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中国名著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名著读后感 篇1
和妈妈一道去市场买菜,“这老豆腐多少钱一斤?”人声鼎沸里,我突兀的普通话却分外清晰。大婶疑惑的目光羞得我满面通红,直至妈妈过来圆场,熟稔的发音融进笑语盈盈的眼眸。
我的心莫名地一阵刺痛。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像是从遥远地方飘来的一段绝响,王开岭书中的文字跃入脑海: “消逝”二字,最让人心惊。那些曾经拥有的记忆,在无数似曾相识的场面里,张开疯狂的大口,吞噬折磨着我本就脆弱的神经。
正如此刻,恍惚回到旧时的光景。
儿时淘气,总爱与小伙伴去林子里捉迷藏,每至黄昏,便会传来母亲呼唤的声音,纯朴的乡音平和、温柔……亲昵的乳名仿佛掺杂了湿润的泥土香。这时总会有浅浅暖流回荡,应一声,顺从地牵起母亲的手,有日薄西山,倦鸟归林的淡淡温馨。一路上,我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学着方言,尽管不够娴熟,但彼此的应和汇成了一曲婉转的歌谣。
而如今……我苦笑,怕是正合了书名,就叫作“每一种方言都在消逝”。就像作者笔下,蒙着细雨的黄昏,传来母亲催促吃饭的声响,调皮的孩子急急应一声,穿过百转千回的巷口,惊起酣睡的野猫,这时空气里传来悠悠的饭菜香,大喊一声,扑进妈妈怀里……夜深了,黑魆魆的宁谧,只有几盏萤火,仍在不知疲倦地流淌寂寂的光。
这些消逝的事物,是多么美丽。“美丽”?我微怔,许是作者描绘得太过动人,自己竟少了分物是人非的惆怅,多了些为美丽文字而动容的好心情。
现在想来,我们怀念感怀消逝的风景,都是美得足以成诗的,就像千百年前《诗经》里的年代,那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日子,我们都不曾经历,却仍为这样一份美好,由衷喜悦。
所有事物都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惟有文字不会。好的文字,正如这卷《每个故乡都在消逝》只会被无数人传阅,然后以其特有的清新与冷峻打动一代代人。
作者用笔记录消逝。那么,品味着这些消逝,或者,我们仍可以做些什么吧?
正如此刻,我鼓起勇气,涨红了脸,支支吾吾说起蹩脚的方言,买菜的大婶虽不解,仍是很认真地听着,妈妈在一旁欣慰地笑。
我们在努力,拒绝消逝。
“那一刹,我知道自己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者如是说。
那一刹,我努力寻找,那消逝的乡音……
中国名著读后感 篇2
红楼梦〉打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也影响过千千万万的人。〈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地道的名著。它以凄婉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兴亡史。其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是他们(她们)的性格悲剧,当然也更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林黛玉,一个正日哭哭啼啼的,不怎么健康的女人。贾宝玉是怎么搞的,放着那么多的红润佳丽不要,怎么会偏看上一个终日病病歪歪的老病号呢?在重看〈红楼梦〉的时候,发现一个个佳丽都有些俗气,在对贾宝玉的爱上,无人可比林黛玉的独特和刻骨铭心。林在临死前曾说过一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说的一点都不错,在咽气前她也只是喊着“宝玉你好”——这种对爱情的专注精神是每一个男人都不愿舍弃的,更不要说生来就是情种的贾宝玉了。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
中国名著读后感 篇3
今年暑假,我又在图书馆中借阅了陪伴我的童年的一本书—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战争,最终晋国夺取天下的故事。这本书中刻画的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但书中令我有深刻的感受的只有几位。
首先是诸葛亮。他本是山中的一个隐士,后来经过刘备的真诚邀请,才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的。他出山后,一直为刘备出谋划策,每次蜀国经典的战役都是经过他的指挥才会成功的,比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而且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十分忠诚,鞠躬尽,死而后己,因为有诸葛亮,刘备才能从一个无名之辈变成蜀国君主,与其他二国争夺天下!
第二是赵云,当年曹操带领百万大军袭来,他为了能保住刘备的家人安全,不惜用他那强大的武器,单枪匹马,杀死曹军数位猛将,几十位兵士,令曹操看了还不禁赞叹说:赵云真是势不可挡呀!赵云那种勇猛、忠于主公的精神一直铭刻在我心,我想:当年刘备有这么好的武将,为什么会取不了天下呢?
