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报告 > 正文

实验的报告

2025/05/29报告

爱习作提供的实验的报告(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实验的报告 篇1

实验目的

麻醉小白鼠

实验方法以及操作

1.小白鼠取拿方法 提尾

2.麻醉剂 1%戊巴比妥那 (0.5ml/100g体重+0.5ml)

3.注射位置 小白鼠腹中线与一侧后肢连线的1/3处进针

4.注射方法 45度角度进针,进针后回针筒以检验针头位置是否合适。如果感到会有阻力,且回抽出气泡为正确。

实验结果

小白鼠成功被麻醉

讨论分析

1、称出小白鼠的体重,按比例来抽取适量戊巴比妥钠溶液

2、由一人提起小白鼠的尾部,并控制住小白素另一个同学打针,回抽并注射溶液。若回抽阻力很大,且松手后,针筒会还原,则可能插入到肌肉中;若抽出血,则可能插入肝脏中。

3、成功麻醉后,由第三个同学做好标记。

4、洗手。

5观察小白鼠情况。

思考题:如何完成一个好的动物麻醉?

1、麻醉剂的取量要精确。

2、打针的'位置要准确。

3、操作时要稳,且45度角注射。

实验的报告 篇2

电子实验报告在机能实验的应用与问题

摘要:临床电子病历、电子档案和医疗网络信息平台逐渐取代纸质病历和档案,进而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既从业人员具备一定水准的信息素养,为此,我室通过临床调研,模拟信息化的临床诊疗环节,讨论和设计电子实验报告,构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电子实验报告撰写、提交、批改、在线讨论系统,培训学生撰写机能实验电子报告。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明提高。

关键词:电子实验报告;机能实验

机能实验是对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实验学科,这门以实验为主导的新兴学科对医学生巩固、运用理论知识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而机能实验报告则是衡量机能学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它不仅能综合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训练学生对信息处理和文书书写的能力[1],实验报告书写与批改是实验教学最后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使医学实践日新月异,传统纸质病例已被电子病例取代,目前我院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还停留在以纸为介质的基础上,信息化程度很低,学生和教师工作负荷太大,效率不高,并且纸质实验报告承载信息少,图像采集、数据处理繁琐,批改、评价和管理也很不方便,浪费资源。我院基于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共同设计、开发基于网络的电子实验报告书写及提交、批改和评分系统。本文就应用及存在问题给予讨论。

1机能实验电子实验报告应用的背景

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已经进入快行道。"十二五"基层医改的`主要内容,要求以省为单位,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的信息系统;北京市卫生系统提出: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卫生电子监管系统建设。

基于教育先行观念,卫生职业教育信息化迫在眉睫,应加快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机能实验教学是职业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机能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总结和梳理,是对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可缺少部分。因此,基于网络交互的机能实验电子报告取代纸质报告,将是高学生信息素质和学习效率有效途径之一。

2机能实验电子实验报告的撰写与批阅

2.1传统纸质机能实验报告 传统实验报告基本包含下列内容:一般信息(如姓名、班级、组别、日期、室温、实验编号)、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结论。其中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已经讲述或操作,只要简单提及,重点在于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地记录所观察到现象;在分析这些现象时应努力做到条理清晰、合乎逻辑;此外还应注意文字简练、书写端正。传统纸质机能实验报告设计科学严密,但载体及流通方式已落后与时代。

2.2建构机能实验电子实验报告的系统 经查阅资料、浏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住院部信息平台,参考医院临床诊疗过程,基于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开发基于网络的机能实验电子实验报告的基本框架及提交、批改和评分系统。

机能实验电子实验报告撰写方式为电子表格填写和图片粘贴,最后计算机自动生成。报告内容即继承了纸质实验报告设计方案,又与临床实践活动接轨,包括:实验编号、实验题目、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体重、呼吸心率、皮毛色泽、口唇粘膜颜色等)、实验所需资源(器械、仪器、药品和试剂),手术记录、实验项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最后是结论。机能实验电子实验报告不但继承纸质实验报告的优点,而且应用便捷。如撰写时,可直接将BLE420系统产生的原始图像和数据直接剪切贴附,不再需要纸质打印。此外,纸质的实验报告书写、批阅周期太长,失去了对学生实验及时反馈修正的意义,而机能实验电子实验报告可随时随地书写、写完后提交实验报告,不再受时空限制,老师对已提交的电子实验报告批改灵活。可单独批阅,也可和其他教师共享同一报告同时批阅。教师批改意见能够及时多渠道反馈给学生,对下次实验及时反馈和修正。

