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红楼梦》有感

2025/05/2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红楼梦》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 篇1

在今年最后一天,终于将《红楼梦》上下册全部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各有归宿:有的生前不如意,但死后却登入极乐世界;有的曾经呼风唤雨,却在孤苦失落中黯然离世;有的曾经遭遇不幸和波折,但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有的曾遍享人间富贵,但也不得不在无奈和不舍中撒手人寰。

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充分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候不到”这样朴素的哲学思想。 以史老太君为例,心地善良、善待他人、遇事豁达、明辩是非,最终了无遗憾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与史老太君心性最相似的是薛宝钗,尽管有宝玉的不辞而别,想来也可拥有平安喜乐的一生。以王熙凤为例,待人刻薄,心肠恨毒,自私自利,机关算尽,最终财散人亡。

全书给我的感觉,整体有些伤感,有这么多又漂亮、又聪明、又能干的人中俊杰英年早逝。黛玉、凤姐、迎春、秦可卿、晴雯、鸳鸯、尤氏姐妹等等,这么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都是这样的结局,这让人有些不忍和不安。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对美貌女子的偏见,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吗。倒是袭人、平儿的结局还让人稍感安慰,也许还是由于他们这样不辞劳苦、朴实无华的性格吧。

全书的后四十回由他人撰写,还是能看到与前八十回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感觉,前八十回体现出的典雅和精美在后四十回里再难看到。后四十回的重点在于按照既有的故事主线,给书中的各种人物安配一个合理的结局,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对于各种场面的铺陈,各种细节的描写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皇上对贾珍、贾赦、薛蟠等人的赦免也有些突兀,多少有些不合逻辑。后四十回倒是读得很快,不必再去认真理解那些典雅华丽的语言。

总体感觉,《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好书,书中对建筑、音乐、服饰、民俗等的描写,全景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全貌,对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到位,确实值得一读。

读《红楼梦》有感 篇2

袭人,是个极古怪的名字,宝玉的父亲贾政听了,都在骂着“这是甚么混帐名字”。可是,加上那个姓氏,这个名字顿时美起来。带着淡淡幽幽的香气,带着有些慵懒午梦扶头的醺然,带着那女子珠玉般明净低婉的红颜。

花袭人。

当新《红楼》开播时,旧《红楼》我是已看过去有了几年。我本更喜欢旧红楼里那些眉目款款明眸皓齿的少男少女,可是看到新红楼里面那一个袭人,看到那一个莲步轻移罗袜生尘的背影,我忽然觉得:那可不正是袭人嘛。低着眉,顺着眼,抿一点胭脂,盈盈就走过来。没那么多寂寞,没那么多锐气,更没那么多傲骨。她在怡红院里,做着宝玉的丫头,就如此简单。可她又如此圆滑达练,人情世故竟是都看透,眉间就多了温和的.淡然。

再翻开一梦红楼,寻找那个名字浸香的人儿。宝玉在榻上午睡,她在一旁慢慢给他绣肚兜儿,看丝线渐短,光阴渐老,一生的爱恋竟都给了那个睡着的任性的少年。她眼里心里,就只有一个宝玉了,哪里容得下别人。

当一曲红楼唱罢,梦啼妆泪的子夜,她是否还会想起那个为她取下名字的少年?那个时候,窗外是陌上花开,青春唱着不成曲的调子打马走过。她默念:“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泪就湿了鬓角。

读《红楼梦》有感 篇3

听到《红楼梦》,心中总是泛起淡淡忧伤。是为了宁、荣二府的家破人亡?是为了黛玉的魂断潇湘?还是为了宝黛的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或许每种都有吧!

自古以来红颜多薄命,或许林黛玉就应该应征了这话吧!她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多情善感,注定了她孤独无依,同时也注定了她的廖落忧伤。民民之中也注定了她“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悲惨结局。

女娲补天的顽石坠入红尘,化作宝玉。贾宝玉从一出场便被蒙上的一屋神秘的色彩。在贾府,他呼风唤雨,深为贾母疼爱,就是这样的他爱上了黛玉,但究竟没有逃出命运的的束缚。

宝钗,她出世圆滑,博得贾府上上下下多人之信任,这样的.她虽然聪慧规矩,但不免让人觉得太过于虚伪。可是事实并非这样,我相信没有人将自己埋藏,只是世俗让她不得不这样。

宝,黛,钗就是《红楼梦》中的灵魂,还有豪爽泼辣的王熙凤,善解人意的袭人,外向活泼的史湘云,慈眉善目的贾母。共同筑成了《红楼梦》的骨架。

也许,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我真得无法理解《红楼梦》,但是我依旧有评价的资格。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甚为不满。为何一定要如此悲惨呢?贾宝玉的出家为僧,林黛玉的魂断潇湘,还有薛宝钗的独守空房,都让人为之潸然泪下。

其实,往深远看,宝,黛,钗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们又何尝不想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办事,然而社会缺不允许,他们的家族不允许,最后落得这样一个让人辛酸的结局。

“寒冷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诗句透着一丝丝孤寂与悲凉,就像秋天的落日一般印证着宁荣二府的衰落,就像飘零的桃花一般寓意着葬花的颦儿兰摧玉拆,就像水中落单的白鹤意味着史湘云的漂泊孤舟。波光粼粼的“寒塘”,寒气逼人的“冷月”映出了曹雪芹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无奈,同时又映出了多少读者的辛酸之泪。

