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瓦尔登湖》有感

2025/05/20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瓦尔登湖》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1

一湖水,周围密集的绿色植被,这一连串的景象都会让你心如清澈的镜面,去审视周围一切事物。

看到了湖,会立马想到之景象描写的词汇。这也是当初借《瓦尔登湖》一书时的想法。但,当我翻开书页去感受这湖水带来的优美文字时,发现里面的描写并不局限于景色或抒情,而更多的通过景物引伸出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和见解。

“为什么一桶水很快就会变臭,而冻成冰以后就会永远保持新鲜?人们常说,这就是感情和理智之间的不同”特别喜欢这句话,这类的句子在整本书中占据大多数。

其实,一本描写景物的书,可以将景物切入到类式上句话的哲理中,不得不由此想到作者的心境并不仅仅在湖上,在一片景物中。所谓的写景,就是一个虚托,托出作者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意愿。

用一年多的时间居住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一种无忧的生活也许或带来不同凡响的境界,可在作者的心里,始终坚信一种独立和个性的宣扬,所以他这段经历,可以说应该是一种生活上的体验,出于对世态不满,或对当时政府各繁琐事情的抗议。这种抗议和发泄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只是在顺应大势。

全书共有18章,虽然围绕瓦尔登湖来写,可文章常常将你带到另一个境界中,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哲理。“如果我终生像只蜘蛛一样,被禁闭在阁楼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对我来说,世界就还是那么大”,这种思想境界不仅与身体局限的思考,让我不由联想到的是一个人该如何将自己与世界相融合。

人,就是万物中的一物,除此之外,植物、动物都在这片土壤中生长,而这片土壤是为了整个生灵而筑,可人类的残忍和自私,捕杀和砍伐,在书中作者是严厉批判。

所以,你可以看到猎人是怎样残杀动物的经历,也可以看到某某庄主为获利乱砍乱伐,甚而作者用了极其严厉的诅咒来发泄不满。瓦尔登湖随着环境破坏渐渐失去原有的美貌。可惜的同时,感慨这本书的存活。

多少年来,人们对环境意识薄弱所造成的影响,至今已无法弥补。就像书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把时间消耗在弥补失去的机会上,我们称之为尽责”尽责与弥补间的差异就是一个是犯错在先,另一个是预防及时。错误所留下的痕迹无法磨灭,但人又无法避免或完美达成。

一切进步都是在悔恨与过失中结晶总结,所以对于曾今犯下的错,只有靠弥补。思维跳跃在地平线上,湖水波涛翻滚,人的思想也一样,瓦尔登湖置身于地球与天空中,共享着人类和宇宙的颜色,在蓝、绿间转化,又融合。

阳光不再仅仅是照耀光芒的发光体,就像瓦尔登湖的水,他的美丽永远存留在每一位读者心中,闭上眼就能听到他的声音和丝丝惬语的震动,因为他流淌心中,如一面镜照耀进阳光,也照耀进最纯洁的物体。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2

我仍然记得富人和渔夫之间简短而有意义的故事:当渔夫悠闲地享受海风和简单、朴素而悠闲的海浪时,富人教渔夫努力奋斗赚钱,这样有一天他就可以忘记烦恼,无忧无虑地过他向往的生活。“我不是已经过着这样的生活了吗?”渔夫回答道。

在某种程度上,与富人复杂的“成功之路”相比,渔夫几乎就像一个聪明人,找到了一条通往他内心的捷径,简单明了。恐怕我已经失去了生命。目前,大多数人显然选择了“富人”的道路。为了一个明确或模糊的目标,人们为所谓的“诗与距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不懈的斗争。然而,他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迷失在复杂的现实中,无法逃脱。

然而,梭罗可能知道渔夫的智慧。他选择了这条捷径——,一把斧头和几十美元仅在瓦尔登湖。湖边的森林里矗立着一座小木屋。一幅简单生活的画面在《瓦尔登湖》慢慢展开。

在这样简单的生活中,梭罗试图直接面对生命的本质,不服从上天的命令,而是吸收所有生命的本质,从而彻底摆脱一切不是生命本质的东西,迫使生命进入死角,过滤掉其余的,只留下最基本的元素。因此,他不需要“喝茶、咖啡、黄油、牛奶和鲜肉,所以他不需要这些费用来工作”,也不需要“用蚯蚓捕捉梭鱼,然后用梭鱼作为诱饵捕捉鲈鱼”。他的生活是“一年只有30到40天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它是森林中明亮的晨光和微弱的晚霞,鸟儿在啁啾,松鼠在啁啾。它是在豆田里的自由工作,朋友们不时的来访,当然,它也是远离小镇的喧嚣,对他周围邻居的关心,以及对清澈无底的淡绿色湖泊的爱和依恋。无论是在寒冷的冬日里取暖,还是在初夏的树林里漫步,与瓦尔登湖的两岸融为一体,是对简单舒适生活的无拘无束的追求。