3机能实验电子实验报告存在的问题

虽然机能实验电子实验报告撰写便利、数据准确、图像可靠、信息量大,批阅、意见反馈及时,但也存在明显不足。老师在批阅电子实验报告时发现,实验报告雷同,抄袭现象严重。为此我们参阅李江滨的"问答式实验报告"方式,在实验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求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验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限制学生抄袭等不良现象,发展学生个性[2]。

总之,机能实验电子实验报告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还需学生审慎科学撰写和教师认真批阅。

参考文献:

[1]朱海龙,张根葆.机能学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xx,12(4):408-409.

[2]李江滨,何月玲,王欣四.种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比较分析[J].科技视界,20xx,11(25):18-19.

实验的报告 篇3

一、洗涤剂的组成

1.1表面活性剂及其分类

洗涤剂的主要成分为表面活性剂。通常在水为溶剂的系统中,表面活性剂可被吸附在该系统的界面上,使界面的表面张力或表面自由能明显降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不对称性,是由具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具有憎水性的非极性基团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它的非极性基团又称为亲油基团,一般为8~18个碳的直链烃或环烃。

表面活性剂一般按照其化学结构来进行分类。即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能电离出离子的归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而在水中不能电离的则归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还按其生成的活性基团为阳离子或阴离子再进行分类。

1.2辅助成分

洗涤剂中除了其主要成分表面活性剂,还含有助洗剂。目前, 全球的三大助洗剂是三聚磷酸钠( STPP) 、4A 沸石和D-层状硅酸钠[ 1] ( SKS-6),有的洗涤剂中还含有抗再沉积剂、荧光增白剂、香料和酶等。助洗剂的主要性能包括有( 1) 能降低洗涤用水中的Ca2+ 、Mg2+ 浓度, 软化水硬度; ( 2) 具备酸碱缓冲能力; ( 3) 能提高污垢分散力和抗再沉积性; ( 4) 能增加漂白剂、加工助剂、载荷液体量的稳定性。(5)抗腐蚀性。

二、表面活性剂具有洗涤作用的机理

污垢一般由油脂和灰尘等物质组成,去污过程可看做是带有污垢(D)的固体(s),浸入水(w)中,在洗涤剂的作用下,降低污垢与固体表面的粘附功Wa,从而使污垢脱落达到去污目的。用如下式子表示:

Wa = γs-D — γs-w — γD-w

Wa的绝对值越小,污垢与固体表面结合越若,污染物越容易去除。因为粘附功相当于在等温等压下污垢粘附在固体表面这一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值,若是自发粘附,则有Wa < 0,其绝对值越大,说明粘附趋势越强烈黏的越牢。

当水中加入洗涤剂后,洗涤剂的憎水基团吸附在污物和固体表面,从而降低了γD-w和γs-w,使得Wa的绝对值变小。然后用机械搅拌等方法使污物从固体表面脱落,洗涤剂分子在污物周围形成吸附膜而悬浮于溶液中,洗涤剂分子同时也在洁净的固体表面形成吸附膜而防止污物重新在固体表面上沉积。

三、洗涤剂的配制原则

配制洗涤剂时,纪要保证所配制产品的性能,同时也要考虑生产成本和制备工艺。洗涤剂的成本主要由所使用原料的价格来决定,而性能则由配方所使用原料的性质及不同组分之间的配合。除了价格因素外,配方原料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以下原则:

(1)从洗涤的角度来看,配制的洗涤剂要具有洗涤、润湿、增溶、起泡和消泡、乳化等作用,以满足去除污垢的作用。并且能在洁净固体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污物重新沉积。

(2)为使所配制的洗涤剂发挥作用,需要添加一些具有特定性质的.组分,来调节洗涤剂的酸碱度以及来杂质杂志元素的影响。

(3)为了使所配制的洗涤剂具有好的应用性能,有时还需要通过在洗涤剂中加入特别组分,如使其具有漂白、消毒灯作用;

