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读后感

2025/05/2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走进红楼深处,感触到的是那一段段凄美的女儿梦;走进大观园里,看到的是一群风姿绰约的女儿花。她们抱屈.纯洁.美丽却也隐藏悲婉.孤寂.凄清。大观园中,我读到的是千红一哭;红楼梦里,我品到的是万艳同悲。

她是林黛玉,一个似水一般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一举一动,美得好像天仙。“两弯似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轻轻。闲静时如姣花照水,举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林黛玉,是那个为情而泪,为情而死的痴情女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她的.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她的痴。她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但她葬花的那一刻,她的情也跟着那花瓣一同埋入深土了……他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凄美……

她是薛宝钗,一个不见豪华,惟觉浓艳的女子。她也是垂青爱情的,但她垂青的早已不是一份单纯的爱情了。她宛如一朵牡丹花“任是无情亦动听”她和许多红楼女子相同梦求着一段金玉姻缘,她尽力压抑自己,在外人面前,她宽恕隐忍善解人意,却不料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她的终身终究是悲痛的,“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她的终身,终究是不幸的。她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哀情……

她是史湘云,一个刚强而又阳光的女孩。可是她看似阳光的背面,却是哀痛的,她自小无父无母,由叔婶养大,在这样的家庭布景下,她却仍然阳光旷达,达观开畅。“秋光荏苒休孤负,相对原宜借寸晷。”但就在这样的性情下,仍然无法阻挠她命运里的悲痛,她虽嫁了个如意郎君,却不料命运仍是一部凄惨剧。她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悲情……

她是王熙凤,一个强势而美丽的减少,对位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对老公贾璉却也是柔情的。她本该在柔情中美好,哪曾想又是一段荒谬的婚姻。老公的花心让她的强势再次迸发,终究却也落个凄惨人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在刚烈中生计,却也在刚烈中死去。他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悲催……

梦回红楼万声叹气。读《红楼梦》让我看到了那光鲜亮丽的是一段悲情,那一个个女儿梦里,让我看到了一声声叹气。

红楼女儿梦、女儿情、女儿心,谁人能解?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移开视线,合起书,轻叹。望向窗外,回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这个让人读罢后略感心酸却又无可奈何的故事……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坛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知识面涉及极广。饱度诗书的曹雪芹,在家族没落后,用他的心灵所著的一本书,亦是他的真实照影。

哪怕早就知道这个贵族家庭最后会走向没落,可是心中还是为他惋惜,书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语,仿佛真实存在,任谁也不舍它就此结束。 曹雪芹塑造的这个诗意的红楼梦,的确如梦一般,富丽堂皇,梦最后要清醒,而这个大观园最后也走向了没落。

人们常说,在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心境读红楼,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感觉,但是每次必定都是一种享受。

为黛玉感伤而感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其实,只有她才是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会为花瓣凋零而落泪,若非用心,怎会如此惟妙惟肖。我仿佛看到她孤独的身影,在河头看着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这个世界还会有人像她一样,用心灵的触觉去感受每一丝情绪?在我看来,黛玉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者,在这个华而不实的园子里,没有人懂她的心。谁都以为她柔弱,可是骨子里她是倔强的,比谁都倔强,不为浮夸而丢失本性。哪怕最后在她死去的时候她也是孤独的,她最爱的宝玉哥哥却和别的女人在洞房花烛。替黛玉不值,替黛玉惋惜。黛玉是诗意的,是可以描绘却没有谁可以模仿的。

为宝钗的守旧而感伤。她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她为人和善,从上至下广受爱戴。她也爱宝玉,只是她从来都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而已。但是她确实个十足的古典女子,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从不表露自己的不满,把自己当成了傀儡娃娃,隐藏着所有的情绪。她是有智有才,却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最后就算身怀六甲,还是没能留住宝玉的心。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悲剧,然而在那样的社会时代,无法反抗,只能选择顺其自然,荣宁二府的衰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梦如幻的故事,给人遐想,诗意的红楼,让人叹惋,却给人巨大的精神的力量。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人生有许多事都是冥冥中早已注定,比如那一梦红楼,梦魂中是多少人生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或许世上有太多的繁华,衬托着有些人的落魄,命运是公平,或许下一秒钟繁华就灰飞烟灭,随之而来的是有些人继而来之的富有,可谁又知这不是一场循环,环着每个人的命运?

《红楼梦》中就是这种联系的真实写照,这里面的人,都太贪恋人间烟火。在众人物之中,林黛玉最是不食人间烟火,而她错就错在太清高,让谁看得都难受,或许还有种说法,就是林黛玉清高了许多年,最后却贪恋红尘,以至于亡命,是因为她把一切都看得和她一般清高,殊不知身边的人有谁可以对人间烟火无动于衷?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算赞同,事实上一切都早有安排,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在那一场太虚幻境中便已明了。因为贾府太繁荣,繁荣得让人看着眼红,而她们,贾府里那些姑娘却并不适合享受这种繁荣,在繁华面前,她们的一颦一笑都要受人约束,可却在约束中荣华富贵,享受仙境般的待遇,更可见想要得到的得到了,可另一件东西却会被取走。她们更适合在乡间纺织,和普通少女一样逛集市、采山花。可惜她们生的太美,太不平凡,在命运面前她们真的无动于衷,她们受命运的摆布,却无力反抗,也不想反抗。

我曾经喜欢过一句话:信命,但不认命。命运是受人指控的,如果贾府没有当年的那气派繁华,也不会衬托着被抄家之后的失魂落魄,或许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王熙凤机关算尽,最后却因病而终,谁知道这不是忽然的变化造成的?这就像传说中的冰火两重天,刚经历过寒冰刺骨的人,怎能再经得起烈火焚烧?也就是昔日的`人儿太跋扈,落魄之后回想起昔日,才会难受。《红楼梦》里的人,病死的那些,估计大多都是心病,才会没人能医治。