当谈到人们喜欢谈论的“金钱”时,梭罗断言:“金钱没有满足灵魂需要的地方。”这可能是一个不守规矩的灵魂,在追求简约主义的过程中鄙视金钱。正是这种对金钱的判断使梭罗避免了像富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并以简洁的方式追求最简单的生活。

事实上,生活并不复杂。愿你也能和梭罗一起在《瓦尔登湖》岸边看花开花落,一起享受鸟儿的啁啾和昆虫的啁啾,一起打破湖面的冰,一起享受一次简单的旅行。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3

《瓦尔登湖》中没有叙述什么波澜壮阔、曲折离奇的情节。罗梭用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叙说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故事,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他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

刚开始读时,这些故事情节让我感觉很枯燥繁复,看了几页我就萌发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我静心下来的时候,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去读这神的思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4

很幸运,我买了这本书。

很幸运,我从一堆书中唯读独挑了这一本带到北京。

很幸运,我在别人无聊只能发呆的时候,可以因为这本书而思考我的人生。

关于这本书,我想每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结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我读来,就像为我迷茫的人生亮了一盏指路灯,在它的指引下,我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及的:“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有许多幻想和目标,我想要参加很多社团,我想当班干部,我想努力认真读书,我想每年都拿奖学金,我想出国,我想读研,我想自己可以独立赚钱,我想大家都喜欢我……想要的太多,可现实并不同你所想。我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压力倍增。所以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日子可以慢慢的用心过。

利用军训中的休息时间,我在脑海里不停的思考着,我的人生应该怎么过,我不断的提出,也不断的否定。最后我想,我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不是金钱上的需求,不是名誉上的虚荣,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我想要的再简单不过,就是自由,随心,幸福,无悔的过一生。我不想穿上正装,踩着高跟鞋,跟一群同样的忙碌而又无为的人谈话交易。我不想为了房子,车子,孩子而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狭小的天地。或许我这么说太避世了,现在的社会想要活下去怎么能不违心呢?但是,我却偏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要我的人生因为赋有意义而精彩。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需要生存,我不能像梭罗一样找到属于我的瓦尔登湖,至少法律上不能。而且我也并不想脱离社会独自生存。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到底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上活下去。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在我毕业之后,即在我收获了足以养活我自己的本领之后,我会回到我的家乡,我要陪伴那陪伴了我到目前为止一生的亲人,在那里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闲暇时帮家里做做家务,看看书,亲手打制一些工艺品,在种一点小花小草,还有易活的蔬菜,最好再养一只小狗。

当我设想好属于我自己的家园时,我会找一块地,偏远也无所谓,毕竟我想我应该不会有太多储蓄,然后开始慢慢的亲手搭建它。就像理想与现实的对接,只有自己去完成才不会遗憾。我不清楚我的房子可以在什么时候能搭建好,或许30岁,或许40岁,或许50岁,或许老到需要路上的好心人帮我运木头,但我不着急,我并不真的缺它。

当我的周围再无牵挂我和我牵挂的人时,我可以轻松愉悦的背上我的旅行包在还未清醒的早晨中出发,我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方向,就那样一直走下去,我不用担心所谓的坏人的觊觎,也不用担心发生什么令人痛苦的意外。因为我没有拥有什么,自然也不必担心会失去什么。我只想好好看看世界,看看这个我所生活过的世界。

当我侥幸的活着转回到我的起点时,我想我可以好好的坐在我的小屋里看看书,品品茶,晒晒太阳。或许一直自我感觉文笔水平停留在小学的我会恬不知耻的记录下我的一生,纵然也许没有人知道那个并不怎么漂亮的小屋里住的老太婆是什么人物。

最后的最后,我必须提到的是,还有一个梦想,它会贯穿我的一生,那就是烘焙,我喜欢烘焙,不是一般的喜欢,我可以不停的揉上好几个小时的面团,我可以等它发酵到凌晨到天亮。所以我的大学里又有了一个目标——转到食院。所以我的人生也因此又丰富多彩了一点。

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保持本心,纵使我明白这样的一生未免自私了些,然而谁又不是自私的呢?所以请原谅我没有那么慈悲的情怀去拯救世上存在的一群可怜的人,原谅我没有去满足一些人对我寄予的希望,原谅我,原谅我选择这样孤独的幸福。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5