(4)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要求所使用的药品具有较好的生物易降解性能。

四、多用洗洁精的配制

4.1多用洗洁精配方

4.2配制过程及现象描述

五、洗涤剂洗涤效果的表征与评价

5.1新制洗涤剂外部表征描述

静置后的新制洗涤剂分层,上层为白色泡沫,下层为灰白色浊液,有香气。泡沫柔软细滑,而浊液略感粗糙。

5.2新制洗涤剂洗涤效果评价

(1)取一块干净白布,用数显白度仪测其白度为59.9%。

(2)将白布弄脏,使其粘附大量黑色污垢。烘干后,测其白度为13.8%。

(3)用新制成的洗涤剂清洗白布,烘干。从外观上看,与弄脏前无异。测其白度为55.9%。

洗涤效果评价:根据配方做出来的洗涤剂具有一定的洗涤效果,可有效除去粘附在白布上面的灰尘、泥土等黑色污垢。但是洗涤后的白布的白度比原始白度略小,说明白布上还有一些污垢并未完全去除。该洗涤剂的去污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洗涤剂各配料的作用讨论

6.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乳化性能,,对水硬度较敏感,不易氧化,起泡力强,去污力高,易与各种助剂复配。而且对颗粒污垢,蛋白污垢和油性污垢有显著的去污效果,对天然纤维上颗粒污垢的洗涤作用尤佳,去污力随洗涤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对蛋白污垢的作用高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且泡沫丰富。在洗涤剂中使用的烷基苯磺酸钠有支链结构(ABS)和直链结构(LAS)两种,支链结构生物降解性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直链结构易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性可大于90%,对环境污染程度小。因其生产成本低、性能好,因而用途广泛,是家用洗涤剂用量最大的合成表面活性剂。

6.2粗盐

氯化钠具有皂析、护色、增稠、杀菌等多种功效,广泛应用于洗涤用品行业。首先,在洗涤剂中假如少量氯化钠,可减少洗涤对织物染料的损伤,减少衣物的色泽变化。另外,氯化钠是一种常用的增稠剂,也是最廉价的一种。氯化钠对液体洗涤剂的增稠作用是通过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来实验的,氯化钠的存在使胶束的缔合数增加,使球形胶束向棒形胶束转化,从而使粘度增大。氯化钠还具有消炎、杀毒、止痒、杀菌灯功效,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次实验使用了粗盐以节约实验成本。

6.3三聚磷酸钠

三聚磷酸钠在洗涤剂中作为辅助剂, 它对金属离子的整合作用强,有效降低水的硬度,大大节约洗涤剂的用量。而且具有很强的分散能力和乳化能力, 与表面活性剂有较强的协同效应, 对溶液的p H 值有很强的缓冲作用, 在漂洗过程中具有强的防止再吸附作用等诸多优点。

6.4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是一种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以脂肪酸甲酯为原料,经相应催化剂作用下,直接与环氧乙烷(EO)发生加成反应制得,与传统的脂肪醇乙氧基化物(AE)相比,具有原料便宜、低泡、水溶速度快、对油脂增溶能力强、皮肤刺激性小、生物降解性好等特点,是配制衣用洗涤剂、餐具洗涤剂、清洁剂等安全、高效的优质原料。

6.5椰子油酸

椰子油酸为乳黄色蜡状或油状液体,是由八酸、十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组成。主要应用于洗涤剂的助剂,具有润湿、净洗、柔软、抗静电等性能,对水溶液有增稠作用,能够稳定其他洗涤液的泡沫, 对动植物油和矿物油具有良好的脱油力,还具有防止钢铁生锈的能力。与其他表面活性剂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增效、分散污垢的作用。毒性与肥皂相当;对皮肤刺激性小。

6.6柠檬酸

柠檬酸与洗涤液中的其他金属离子结合形成柠檬酸盐,能够清除水、纺织品或泥土中的碱土离子,能够增强表面活性剂的作用,防止污垢再沉积。柠檬酸盐具有适当的缓蚀性,可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相匹配。而在环保健康方面,对人无毒,且优良的生物降解性,对污水处理工厂和地表水的生物系统无负面影响,无富营养化,无重金属的再迁移。

