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2025/05/2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1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广大人民群众以自发形式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学样式,许多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牛郎和织女的美丽故事深入人心。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的这一天夜晚,天各一方的牛郎和织女便会在银河上的鹊桥相会,据说在这天晚上,人们还能在瓜果架下,听到牛郎和织女的脉脉情话呢!

阿凡提是一个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不畏权贵的智者。国王问阿凡提“智慧从哪儿找到?”阿凡提说“智慧通过艰苦的劳动找到!”国王跟着阿凡提开垦荒地,种上“智慧”,苦苦干了一年。到了秋天,国王收获了粮食,也收获了一条智慧“粮食吃起来容易,种起来难。”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啊。中国民间故事给了我知识与启发。

当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偎在外婆的膝下,在满天星斗和明亮月光的陪伴下,听她们讲最有趣动听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开启了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明白外面的大千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它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也点燃了我们寻求知识和美德的心灵火焰。当我们长大成人,走过很多个春夏秋冬,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那些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往往是最纯真美好的童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它在我们烦恼时,滋润我们的心田;在我们痛苦时,安抚我们的创伤。而小时候在妈妈、外婆身边听到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些给人温暖和希望的片段。

啊!谁没有听过勇敢坚强、美丽善良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呢?谁不知道三个又懒又笨的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呢?这些在民间长期流传、陪伴我们一生的故事,教会我们勇敢、善良、乐于助人,教导我们勤奋学习、不骄不躁。它们像一泓清澈明净的泉水,无时不在涤荡我们心灵上的'灰尘;它们像一个绚丽娇艳的花园,用幽远沁人的花香熏染我们的气质,陶治我们的精神。

这本书为你准备,正是几滴清纯的泉水,几缕曼妙的花香。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2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正要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这儿,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子贡赶紧停住车,没好气地大声嚷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

“不管谁也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是城躲车呢还 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大家被问得张口结舌,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这时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

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

“周游列国呀。”

“那周游列国又是作啥呀?”

“讲学传道啊。”

“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你知道些什么呀?”

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

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嫌看不见,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那又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着说道:“呵,你又嫌多;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

孔子想了半天还 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还 是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3

今天我阅读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是如此的有趣,令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收录了许多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有藏族的民间故事《幸福鸟》;有民间故事《天眼重开》;有蒙古族人民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不布》;还有汉族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

在这么多的精彩的民间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汉族的民间故事《鲁班学艺》。这个故事讲述春秋时期有个姓鲁的老木匠,虽然他在村里手艺高超,但是在终南山上有个比他技艺更高超的木匠。

老木匠决定叫自己的三个儿子去拜师学艺。首先出发的是大儿子和二儿子,他们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住了,没有去拜师学艺。小儿子鲁班一心学艺,终于来到了终南山。鲁班学习非常勤奋,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到了晚上又趁着月光在设计图纸。经过三年的坚持不懈努力,鲁班学到了一身的好手艺,最终成为木匠的祖师爷。

故事里鲁班说:“学艺如果只学三个月,那么学到的只是皮毛;如果学三年,那么学到的才是精髓。"这句话对我的感触非常大,我们平时做事也要如此。记得我学了一段时间的Q版漫画后,觉得自己已经画得很多很好了,便学起难度更大的少女漫画。刚开始学习时自我感觉良好,得意地向同学显摆。之后我学得越久,才发现我的技法有许多错误,像头身比例不正确,上色不立体等。

经过不断的练习我才慢慢改正了这些缺点。要是当时我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不是继续往下学习的话,估计到现在我的漫画还会有很多的缺点。学习的道路是漫长的,没有捷径可以走,我们一定不能松懈,要不断往深往宽钻研。

读完这些民间故事,我的收获很大。这些民间故事不仅让我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积累了精彩的语言,更让我在故事中收获一个个有益于自己成长的道理!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4

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开天辟地以后,叫他的大儿子管天上事,人称玉帝;叫他的二儿子管地上事,人称黄帝;叫他的女儿管百花,人称花神。

盘古开天辟地用力过猛,伤了五脏六腑,他快死时,把女儿叫到跟前,拿出一包百花种子说:“这是一包百花种子,交给你了。你要往西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里有净土山一座,你可取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把这百花种子种在净土里。你再往东走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里,日头洗澡的地方,那里有一潭真水,不蒸不发,你可取真水一担,灌浇百花种子,百花种子就会生芽出土。你再往南走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里有善水一潭。你可取善水一担,对花苗喷洒,花苗结出骨朵。然后,你再往北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里有美水一潭,你可取美水一担,用美水滋润花骨朵,会开出百样的花朵。你用这些花给你大哥点缀天庭,给你二哥江山增色。”盘古说完,两眼一闭就死了,尸体即化做一座盘古山。

花神按父亲的嘱托往西走了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取了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播上了百花种子。向东向南向北取来真善美三潭里的水,精心育花。果然,这天百花怒放,好看极了。她喜气洋洋地报给玉帝。玉帝便随着妹妹来看花,大喜,说道:“妹妹不辞劳苦,在天上育出百花,用百花美化天庭,天庭不就成我的御花园了吗?”

花神说:“当初父王开天辟地,让你管九霄,让我二哥管九州,让我育出百花给你点缀天庭,给二哥江山添秀。如今,我已把百花育出,哥哥可助我一臂之力,把这些百花撒向人间。”

玉帝答应,立即送出一百名仙女,说:“我封你们为百花仙子,受花神管。你们可随意采花,采牡丹的是牡丹仙子。采荷花的是荷花仙子。把你们采来的花洒向人间。”

百花仙子听罢,手托花篮,在御花园中穿梭往来,采各自喜爱的鲜花,片刻工夫,花篮就取满了,然后一手托花篮,一手抓花,飘飘撒向人间。

天女散花,飘落九州,落地生根。从此,人们有了百花。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一本叫《中国民间故事》的书。是吕杨写的,这本书可是一本很好的书。

《中国民间故事》不仅是现实中生存着的活文化,是时代的回响,同时,作为过去和现在广大人民生产生活、悲欢苦乐的真实反映,其中蕴含着丰富而真切的民众的生活和历史资料,蕴藏着无价的民众心理。因此它是民族的可贵“精神遗产”,是了解过去社会真相的“一种历史的忠实纪录片”和社会生活、制度和道德、风尚等的“一面明镜”。

中国民间故事里有很多的民间故事。例如:白娘子、白云格格、明珠、义犬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都有一个美丽的结局。

白娘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条小蛇吃了吕洞宾的仙丸变成了一个人。小蛇给自己起名叫“白娘子”。白娘子因为要找一个叫许仙的人还结识了一个叫小青的蛇,小青也变成了人帮她一起找许仙。白娘子也和许仙成了亲,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当年与白娘子抢仙丸的乌龟精也变成了人,还偷了如来佛祖的三件宝贝,乌龟精叫法海,他想把白娘子和许仙拆散,于是,就用金钵把白娘子给镇在雷峰塔里。白娘子被镇住之后,小青来替白娘子报仇。小青与法海大战了三天三夜,还分不岀谁输谁赢。他们大战的声音传到了如来佛的耳朵里,如来佛被吵醒了,发现自己的三件宝贝被偷走了,心里很是生气,就踏着莲花驾起祥云去寻找。

如来佛发现自己的宝贝在法海那里,就把宝贝全都收了回去,放在雷峰塔里的金钵也被收了回去。于是,白娘子就出来了,然后白娘子和小青一起把法海给消灭了。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中国民间故事是一种表现中国人民民间生活的一本书。这本书是我们必备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