我花了一个下午,读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是一个静静的下午,世人忙着他们的事情,我做的只是阅读。徐迟在译本序言里说这是一本静静的书,然而收获的快乐,使我想叫喊,无法安静。我读了多久,就快乐了多久。之后,夜慢慢弥漫了上来,我走到户外。脚踩大地,感觉它已变成了一个富矿,我面对着数之不尽的珍宝,欢喜异常。抬头望天,星空像是为我开启了天幕,在那里我看得到天使的笑容,那么美好与玄妙。我知道瓦尔登湖已化做神的一滴温和的泪,滴到了我心上。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教师。那段生活赋予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技巧。他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变的富足与无忧,只要我们“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他用博大温和的心,一针一线密密缝,为我们缝出了一双这样的靴子。

瓦尔登湖附近是他的老师和朋友爱默森的私人领地。征得他的同意后,梭罗拿起一把斧头,勇敢地走了进去。“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在湖畔,他用双手建起了一个约14平米的小木屋,开始了他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的生活。在这段不朽的时间里,他自己开荒种地,或渔或耕,得以糊口,思考和写作。

他过着至俭的生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瓦尔登湖水,岸上的松,飞翔的小鸟,林间的花丛一样,沐浴在无量的光辉里,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和宁静。文明社会把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却找不到原始生存状态下的充实和幸福。看着那些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我想告诉他们:亲爱的你们啊,快到这里来,听听梭罗怎么讲。

他不劝说大家放弃掉我们的文明,走向深山老林,都过上自耕自种的简朴生活,而是说,“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选择了你的方式并坚持,一个贫困的人也可以富足的象国王。

对那些爱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人他说,“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你认为成功的路只不过是其中一条。不要拿你的尺子来去衡量和鄙薄另一个。这就象我所看到的一首诗:今日为是,昨日为非;法国为乐,英国为悲。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已为我们上了课:我***,你们去活;我们究竟谁活的更好,只有神知道。

“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的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们应该清醒,为了保持我们的理性。虽然一亿人中才有一个人过得诗意和神圣,但有了这个向往,我们就可以“去探寻生命中更高的纬度”。去探寻,去追求,我们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即便从现在才开始上路。

“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的信一样。”《瓦尔登湖》就是那封“远方亲人的来信”,是150年前的梭罗用他的清醒与诚恳写就。

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泉映月》,说“这样的曲子应该跪着听。”《瓦尔登湖》却让我站起来,从水沼中走开,并给我“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一双,于是我开始飞翔。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啊,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海子卧轨前,书里放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可怜的孩子,连死也要带着它上路。我想另一个天国里会有他的幸福,在那里,和梭罗一样,他开始每天“关心粮食和蔬菜”。他的笑容和他的房屋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梭罗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眸子,更是“神的一滴泪”。我也想去看看这个神奇的地方,还有没有垂钓种庄稼的梭罗,看看他的小木屋,破旧的四壁闪烁着怎样的光芒。但是梭罗告诉我,我不必跑到康州去朝圣,瓦尔登湖就在我心中。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6

他以神圣而深邃的目光去寻找,终于,他发现了。这是一片安静的小湖。

瓦尔登,一个年老的巫婆的名字,正如它一贯的神奇与静谧,这本书好像也不能引起多么大使人震惊的喧嚣,即使在许多年以后,它依旧沉淀在瓦尔登湖湖底,上面缠绕着千年黝绿的苔藓,或在水面上漾起极其微弱的层层涟漪。

孤独

“黄昏时分,屋主应该在他的院子里停留大约挤一条奶牛的时间,如果他愿意,可以再长一些,等待客人的到来,我常常履行这一好客的职责,等待的时间足够洗一群奶牛的奶了,但是并没有看到有人从市镇里来。”

他独自一人,将茅屋敞开,却只可迎风伫立,对月长叹。瓦尔登湖,纵是一个偏远而圣洁的地方,但湖里还是充满着孤独。清冷的黎明,湖上还漂浮着几根细小的栎树枝干,梭罗便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风波中了。我与他遥遥对望着,可我们中间却仿佛隔了遥远的年代。