6.7氢氧化钠

在洗涤剂中作为抗污垢再沉积剂。油污属于酯类物质,酯类在碱性条件下能够彻底水解为,羧酸盐和甘油,变为可溶物。

七、分析与讨论

本次实验为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现有的实验药品,根据所提供的配方在短时间内制备出洗涤液,因而制备出来的成品是相对粗糙的,无论从外观上,还是质感上,与我们日常所购买的洗涤用品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本次实验只能说是工业制备洗涤液的简化操作。严格来说,工业上制备洗涤剂的所用到的原料和水源要求较高,每一步生产工艺都应该严谨执行,这样才会得到质量较好的产品。

在实验室条件下,而且由于实验时间的限制,我们难以制备高质量的洗涤液,但是制备流程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原料应先进行预处理,块状的固体试剂要事先研碎方便溶解;进一步探究各药品的加入顺序,以得到一个最优化的药品加入流程;新制洗涤液应滤去不溶物,用活性炭除去灰色使洗涤液看上去更加澄清透明。

八、参考文献

[1] 阎佳, 杨军. 表面活性剂在家用洗涤剂中的应用[J] ,河北化工,20xx,32,(8):17-19.

[2] 张彪,范伟莉. 表面活性剂在家用洗涤剂中的应用进展[J] ,应用化工,20xx,37,(2),205-210.

[3] 王正武. 三聚磷酸钠在液体洗涤剂中的应用[J], 贵州化工,1995,(4),36-39.

[4] 萧安民. 助洗剂的发展趋势[J] ,日用化学品科学,20xx,23,(4),146-149.

实验的报告 篇4

谈到光纤通信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先说说光通信的历史。在古老的世界文明史上,我国的烽火台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光通信方式。人们利用烽火台升起的狼烟传递战争的信息。随着人们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17世纪中叶,人们发明了望远镜。到1791年,法国人发明了灯信号,此后“灯语”通信在欧洲风靡一时。直到今天,信号灯、旗语、望远镜等目视光通信的手段仍在使用,但是这一切还是最原始的光通信。真正实现最初的光通信是1880年的贝尔的光电话。贝尔用弧光灯或者太阳光作为光源,光束通过透镜聚焦在话筒的震动片上。当人对着话筒讲话时,震动片随着语音震动而使反射光的强弱随着话音的强弱作相应的变化,从而使话音信息“承载”在光波上(这个过程叫调制)。在接收端,装有一个抛物面接收镜,它把经过大气传送过来的载有话音信息的光波反射到硅光电池上,硅光电池将光能转换成电流(这个过程叫解调)。电流送到听筒,就可以听到从发送端送过来的声音了。这就是最初的光通信的几种方式。

光通信的发展随着光纤的发明而迅速兴盛且逐渐成为通信的主流。人们首先发现了透明度很高的石英玻璃丝可以传光。这种玻璃丝叫做光学纤维,简称“光纤”。 人们用它制造了在医疗上用的内窥镜,例如做成胃镜,可以观察到距离一米左右的体内情况。但是它的衰减损耗很大,只能传送很短的距离。光的损耗程度是用每千米的'分贝为单位来衡量的。这可以说是光纤最初的应用。1966年7月英藉华人高锟(K.C.Kao)博士,通过在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所作的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就光纤传输的前景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论文,论文分析了玻璃纤维损耗大的主要原因,大胆地预言,只要能设法降低玻璃纤维的杂质,就有可能使光纤的损耗从每公里1000分贝降低到20分贝/公里,从而有可能用于通信。这篇论文使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受到鼓舞,加强了为实现低损耗光纤而努力的信心。世界上第一根低损耗的石英光纤――1970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的三名科研人员马瑞尔、卡普隆、凯克成功地制成了传输损耗每千米只有20分贝的光纤。之后,光纤通信的应用发展极为迅速,应用的光纤通信系统已经多次更新换代。光纤通信的发展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70年代的光纤通信系统主要是用多模光纤,应用光纤的短波长(850纳米)波段;80年代以后逐渐改用长波长(1310纳米),光纤逐渐采用单模光纤;到90年代初,通信容量扩大了50倍,达到2.5Gb/s;进入90年代以后,传输波长又从1310纳米转向更长的1550纳米波长,并且开始使用光纤放大器、波分复用(WDM)技术等新技术。通信容量和中继距离继续成倍增长。广泛地应用于市内电话中继和长途通信干线,成为通信线路的骨干。我们也可以根据光的波长来分别光纤发展的几个阶段:85微米波段的多模光纤的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1981年又实现了两电话局间使用1.3微米多模光纤的通信系统,为第二代光纤通信系统。1984年实现了1.3微米单模光纤的通信系统,即第三代光纤通信系统。80年代中后期又实现了1.55微米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即第四代光纤通信系统。