第三是刘备,他从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就可以看出他的有情有义,在之后的战斗中有看出他富有爱心,当年曹操打的他落花流水,弃城败逃,而他在逃跑路上还关心着老百姓,让他们与他一起走。真是他这样的性格,导致他日后总以仁义待人,成就霸业!不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刘备有一个缺点,也是他的优点—重情义,在关羽被东吴所杀时,悲痛欲绝,不听劝告,导致进攻东吴时被火烧连营,西蜀实力大衰,令日后的北伐都不能成功!
还有一个人,就是刘阿斗,因为他这个不争气的帝王,令诸葛亮北伐屡屡遭到阻碍,在诸葛亮死后,他沉迷酒色当中,宠幸宦官,又走上了当年东汉平帝的老路,最终导致蜀国被灭在了晋国的手上,我想,如果当年刘备晚死一点,立次子为帝,恐怕汉室就能复兴,天下就将重新落入汉室之手!
暑假重读这本书,令我明白了许多:刘备让我明白了对人要仁义,赵云让我明白了对人要忠心耿耿,我们只要取长补短,移多补少,就能无所畏惧,战胜一切拦路虎!
中国名著读后感 篇4
我从小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自然读了不少好书:有伴我成长的童话;有让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学名著;还有令我知识丰富的科普读物总之我博览群书,读过的书数不胜数,但我最爱的还是史书《资治通鉴》。我从小与众不同,喜欢别人眼中所谓枯燥的历史。自从一次在书店里独具慧眼的挑中了《资治通鉴》后就爱不释手。自己时常沉醉于书中,看得废寝忘食也是常事。《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宋神宗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主要讲叙了三强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万分。
书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蜀国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有治国之才,用人之术,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充实自身,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
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历代虽有雄才大略之人,但臭名昭着之人也不计其数。秦始皇虽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但其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他焚书坑儒,建造无比豪华的阿房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心机颇深,虚伪做作,使得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为世人所唾骂。我更应该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这本《资治通鉴》令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读它不仅丰富了知识更让自己终身谨记前人之事。记住小人的下场,学习圣天的品质,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历史是辉煌的,这茫茫史海,让我畅游其中。毛主席的《沁园春》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来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认为,只要我们综合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英雄的优点,真英雄还在现代。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们更应该汲取前人的优点,牢记前人的过失,奋发向上,成为一个真英雄!
中国名著读后感 篇5
夜空漫漫,自古英雄如群星闪烁;《史记》篇篇,载得义士似金般辉煌。——题记
“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着成信使照尘寰”,司马迁一部《史记》为我们诉说着古今的变迁,讲述着英雄的史诗。读罢《史记》,内心总有一个解不开的疑惑“何人可谓英雄”。
或许有人说:“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可谓英雄。”我认为秦始皇不可。原因有三:其一、秦始皇虽扫六合,但统治极其腐朽。焚书坑儒,摧残文化;求取仙丹,耗费国力。其二、秦始皇教子不当,其子胡亥同李斯、吕不韦谋权篡位。其三、秦始皇自认功劳胜过三皇五帝,过于骄傲。
再有人说:“西楚霸王项羽可谓英雄。”项羽此人优点极多——懂得爱民,英勇无比,破釜沉舟打败章邯。但项羽不懂得用人,未能重用亚父范增等一大批人才,虽在战场上扬言愿与刘邦决一雌雄,最终兵败自刎未能统一天下。假如项羽能重用范增等人,我想刘邦未必能称帝。不懂得用人,项羽不能谓之英雄。
“汉高祖刘邦可谓之英雄?”我认为不可,汉高祖此人虽在破秦之时善于用人,但自从建汉后便开始大肆杀戮良臣,韩信、彭越、黥布三大开国功臣先后以“谋反罪”被杀,但还好有张良、曹参、萧何三人帮助,不然早就亡国了。
文种、伍子胥、苏秦等不知功成名就之时隐逸归田,而偏偏去与君王同喜同忧,结果只落得自杀归天,也不能谓之英雄。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虽为秦始皇立下汗马功劳,但终究被胡亥所杀,而蒙恬却怪罪于修长城,岂不荒唐!更不能谓之英雄。
至于那战国四公子: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也是各有短处,不能称之为英雄。
我认为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可以当选为英雄。因为二人都曾在外流亡过,知道百姓疾苦,又有管仲、狐偃等忠臣辅佐,故能称霸一方。
专诸报恩刺杀王僚,虽成但身死;豫让报智伯之恩二刺赵襄子,临死斩空衣报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荆轲刺秦王未成被杀身亡……一生舍己为国,“义”字当先,个个可谓英雄!
读史记,尝得古代酸甜苦辣,品得义士忠义英勇,历史的星空因有了一个个的英雄才不会黯淡。
星光闪闪,愿英雄威名永垂千古;月亮寒寒,盼义士事迹流传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