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论语》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 篇1
我们学校是经典古诗文诵读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文,比如说《弟子规》,《三字经》等,我们四年级读的是《论语》。
我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是:”贤贤易色;是父母,能竭气力;是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务必为之学以。“
有一次,我到老家,和同学约好了,下午我去他家玩,我告诉奶奶:”三点的时候叫我,我要去朋友家玩,好吗?“奶奶说:”好的。“到了三点我起来一看,太阳好像要把大地烤焦是的,到了四点,太阳还是那么大,我想5点再去吧,奶奶对我说:”赶快去把你的朋友要等急了。你不是学过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正合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说:”现在就去。“我立马跑向他家。
如果你现在来到我的学校,还能听见琅琅上口的读书声,我们要讲古诗文诵读进行到底。
《论语》读后感 篇2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根据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整理编成的,《论语》读后感1。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孔子与弟子们的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论语》这部书,我们并不陌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句凝聚这位伟大哲人思想的名言,从小就伴随我们成长。这些名言,都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有极其巨大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篇中,孔子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即使只是想要修身齐家。但是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可见,孔子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读《论语》的过程中,发觉一件有趣的事情。据说,“以德报怨“这个形容词来源于《论语》,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但是,在《论语宪问》中,我却发现:“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来,孔夫子提倡我们的是,别人对你怎么样,你就要对人怎么样。我想,这其实比以德报怨更能真正地解决纠纷。想想,以德报怨可能会造成两个不良的后果:一个是你报我报大家报,大家报来报去,表面上很和谐,但是这样就会陷入死循环。最终双方皆疲乏。第二则是会使怨气一方觉得你真的对他有所亏欠,更急肆无忌惮。所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最好的方法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古贤圣人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我想这就是《论语》想要告诉我们的。
《论语》读后感 篇3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这次的作文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个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爱的水晶星星瓶,却撒谎说是小猫弄翻的。现在想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么不诚实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表姐,并向她道个歉。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不断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拜他们为师。当然,看到有缺点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需及时改正。比如我们班的陈雨萌同学有很多长处,如唱歌,舞蹈,钢琴,书法等,我应该多多向她学习,让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们班的梅子珊同学有害羞的缺点,我恰好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要改正,让自己变得胆大、自信,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
《论语》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里面的经典句段,给我带来了真理无数,时时读来,获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 篇4
孔子其实是个爱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里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间烟火一样,平常就专门说格言。其实这是误解,孔子从三十岁教学,一直到七十三岁去世,中间共四十多年,这些年得说多少话,不可能全是格言。《论语》不过是把他这四十多年所讲的话,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把这些精华集中起来,我们才产生了这样的误解。
其实仔细读《论语》,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情节,让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真实的一面,他并不是一个古板的教书匠,而是一个爱憎分明、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一、他非常直爽。
《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有个叫孺悲的人想见孔子。孔子不肯见,就推说自己病了。可是,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就又奏瑟又唱歌,故意让人家听见。意思就是说,我其实没病,就是不想见你!就是不给你面子。
二、他非常可爱。
孔子不但喜欢音乐,还会唱歌。如果别人唱的歌很好,他一定会请人家再唱一遍,心甘情愿给人做伴唱。《论语。述而》中说道: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不会因为自己声望高,是老师,就端着架子,装模作样。他想唱就唱,无拘无束,哪怕给人家当伴唱,也心甘情愿,就这么率性,你说可爱不可爱?
三、他非常坦诚。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什么叫做“士”。《论语。子路》讲到: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的回答是:爱惜自己,懂得羞耻,能够出使四方而不辱使命,这就可以叫做“士”。次一等的呢?孔子说:族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敬老爱幼,这也可以称“士”。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说:言必信,行必果。虽然是浅薄固执的小人,但马马虎虎也算是最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又问:那些搞政治的人又是怎样呢?孔子鄙夷不屑的态度马上溢于言表,从一个“噫!”字当中,c就看出来了。孔子说:哼!那些人呀,算得了什么!意思是说还不如刚才那些“硁硁然”的小人呢!孔子对当政者的蔑视态度毫不掩饰,如此坦诚,还不算是性情中人吗?
四、他敢于哭。
孔子哭弟子颜回,场面可谓感天动地。《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四十岁就不幸去世了,孔子那年七十一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痛哭流涕地说:哎!老天这是要我的命呀!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呀!旁边的人就说:先生哭的太悲痛了!孔子说:难道真的太悲痛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该为谁悲痛呢?