光纤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光纤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几种新技术如下:相干光通信、光孤子通信、光时分复用、光码分复用、自动交换光网络。首先,相干光通信是指充分利用光纤通信的带宽,将无线电数字通信系统中外差检测的相干通信方式应用于光纤通信,在光纤通信系统中采用外差或零差检测方式,显著提高接收灵敏度和选择性。相干光通信充分利用了相干通信方式具有的混频增益、出色的信道选择性及可调性等特点。其主要优点有接收灵敏度高、频率选择性好、可补偿光脉冲的色散效应、可抑制噪声积累、具有多种调制方式。光孤子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短脉冲,它经光纤长距离传输后能保持其初始形状,即其幅度和宽度都保持不变。光纤具有色散和非线性的特性,它们单独起作用时,会使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产生脉冲展宽,损耗系统的传输特性。利用其两种效应的相互制约作用,就可以光脉冲经过长距离传输而不发生畸变,这就是光孤子通信。光孤子通信的优点在于超大容量以及超长距离传输。波分复用WDM和光时分复用OTDM都可以提高传输速率。其中光时分复用是将多个高速电调制信号转换为等速率的光信号,然后在光层上利用超窄光脉冲进行时域复用,将其调制成更高速率的光信号。其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优点:(1)可解决WDM系统中受激Raman散射和四波混频效应等限制;(2)提高光谱带宽效率。光码分多用CDMA技术作为一种多址方案,采用光特征来编码和解调,不同的信息可共享一个时域、频域、空间域,根据域值从通道的所有信号中选取所需的信号,光解码器的输出和输入信号和滤波器相匹配。其特点主要有保密性好,安全性高,可以实现任何现有的光纤与WDM技术结合使用,也可以异步接入。最后需要介绍的是自动交换光网络。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 (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 以光传送网(OTN)为基础的自动交换传送网(ASTN)。

在以上几种光纤通信新技术当中,我最困惑以至于最感兴趣的是光时分复用技术。最初感到困惑是由于波分复用系统。即像上面所说,波分复用WDM与时分复用OTDM都可以提高传输速率。那“复用”到底是怎样实现的呢,其又是怎样实现传输速率的提高的呢?时分复用是通信网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复用方式。光时分复用(optical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OTDM )和电时分复用类似,也是把一条复用信道划分成若干个时隙 ,每个基带数据光脉冲流分配占用一个时隙,N个基带信道复用成高速光数据流信号进行传输。光时分复用通信系统主要由光发射部分、传输线路和接收部分等组成。光发射部分主要由超窄脉冲光源及光时分复用器组成。高重复频率超窄光脉冲源的种类包括掺铒光纤环形锁模激光器、半导体超短脉冲源、主动锁模半导体激光器、多波长超窄光脉冲源等。其所产生的脉冲宽度应小于复用后信号周期的1/4,应具有高消光比(高达30dB以上),并且脉冲总的时间抖动均方根值不应大于信道时隙的1/14,这是因为脉冲形状不是理想的矩形,而为高斯脉冲,信号源与时钟之间的时间抖动会引起解复用信号的强度抖动,这种强度抖动使信号的误码加大。接收部分接收部分包括光时钟提取、解复用器及低速率光接收机。光时钟提取与电时钟提取的功能相同,但光时钟提取必须从高速率的光脉冲中提取出低速的光脉冲或电脉冲,例如从160Gbit/s的光脉冲信号中提取10GHz的时钟脉冲。提取出来的时钟脉冲作为控制脉冲提供给解复用器用,其脉宽必须特别窄,因此,时钟脉冲的时间抖动应尽可能小,其相位噪声也应尽量低,为保证时钟脉冲峰值功率的稳定应使提取系统的性能与偏振无关。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全光时钟提取技术有锁模半导体激光器、锁模掺饵光纤激光器以及锁相环路(PLL)。使用较多的是PLL技术,它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案。光解复用器的功能正好与光复用器相反,在光时钟提取模块输出的低速时钟脉冲的控制下,光解复用器可输出低速率光脉冲信号,例如当时钟脉冲为10GHz时,光解复用器可从160Gbit/s信号中分离出10Gbit/s信号,16个相同的光解复用器可输出16组10Gbit/s信号。光解复用器主要有半导体锁模激光器、光学克尔开关、四波混频(FWM)开关、交叉相位调制(XPM)开关及非线性光学环路镜(NOLM)等几种。由解复用器输出的光信号为低速率光脉冲信号,可以用一般光接收机来接收。OTDM技术被认为是长远的网络技术。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将来的网络必将是采用全光交换和全光路由的全光网络,而OTDM的一些特点使它作为将来的全光网络技术方案更具吸引力。