我不明白,他为何要远离文明社会,到一个偏僻的小湖旁,独自徘徊,他可曾看到,另一边都市耀眼的灯光。恐怕他是经历了太多的繁华与幻灭,看透了世事之无穷,人生之有限,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吧。也许他正需要如此简单质朴的生活,看月明星淡,夕阳起落。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执意要去追寻一个遥远而不可窥探的世界,让他的思想终日漂泊在湖中,使他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或许,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那丰盈而充实的生活,所以他以潇洒的背影去面对现实,沉入到安静的生活里。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说:“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梭罗深知自己需要怎样的生活,他排斥了牵绊他的杂乱事物,孤独地傲立在人生的顶峰,以怜悯而充满爱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因为他孤独,所以他能看到湖岸陡峭山坡上窄窄的小路,五月阳光下的栎树、山核桃树;看到树懒在小树丛中笨拙的身影,猫头鹰的那双凄厉而智慧的眼睛。不仅如此,更因为梭罗对瓦尔登湖一种宛若神明的爱,才使他笔下的世界如此丰富博大。周国平说:“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无爱的心灵是无法享受到孤独的。

对抗

“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极其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我震撼了。原来他在湖畔生活,盖木屋,读书,捕鱼,提倡节俭的理念,不仅仅是独善其身,更是以自己的行动去对抗现实中无所不在的物质与狂躁。这位智者已经认识到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闯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经济飞速发展,也任性地破坏自然。许多年后,当瓦尔登湖受到巨大的污染与折磨之后,早已没有当年庄严的模样,梭罗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是你吗?”他甚至怀疑自己没有天天与它相伴,他痛斥自己没能保护好他的湖。“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他在谴责和呼吁,他不忍心看着他的精神所属的地方慢慢地从眼前消失,所以他用自己的简朴生活告诫人们不可弄巧成拙。

我们的生活忙碌不定,生活节奏之快,已使人无暇回忆往昔的美好,或在公交站,匆匆一瞥时看见初春街头的早梅。“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偶遇美景,却无法多去驻足停留一会儿,这是何等的无奈和惋惜!现代社会,人们既然不会携书一束,与琴僮棋友到某个隐蔽的湖边,在山中建一处竹篱茅舍,那又何必跟随着人群匆匆而过呢?

“然而,和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起了涟漪而没有波浪。”当我们真正静下来与自己独处的时候,与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刻而微妙的谈话,在现代生活的繁忙枯燥中寻觅到足够的时间来面对自己,我们终于快乐了,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陪伴着我们,与我们分享一些不期而遇的欣喜,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寂寞了。

黎明

残月渐渐潜入天际,啊,破晓的黎明时分!

黎明,这是一天似至未至的时候,“它象征着人人皆有的全然朦胧的,未能满足的欲念”,而这种欲念,仿佛清晨空气中漂浮的微尘,等到黎明渐渐成熟,它们也凝聚在雾气之中时,人们开始清醒,正如梭罗所说的一般,我们是被自己的创造力唤醒,是被自己新获得的内心的力量和强烈愿望唤醒的,并且还伴随着抑扬的仙乐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沁香。人们愉快地回忆起昨日或者梦中所见的事,向初升的太阳微笑,到外面的小路上散步。真的,“清晨带来了英雄时代”。读到这里,我不禁爱上了梭罗的黎明。

失去了黎明,就等于失去了整个人生,这个是对黎明的一种宣告和挑战,如果一个人,他已经没有勇气去享受一个美好的清晨,失去了他本该拥有的战胜的希望,那么,每一个清晨就不应该属于他。

古人喜爱黄昏时啸啸马嘶和古寺的暮钟,梭罗也眷恋着他的黎明,他的清晨时光。清晨不似黄昏时的那种浓郁的悲凉,“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的冷落萧条,它有着心生萌动的欲望和生机。它虽然清冷,却总是轻盈,仿佛少年时刚刚接触人生的无限新奇。似懂非懂的时候,则更需要清晨的安慰与指引。久经沙场老兵的沉郁哀歌,或是暮年诗赋的悲凉,怎能抵过清晨的曙光!这是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日子。梭罗在瓦尔登湖最流连的时光里,告诉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崇,告诉我们需要创造和新生,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所以,即使这本静静的书,还是能永久地深入内心,穿越时空距离,引起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诗人海子说:“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结束语

那一处湖畔,他自耕自食,长达两年之久。

那一处湖畔,他与野兽为邻,遵循着野性的法则。

那一处湖畔,他与他的思想矗立着,看夕阳西下,繁华起落。

“但是,这就是明天,那个仅靠时间的流逝永远不会破晓的明天。对于我们,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光就是黑暗。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会有更多的黎明!”呼唤着我们的正是对自身时刻的反省和对人类行为的审视。

有一天,我看见那自然风景中最有表情的姿容,周围的湖水低吟道:“瓦尔登湖,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