或许《红楼》只有一次,有些人含冤而死却无怨,有些人伤心至死却无恨,有些人熬过了落魄的时候寿终正寝,有些人本就平凡所以有属于自己安乐的一生。最终一切结局,都归在“红尘烟火”这四个字上,贾府像《收尾?飞鸟各投林》中的那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样由盛而衰,和人对红尘烟火的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终落幕,有些人贪恋钱财,因而不得善终;有些人因贪恋红尘,死得让人心疼;有些人看破世间烟火,才会出家为僧;有些人则不食人间烟火,却因清高和高调死去……

人世间的繁华,终究还是要靠每个人贪恋烟火的程度而决定的,或许这也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对于烟火,节制的人不会善终,贪心的人却只得一晌贪欢。世间烟火,或许不需要太多的束缚,可却不能太自主,烟火不得不食,可却不能贪心不足。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读完《红楼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萦绕在我心头。曲终人散,贾府终究是落败了。我深叹一口气,像是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悲哀叹惋,又像是为故事的终结空虚不舍。合上书页,书中一幕幕情景从眼前消失,像是电影落幕,只留下一片黑暗。

闭眼细想,回放一幅幅画面,最终停在了那书中最美的风景。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花瓣纷飞的世界。风轻轻地吹拂,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飞下,落满一地。我看见黛玉将那飘落的花瓣轻轻拾起,放入囊中,埋进花冢。她孤独地立在风中,对着落花,诉着自己心中的愁思,泪光闪闪,显得单薄而又无助。“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一句,正是黛玉一生最好的写照。自幼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在偌大的贾府里步步谨慎,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虽此后锦衣玉食,深受贾母和宝玉喜爱,可心中的忧愁与痛苦又岂是他人能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应对落花,她也许想到了自己今后如落花般消逝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哀思浓浓。

林黛玉如此柔弱,却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做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读《西厢记》,风中葬花,对世俗不屑一顾,不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也有着令人惊艳的才华。作菊花诗,吟葬花词,写五美吟,这些无一不表现出黛玉的才情。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她这些宝贵的特性却不被世人所容,她被视为异类,无人能懂,也无人倾诉,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悲伤。纵有高洁的品格,黛玉终究被封建社会所迫害,在潇湘苑里泪尽而逝,含恨离去。

一代佳人就这样消逝了,偌大的贾府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那大观园里的热闹非凡,欢声笑语,都如一场梦般消散,只剩下无尽的阴冷萧凉。黛玉的故事结束了,却留给了我深深的感慨与思索。“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黛玉才华横溢,却最终香消玉殒;贾府辉煌一时,却终究“好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令人悲叹不已。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地前进,都会遭遇困境,被路上的荆棘所困。然而,我们不是黛玉,不会像黛玉一般柔弱,被现实的黑暗压迫,无力反抗。只要我们怀有勇气和希望,永不放弃,一定能够像游戏中的主角一样,天赐神力,披荆斩棘,走出困境。没有人会永远被困于黑暗中。纵然黑暗再深,也终有光明可破;纵然暗夜再长,也终有黎明降临。勇敢乐观的人才是最终的胜者。

风中的黛玉早已离开,满地的落花逐渐消失,我缓缓从红楼中走出。那些悲惨的故事已经远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还存于当下,迎接我们的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红楼梦》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先生所写,《红楼梦》的基调是一个悲剧,生动的刻画了贾府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我想《红楼梦》不仅是从侧面反映了曹雪芹在生活中的真写照,而且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对于中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有非常高的评价,他曾说,《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中,就可以看出《红楼梦》的文学的造诣,其中的人物同样刻画的栩栩如生,其中王熙凤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道王熙凤,首先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集美丽聪明和奸诈狡猾集一身。她作为贾府的管家,地位可以说仅次于贾母之下,因此,她在贾府中有极高的威望。王熙凤可谓是把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如在《红楼梦》第三回中说道荣国府收养了林黛玉,王熙凤的言行举止中,可谓是把她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在《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提到了贾琏偷娶尤二姐东窗事发,王熙凤先是做尽了好人,然后在显示出了奸滑狡诈的本事,她打闹宁国府,状告尤二姐,最后使得尤二姐选择吞金自杀。王熙凤费尽心机苦苦的经营的贾府,目的就是想从中捞取好处,但是她殊不知,最后,她亲手经营的大厦的崩塌是由她自己所导致的,这可谓是王熙凤的悲剧。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对于王熙凤的描写是非常的生动的,可以说,书中对于王熙凤的`人物的描写是浓墨重彩的,她出现在哪,哪里就会有热闹。在林黛玉初次见贾母时,贾母把她的外孙女搂在怀里当成心肝宝贝痛哭时,所有人都“个个敛声屏气,严肃工整”,但是,有一个人却从后院笑的出来说道“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就能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厚的印象。书中有很多对于王熙凤的正面的描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王熙凤的艰险,歹毒,泼辣等人物的性格。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从侧面中看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如在王熙凤的丫鬟对于王熙凤说:“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哭,两面三刀”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人物性格。

王熙凤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世梦。王熙凤越是能干,贾府就衰败的越快。《红楼梦》是悲剧的基调,所以,从对于王熙凤这一个人物的刻画中就可以看出《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王熙凤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关系,不管是联结,或是矛盾,都反应了复杂的人际关系。

总之,《红楼梦》非常值得一看,它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体验人生的悲欢。我们一定要通过品读国学经典,从而感悟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