光纤技术发展的迅猛满足了新世纪的社会通信需求,同时认识到光纤通信将是一项新的伟大的产业。不得不感叹,未来是属于光的世界。

实验的报告 篇5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增强记忆,同时通过物理实验还能发现新的问题、获取新的知识。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在新课标下,有关物理实验的考查都是分两部分来进行的:一是有关物理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二是有关物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对有关物理实验的掌握不仅要能“纸上谈兵”,而且还要能实际操作。如何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物理实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做好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和示范,并启迪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教学活动。它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同时它还能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等创造条件。俗语“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各种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

然而,有不少物理教师对演示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没有实验器材为借口,在课堂上以讲实验、画过程来代替做实验。这种做法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呢?笔者认为:第一,要目的明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必须对此十分清楚。第二,课堂演示实验必须力求一次成功,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极其重要的。若实验不能一次成功,就会削弱学生的信服感。要想实验一次成功,关键在于教师事先的充分准备。其次还要注意实验现象的能见度,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如若不行,可以采取辅助手段帮助实现。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教材有好多演示实验(据统计,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属于演示实验的有五十个),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都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所用的实验器材大多数可以用我们身边的东西来代替和制作。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把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再现给学生。

二、积极营造探究实验的探究氛围

探究教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施瓦布,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能力。他认为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的东西,让学生被动无条件的接受,而应关注学生如何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新的更完善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探究性实验最能体现施瓦布的观点,也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探究性实验强调的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新标准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科学探究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显然,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呢?首先,要使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那就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与交流。这里的“提出问题”是指要探究的课题;“猜想与假设”是指根据已有的理论或经验对问题的模型提出初步的设想;“设计实验”就是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也就是根据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活动;“分析和论证”就是根据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记录的一些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评估与交流”就是对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进行评价,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以及改进的`地方,同时要积极和其他组的人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其次,在进行某一项探究性实验时,教师始终都必须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通过物理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并积极思考提出探究的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探究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探究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精心组织和策划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指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器材和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仪器、观察测量、取得数据、自己分析总结的过程。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必须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操作仪器,教师只作必要的示范和提示,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前,首先要让学生搞清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以免学生盲目做实验。实验前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主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主要数据,若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实验过程将是手忙脚乱、糊里糊涂,甚至得不到正确结果。实验开始前再进一步检查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是否明确,同时指出该实验的关键和应注意的问题。实验开始时教师的讲解应简明扼要,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分组实验容易形成“有的人做、有的人看、有的人玩”的涣散局面,如果管理不当还会出现乱哄哄的局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活而不乱”,也就是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动手动脑,有次序地进行实验呢?分组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大家能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突出实验的重要性,从客观上减少“旁观者”,在实验器材允许的情况下,分组人数尽可能少些,两人一组或最好有些实验一人一组,还可以采取把学生分成小班的办法,增加教师上课的次数,而学生上课的次数并不增加。这样能给观察、操作、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其他动作以及打闹的现象自然会减少。在实验的最后,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会“功亏一篑”。总结时对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关键加以强调和纠正,甚至做必要的讨论。通过分组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物理知识以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质的飞跃。

