰之力。

读过《童年》之后,我觉得自己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应该学会珍惜拥有的幸福生活。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篇4

按理说,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无忧的、享受着无私的母爱和父爱,然后开心地一天天成长。可是,你可曾知道,高尔基的童年竟是如此的短暂,如此的痛苦。

高尔基四岁丧父,十岁丧母,外婆是他最爱的人。高尔基的外公吝啬贪婪甚至连家人也不放过,然而他却有着如童话般的.身世。想到这里,我也不禁心头一颤:“高尔基从小没有父爱与母爱,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却又要面对一个那样的外公,他的童年是多么缺少爱呀!”然而,当我看到了高尔基生活中曾陪伴过他的小茨冈,格里戈里,“好事情”,彼得大伯,继父等人,突然又觉得他的童年既有令他难过的事情,也有给予他短暂快乐的人。而与我的童年相比,却依旧是相差甚远。

在外祖父家里,小高尔基目睹了家人之间的不和与争斗:两个舅舅为了外祖父的财产而大打出手;大舅舅闯入酒馆将外祖母打伤;外祖父和外祖母的争吵;继父对母亲大打出手……这一切,都给高尔基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因为他本应拥有一个充满父爱与母爱的童年;同时,他的童年也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事情,使他的心智快速成长。

读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心在颤抖;我和高尔基的所思所想大有不同,我为学习而苦恼,他却为生计而发愁。

读《童年》,它激励着我奋发向前!

小学生《童年》读后感 篇5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请保留此标记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