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家》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家》读后感 篇1
抽丝般的细碎漫长,终于还是把巴金的《家》给读完了,虽然未能赶在考试的前面,但也庆幸着终是把它读了。
恼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赶上那个时代,对于书中的青年应有之热情无法去亲历着体验了。对于封建制度那个早已陈死的东西,因为没有受过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书中能引我同感的,却是那些对于成长的感慨于无奈,甚至是带着感伤的怀念。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这篇杂感却非是要发些感慨,只是想发感想而已。
对于文中的觉新我并不喜欢。他的“不抵抗主义”有时令我很反感。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所谓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劝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他们并不能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虽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瑞钰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他的“不抵抗主义”断送了他理想断送了他的爱情断送了他明天!而相反,他的弟弟觉民和表妹琴,他们与封建的家族反抗,终于得到了爷爷的理解。巴金在写给他表哥的信中也曾经写到,觉新这个角色有很多他哥哥的影子。我想这也是觉新这个角色如此栩栩如生的原因之一。
《家》读后感 篇2
《家》读后感 篇3
搬新家的第一天,我就不高兴。我真是太伤心、太失望了: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新家吗?我想要的家是富丽堂皇的,有漂亮的装饰品和高档的家具。可这个家简简单单,除了单调的书桌和书橱以外,什么也没有。
一天,妈妈神秘而又兴奋地时我说:“今天晚上,你爸爸要送你一个‘新家’。”我一整天都在猜,那是一个怎样的 “家”呢?然而,答案又一次令我失望:爸爸送给我的“新家” 是一幅画―《梵高的家》。整个画面以黄色为基调,画着一个极其简陋的家:一张单人床、两把椅子和一张小桌子。桌子上面放着两瓶酒、一个茶壶和一个茶杯。妈妈怕我不识货,不断地补充说:“这可是《梵高的家》,世界上价值连城的.‘家’。”我被搞得莫名其妙,心里直犯嘀咭:什么梵高的家,还不如我现在的家呢!
晚上,我怀着好奇心,坐在书桌前看完《梵高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温森特。梵高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37岁在这短短的生命历程中,他受尽妓视和冷遇,饱尝了饥饿与孤独的折磨。他既没有朋友,也没有同伴可以倾诉心声。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绘画创作艺术的追求中。虽然当时他并不为人们所理解,但他是那样执著地热爱着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梵高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他的画成为艺术顶峰的奇葩啊!我终于明白了:梵高的“家”虽然简陋,但是它充满了阳光,这正是画家心中熊熊的生命之火啊!
夜深了,家里静悄悄的。望着父母书桌上仍然亮着的灯,我再一次环顾我的家,忽然觉得它是那么丰富,那么充满生机。
感谢你―《梵高的家》!
感谢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
《家》读后感 篇4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向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书中构成鲜明比较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可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样。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我的梦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
因为懦弱,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旧思想,断送了觉新这个有为的、年轻的生命。觉新虽然有过向往“五四运动新潮”的影响,可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带动中,他放弃了不敢说“不”字。当父亲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婚姻时,他默认了,当家人要让瑞钰到城外生孩子时他更默认了……当他意识到家庭的腐败,正想追求自我的梦想时,却在忧郁中死去。不久,觉慧又离家出走,这不仅仅没使他放飞梦想,却让他在腐败的家庭中更加讨好每一个人,更加细心翼翼。因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
相反,觉慧这个封建礼教叛徒,这个胆大妄为的青年却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离开了这个关着他18年的恐怕的笼子。
正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自我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去。”这是觉慧对封建礼教,对旧制度发出的一声警告;“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把自我的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证明了觉慧追求自我梦想,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虽然他没有和鸣凤结合,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变朝气,可是他失败了,而他在失败中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去追寻自我的梦想。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向没有正确的选择。可你要明白“走自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我正确的梦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我,向胜利之门冲啊!
《家》读后感 篇5
终于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