总之,实验教学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上是笔者的点滴愚见与同行商榷。

实验的报告 篇6

一、实习目的

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二、实习地点

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

三、实习时间

20xx年9月24号、25号

四、实习内容

(一)采集昆虫

1.使用工具

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

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蚜虫、木虱或某些蚧虫的分泌物常可为人发觉,也可根据爱食其分泌物的蚂蚁、蝇或天敌瓢虫的存在来采集蚜虫及蚧虫,同时也常可采到其天敌草蛉、蝎蛉、瘿蚊等;沫蝉幼虫的分泌物常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里面。由植物的被害状发现昆虫,如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后的植物叶片,常留下啃食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粪便。

3、捕捉昆虫的时间及地点

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均可采集,

但由于昆虫的发生期和植物生长季节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虫活动的适宜季节,也是一年中采集昆虫的最好时期。对于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应在发生期采集。采集的季节,主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来决定。一天之间采集的时间也要根据不同的昆虫种类而定。日出性的昆虫,多自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盛。夜出性昆虫在日落前后及夜间才能采到。温暖晴朗的天气采集收获较大,而阴冷有风的`天气,昆虫大多蜇伏不动,不易采到。

采集地点也要依据采集目的而定,根据不同种所处生态环境而选择合适地点。一般来说,森林、果园、苗圃、菜园、经济作物林、灌木丛都能采到大量有价值的标本,但是高山、沙漠、急流等处往往可以采到特殊种类。了解各种昆虫生态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有目的地进行采集。

(1) 植物上的昆虫 大多数昆虫以植物为食,植物茂盛、种类繁多的环境是采集昆虫的好地方。

(2)地面和土中的昆虫 除了少数几个目的昆虫外,绝大多数昆虫均可在地面和土中采到,地面的环境极其广泛复杂,可采到各种昆虫,在土中可挖到多种鳞翅目昆虫的蛹、步甲、虎甲、芫青、叩头虫等的幼虫及蝗虫的卵、蝼蛄各虫态、拟步甲和食虫虻等幼虫,在植物基部或根部可以挖到土居的蚜虫和介壳虫、天牛及小蠹虫等。

(3) 水中的昆虫 无论是静水、流水、盐中或温泉中均有昆虫生存,如鞘翅目中的沼梭、龙虱、豉甲等;半翅目的划蝽、仰蝽、负蝽;蜻蜓目、毛翅目、广翅目、襀翅目、蜉蝣目昆虫的幼期以及脉翅目的水

蛉、长翅目的水蝎蛉幼虫均生活在水中。双翅目昆虫的幼期有一半在水中生活。

(4) 动物身体上的昆虫 如吸食人和动物血液的虱目、虱蝇;嚼食动物皮毛的食毛目昆虫。寄生于动物体内或皮下或粘膜组织的马胃蝇、牛皮下蝇、羊鼻蛆蝇、大头金蝇以及幼虫寄生于蜗牛、鼠妇的短角寄蝇;还有寄生于蝙蝠的蛛蝇、蝠蝇、日蝇;在鸟巢中可采到丽蝇和日蝇。动物的粪便中能采到各种粪金龟、埋葬虫、隐翅甲和蝇类。

(5) 昆虫身上的昆虫 从昆虫体内外和其周围发现寄生性或捕食性昆虫,也是采集的好方法,如许多鳞翅目幼虫体内外采到各种姬蜂、茧蜂、寄生蝇;介壳虫、蚜虫、粉虱体内采到各种小蜂幼虫,而捻翅目的昆虫可以从蜂类、蝽科、飞虱、蝉科和稻虱科上采到;寄蛾科的幼虫可从蝉身上采到。生活有蚜虫或介壳虫的植物上,往往可以采到瓢虫、草蛉、蜗蛉、蚂蚁、食蚜蝇等捕食性昆虫。

(二)昆虫的种类识别:

1、尺蠖

鳞翅目,尺蛾科昆虫,尺蠖幼虫身体细长,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如枝状。完全变态。成虫翅大,体细长有短毛,触角丝状或羽状,称为“尺蛾“。

2、绿盲蝽

属半翅目,盲蝽科,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3、美国白蛾

属鳞翅目,灯蛾科,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