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读后感

2025/05/17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合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眼前仿佛又是那片凄凉。我真的被这细腻的文字、曲折的情愫感染了,说到情,就不得不说到为情所生的她——林黛玉。

林黛玉似乎钟爱花,其实,她就像是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永远是那么清高脱俗。想来,黛玉并不是小心眼的,并不总是疑神疑鬼,其实她的自尊心在提醒她,她无比寂寞,刻薄与多疑是在体现她对在贾府地位的担忧,所以才会导致别人的说话口气也会让她彻夜难眠。

她的敏感总是让自己痛苦,葬花时那凄凉的景象,她把泪水涂抹在了残余的花瓣上。黛玉是为爱而生吗?我认为不是的,黛玉更体现了一种宽厚纯真的性格,表面上与人谦逊,只不过是过分担忧罢了。

黛玉之所以深入人心,不是美在外表,而是美在内心。她是那么柔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柔弱,更有内心,她如一泓清泉,清澈脱俗,与世无争。她忧郁在寄人篱下的痛苦里,内心的波澜使得她咏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绝句,她的智慧无人堪比,诗,体现出了她的悲愤、她的坚毅、她的自命不凡。林黛玉留给人们的是柔弱的一面,但她的内心其实是坚毅的。

林黛玉,多美的名字,曹雪芹正是赋予了她美的象征,而最后的最后,曾经的.“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不是都同样由盛转衰吗?黛玉在其中,不正是以一个主基调出现的吗?最终黛玉泪尽而死,她的坚毅只是化作泪滴了吗?

通过《红楼梦》一书,曹雪芹为世人展示了清王朝灭亡的征兆,那些肮脏的、可怕的贪婪、愚蠢,是无可挽救的!而在现在的社会中,80、90后再一次印证了曹先生的“预言”,奢侈之心不可有,否则到了最后,又奈何如黛玉一般?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曹雪芹于悍红选中批阅十载,增添五次,攥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典型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文艺,哲学宗教等丰富的内容。还展示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明间世俗文化,举凡衣饰,饮食,居所,以利风俗等,都得到了细致生动的表现,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红楼梦总的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样的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此,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也造就了他们日后在情感上的共鸣。

作者通过贾宝玉对历来认为天经地义的价值理念进行重估和颠覆,嘲讽了各种貌似崇高神圣的传统价值观念。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包含着对社会性,规范性礼教的反抗意识。他们在遭遇人生痛苦时又不能象老庄那样游世超脱,贾宝玉常常为每一个姐妹的出嫁或死亡而痛不欲生,林黛玉甚至对花开花落也异常敏感,所以他们谈不上是经虚涉旷的道学超越。贾宝玉最后舍弃红尘,林黛玉因爱而死,客观上宣告了统治达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理想至此已经不再收拾世道人心。

并且宝黛的爱情是具有深刻内涵的,他们的爱情不时一见倾心的爱情,而是在长期相处共同生活中产生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也就有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础。他们的情,是世俗泥潭中的鲜花,不敢称其实出淤泥而不染,却是腐朽中的永恒。其悲剧结局,虽为作者审美理想的破灭,但反而更璀璨,生命因毁灭而更辉煌。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以前,中国并没有自叙传性质的小说,因此,红楼梦自然是一部伟大的杰作,它本身所开始的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新阶段,不幸也就及生而终了。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书。在这本书里,有性格迥异男女主仆,动人心魂的诗词歌赋,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数,巧夺天工的建筑景观,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部古典名著,还是一本百科全书。

《红楼梦》这部小说,主要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至衰的过程。书中的`林黛玉体弱多病,贾宝玉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王熙凤美丽刁钻,是贾府当家的少奶奶,喜欢弄权,放高利货,还是个醋坛子。里面的公子哥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挥霍无度,给他们一座金山,这个家族也免不了会败落。

曹雪芹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在《红楼梦》中塑造了400多个人物,从贵族夫人贾母到农村老太太刘姥姥,从千金小姐林黛玉、薛宝钗,到粗丫鬟傻大姐,塑造得栩栩如生、有模有样,总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的脑海之中。如宝玉的贴身丫鬟晴雯,作者对她的评价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身份地位低下,性格却十分豪爽、刚烈,待人真心实意,没有半点虚假,她就像身份高贵的主子。她不会奉承别人,也看不惯别人狗仗人势,做事光明磊落,有自己的主见。读后感·可晴雯最终的命运是十分悲惨的,因为在封建礼教下,注定是悲剧。

《红楼梦》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价值。建筑师欣赏大观园的建筑,把大观园当做样本来研究;服装设计师看中了清朝服装的设计;药学家会研究书中讲到的药方。从四大家族的兴衰看国家的命运。所以说“《红楼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本书”,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并未挖掘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并不懂得它引申的含义。因此,对《红楼梦》这本书也并不感兴趣。但当我无聊时,再次捧起这本书,却被这本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了。

《红楼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林黛玉悲凉的一生,使人不禁感到凄凉。书中的主人公林黛玉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而男主人公贾宝玉也是一个痴情的人。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任性洒脱的.史湘云,心狠手辣的“凤姐”王熙凤,多才多艺的惜春……每一处的细节描写都把人物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焚坑葬花更是把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

当我读到黛玉拾起花瓣,并将它们放在一个挖好的坑里埋起来时,我仿佛感受到了她此时凄凉、悲伤的心情。而这落花,可能便是她当时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吧。我也曾为湘云醉枕芍药花瓣,在石板上睡着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过。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我的心情也忽上忽下,摇摆不定。

以前,我认为《红楼梦》这本书很无趣,但现在,我才懂得这本书中隐藏的深刻含义,明白了作者对当时清政府腐败的不满与厌恶。也许,正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才能使曹雪芹写下这本世界名著——《红楼梦》吧。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这个人物也寄予了作者当初凄凉的心情和心中的愤恨,不是吗?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明白了做人要做一个善良而坚强的人,如果人人都像林黛玉那样弱不禁风,多愁善感,那是不行的。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困难,我们应该学会坚强。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前段时间,妈妈买了一本书给我看,叫做《红楼梦》。刚拿到书时,我还有点发愁,这么厚的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等我静下心来慢慢看时,我渐渐地被书中的人物所吸引,随着他们一起悲,一起喜。

翻开《红楼梦》,大观园的一个个人物熙熙攘攘出现在我的面前: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端庄大方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王熙凤,心直口快的'史湘云……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是那么深入人心,令人回味。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看到关于林黛玉的情节,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令我产生了无限的怜爱。无论是离愁别恨,还是草木枯老,都会让她默然泪下。这个敏感细腻的女孩,或许她真是那株美丽的绛珠仙草,来到世间只为“还泪”吧。

而书中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同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通灵宝玉的化身,清灵、纯洁。他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的官场;他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愿意为封建礼数所束缚。宝玉与大观园中众姐妹的关系都很好,因为他懂得这些女孩的内心,能看到她们水一样清澈的心灵。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创作,那荡气回肠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像我一样沉湎于其中,不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