读《红楼梦》有感 篇4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人人皆知,书中的人物林戴玉、贾宝玉也是家喻户晓,因为人们对这本书太熟悉了,所以这本书在大众中也就形成了固有的形象,加之研究的学者众多,又把它解剖的支离破散,归纳的系统有序,每一个细节都能推究出个一二三来,所以书中内容似乎已经变得透明、唾手可得。但对于普通的个体读者,读《红楼梦》就像读其他书一样,对味口了才愿意看。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完全是冲着它的名号去的,当时还在上学,对书中描写的诸多景物及人物事件,如同嚼蜡,但还是硬着头皮把它读完了,若问收获,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能把它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看一遍,当时更喜欢看现代小说,与生活更贴近,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第二次读《红楼梦》时,是因为读外国人写的书,写作的风格迥异,后来读腻烦了,想换换口味,看看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于是乎又想到了《红楼梦》,这次读了几页,觉得有些韵味,值得品味,而且节奏较慢,故事情节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像是一个修炼千年的道士,心中自有定数,也像极了中国的繁琐礼节,按照规矩来,不可着急越礼。但后来读到后面的章节,有些坚持不住了,越读越无味,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情,又不忍放弃,最后还是挣扎着读完了,因为书的内容太多,读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被书中的人物搅得晕头转向。

有人读书是很认真的,会事前了解一些人物线索,然后再读,而我是个懒惰的读者,摸过书来,二话不说就从头读起来,进去的快,出来的也快,粗粗的过一遍,分不清人物层次,只是对书中的感兴趣的地方,仔细的看看,其他的也不管不顾了。即便是读了几遍的.《红楼梦》,还是看完就忘,只记得里面的人物众多、三六九等,各色人物俱全,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均是些日常小事,‘妇人之口舌是非、各种人情往来、弄在一处作诗弄词’,从小处着手,略略引出些大人物、大事情,但也只是稍稍带过,多是褒奖之词,写的非常谨慎。这本书在细小处下足了功夫‘主子招妻纳妾、下人勾心斗角挑拨事非、姑娘们作诗词附风雅、庆生过寿看大’,再写写外围的穷苦人家如何过活,诸多种种。围绕着荣宁二府展开密如网的描写,观遍世间百态,虽然是细小事物,但仔细的推敲,写的是当时的民生百姓与达官贵人的生活常态,以荣华富贵为描写的主线,映衬了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

但富贵一时,不可能一世,终究曲终人散,方梦醒,作为生活在富贵窝中的主子,怎经得起人生大起大茖,大悲大喜,最终在红尘中颠沛流离,循入空门。读书像控掘宝藏一样,找到一本好书难,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难,找到了,读一遍不开窍,读二遍还懵懂,读三遍才体会些许滋味,再多读几遍,就像考古学家,小心翼翼的发现些古董,甚至还闪闪发光,引人无限遐想,书中所讲与心中所想能够结合在一起,才觉得值得。

读《红楼梦》有感 篇5

几缕清风拂上我的脸庞,我望向窗外清朗的天空,那轮皎洁的明月高高的悬挂着,心中仍是那个才华横溢却满腹愁结的女子,妮娓曲葬花吟,那是我最美的遇见。

想来红楼梦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从“这位妹妹我曾见过”到就此别过,是道貌岸然还是人心险恶?因果缘由,是非对错,贾史王薛的一个个渐渐败落,就像太阳东升西落,如痴如梦,“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这是黛玉于窗下望月而感,“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这是黛玉寄人篱下之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这是黛玉氤氲着情壕的梦吃。喜欢是声色犬马的一响贪欢,而爱是过尽千帆,温酒煮茶共杯盏,可锦衣绸缎,可粗茶淡饭,可尝遍人间,可归老山川。

宛尔,一阵清风拂过,书被“哗啦”地翻到最后一页,梦中美好的情节随风而去,醒来,只有无尽的凄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也像花儿般“红消香断”飘然离去了,为何会如此凄凉?同样生为女儿身,同样关若天仙,同科满腹经纶,为何是宝叙最终与他携手?

为何宝钗终得圆满,而黛玉却肝肠寸断?她无人怜惜,宝钗却是高高在上的少奶奶。曾经的姐妹又该怨谁怜谁,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罪过,宝钗像秋天,成熟,明理,圆滑,黛玉像春天,销向,脱俗,多愁善感,缠绵,就因为放不下,才把自己女主角的戏份妄自推入了冬天,她放不下对玉玉的爱,放不下她与宝玉的两小无猜,放不下她与宝钗原为姐妹却天差地别的命运,放不下命运如此不公,放不下自己被众人抛弃,淡出世外。

看完,感叹人生无常,世事无奈,却又想对黛玉说:“你本应拥有完美的`人生,只是因为太过执着才错过了这般精彩的年华,只因放不下才有如此多的羁绊,不愿意忘记才会忽略眼前的其他,放下了终会有一个人陪伴你左右,度过这美丽的年华,‘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听谓放下,就是释然,无所谓牵挂,也无所谓放不下,洒脱地活着,放下烦恼,就会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与快乐,因为太过于放不下,所以才遗失了以往率真的自己,因为太注重统所以才看不见沿途秀丽的风光,正如纳兰容若言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自明,也许我们应该看开一一点,把结局看得淡泊一点,执着和错过也许只有一念之差,放下他,也许是一华丽的转身,放下桀骜也许是成熟的开始。

饮一杯素淡清香,守一窗清风明月,看一景奇花异草。我借一程闲适,掬半盏香茗,月下月一朵温婉,沐云淡风轻,浅笑嫣然,这便是最美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