没想到,祸不单行,第二年,另外一个最喜欢的学生——子路,也不幸在战乱中丧生。据《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孔子再一次的悲痛欲绝,哭着说:哎呀!老天爷真是要断绝我的后路呀!欲哭无泪。
五、他敢于骂。
在《论语》中,孔子骂宰予,可以说是狗血喷头: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孔子说:宰予这家伙,就是朽木,是粪土之墙,都不知道骂他什么才好!为什么骂?就是因为宰予白天睡懒觉。当然这只是表面情况,肯定还有其他原因。所以孔子后面又说:过去别人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别人说什么,我还要看他做什么。可能宰予以前就白天睡过觉,被孔子发现后,他就发誓说以后白天不睡了,结果今天又犯了,所以才气得孔子对他大骂。
其实很多学生,都挨过孔子骂,尤其是子路,骂的最多,我们就不一一举例了。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孔子骂这些学生,正是因为对这些学生非常喜爱,所以这些挨过骂的学生,最后都很优秀,都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通过以上五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而是一个有情有义、坦诚直率、真诚可爱、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论语》读后感 篇5
寒假期间,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论语”共有20章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们如何相处,如何努力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工作,以及如何孝顺他们的父母。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学习,第一个朋友从远方来。在生活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一巴掌不响。单靠你自己的力量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我想到了关仲和鲍叔雅的友谊故事。关仲和鲍叔雅小时候是好朋友。当关仲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家庭很穷,所以他经常偷包叔雅的钱,但是包叔雅不仅不恨他,而且对关仲更友好。几十年后,关中差点杀了他的儿子小白,因为他为他的儿子争夺王位。
当儿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雅也成了总理。鲍叔雅不顾以前的怀疑和建议,关中可以看到鲍叔雅的心有多宽。另一个关于博雅和钟子的友谊故事是,当钢琴家的牙齿在荒山中弹奏钢琴时,伐木工的钟子可以听到高耸的山峦和海洋的野心。薄亚很高兴找到他的知己,但是当他死的时候,他再也找不到知己了,所以他掉下钢琴,发誓不再弹钢琴了。可以看出,在你的生活中,友谊是多么宝贵和重要。这些例子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东来到我家,一开始我们相处得很好,但几天后就结束了。我们经常为一件小事争吵。最后,我母亲告诉我们,为了做好一切,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告诉我们朋友们从远方来。几天后,我的朋友肖扬来到我家,我学会了和肖扬一起快乐地度过一天。生活中的友谊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了磨难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友谊的价值。我从阅读“论语”中获益良多。它教会了我如何和我的朋友交往。我必须做得更好。
《论语》读后感 篇6
说起《论语》,应该是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人,又有几个呢?而我,也是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才走进《论语》,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他人。回想起我以前的经历,委实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拿发本子这件小事来说吧,我会因为有其他事要做,就把这些本子“转手”给别人,那人的脸上虽有百般不愿,却还是帮我发了本子。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发本子本是几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却还要麻烦别人。为这点小事而让他人闹得不开心又何必呢?若是下次再遇到这类事情,我定会不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不想学不好,光想不学也学不好。一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那个伤心的夜晚以及我那段时间的学习态度。因为数学我在暑假时是预习了一些的,所以上课时也就没太注意听,即使听了也不过是点点头罢了,脑子不动,当然就有疑惑,这点在家庭作业中就充分体现了出来。做数学作业时,总有那么几道题会把我难住,但我不愿动脑筋。于是,手机拍题便成了我的“救星”。书上都是“优”,到了考场就不这样了。我思来想去也没做出最后一道题,前面的题也缺于检查。这样的话,考试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睹。那天夜晚,我哭了,就像是有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似的,脸上是辣疼辣疼的,心里亦是如此。面对这样的成绩,我只有无尽的悔恨,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学呢?从这件事中,我也明白了,学习应该做到学思结合,才能越学越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说的就是时间,时间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流过,日夜不停。每当我听见时钟上秒针一格一格前进的声音,便会陷入恐惧,时间为何这样快?我还什么都没做呢。于是,我便与时间展开了一场赛跑。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我加快脚步奔向学校;在校园里的时光,我争分夺秒;做作业时,我奋笔疾书……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每天过着七八十岁后能做的事情,还要大把的青春干什么呢?”是啊,时间是那么宝贵,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如:清晨早起锻炼,坚持写好每一天的作业,热心帮助他人……这样,我们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是充实多彩的,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它流传千古,其中的一言一语都寓意深刻。学《论语》,长智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