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傅雷家书》中,傅雷于1961年6月27日给儿媳弥拉的信中说:“在家中维持有条理的常规,使一切井井有条,你们还年轻,这些事很难,付诸实行并坚持下去,可是养成良好习惯,加强意志力,永远是件好事,久而久之会受益无穷。”
傅雷所说的这些,为的是让傅聪夫妇能够有条理的生活,他同时也道出了一个真理“坚持才会胜利”。有些人在生活学习上,只是制定一个虚无缥缈的.计划,但却并不能付诸实行并坚持下去,从而只能使这目标一直停留在想法上;但是短暂的实行也并不能使人成功,真正的成功是要靠日积月累的坚持和努力付出的。
记得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吕蒙在受到孙权的启发后,勤奋学习,苦读经典,最终学有所成,连鲁肃都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吕蒙能够听取他人的建议并坚持努力的,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去学习读书,对于他说原来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事,他却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行得到进步,这就是胜利。
朗朗从小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位钢琴巨星,可他并没有只把这一梦想停留在脑海之中,而是夜以继日的练习弹琴,直到手都练麻了,却也只是双手沾一下水,用力甩一甩后继续练习。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够取得成就的原因。
我一开始跳绳并不多,动作也十分不规范,三分钟的时间内我只能够跳300多下,我发现了自己的这一问题,并给自己制定了三分钟跳420个的目标,于是我每天晚上坚持跳1000个绳,休息一段时间后,给自己计时三分钟,看看自己跟前天相比有没有进步。一个星期过后,我终于能够在三分钟之内跳420个绳,这全都要归功于坚持锻炼。
傅雷在信中所教导儿子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他成为一个正人君子。这本书对我感触很大,也让我明白了:想要完成一切看似很难的事情,只要付诸实行并有力的坚持,这些困难终究能够被解决。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这是英国著名文学家培根的名言,而我最近在读的《傅雷家书》便正如这句名言所说,带给了我珍贵的感触。
《傅雷家书》与其说是一本书,其实更是一本亲情交流史。它收录了由傅敏整编的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傅聪之妻弥拉的往来家信上百篇,每一篇都包含了这一家人即使分离在异国他乡,依旧无法冷却的亲情。
傅雷是我国优秀的文学翻译家,更是一位严谨和善的父亲。在他寄给傅聪的书信中,涉及到了音乐技巧、文学素养、待人礼节、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对傅聪的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但这般频繁的关心,却不让人看的厌烦——因为他从不把爱与思念“明目张胆”地挂出,而是像一位老师一样细心指导。他会因傅聪久不来信而责备,会因傅聪取得了进步而鼓励,会为傅聪的比赛结果冷静分析,也会为傅聪的求学之路提出疑问......如果说傅聪是飞行的纸飞机,那么傅雷就是推动他远行的'风。
傅雷给傅聪的很多话不仅适用于他,也同样适用于所有青年,比如“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句话教导我们要言行一致;比如“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这句话教导我们不要停留于过去,要乐观向前;“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学会独自面对生活......每一页翻去,都是宝贵的财富。
傅雷一家都是智者,而《傅雷家书》更是一本智慧之书。它以平凡的语言带给了我不平凡的感触,而这份感触也将伴我远行。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厚,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风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异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心。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导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傅雷家书给我们领会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导,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流露的亲情令人激动。
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计划。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在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之间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内容涉及生活、社会、音乐、婚姻、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各个方面。
读后感:
每当翻开这本书时,脑海里就会自动播放起许飞的那首《父亲写的散文诗》,不管是这些信还是那些日记,无不包含着父亲们平日里那不轻易说出口的爱。信中的语气殷殷切切,读不尽的关怀和恨不能自己冲上前替孩子经受枪林弹雨的热切。
原来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儿女面前,父母总是卑微的,尤其是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不断地小心试探,我亲爱的孩子什么时候可以有空多回复我哪怕是一两句。即使孩子长大,生活方面,他们担心的依旧是他们吃饱了没、加衣没,有钱花没、遇到问题会解决没......仿佛他们还是自己掌心那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当然,这本书能够收获的不只是字里行间流露的爱,更多的是傅雷对儿子在生活处事、文学作品、艺术体味等方面的讨论和教诲,比如,学习的'时候不要求速度,天下没有速成的学问。时刻牢记自我批判。“艺术家需兼有独特的个性和普遍的人性”。智慧使人醒悟,信仰易让人偏执......
读的时候只感觉像多了一位拳拳关心问候你的老父亲,不仅有满满的关爱,还有谆谆的教诲。里面提到的许多傅聪的问题我也有,许多年轻人也有,比如遇事容易感情用事,不会拒绝别人,对人没有戒心....傅聪都对傅雷提出了适当的建议。这是一位来自爱子的父亲的忠告,自然不会有私心。他只会把他所经历的、所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讲给你听,只为了你哪怕少走一点点的弯路。读完以后许多问题豁然明朗。
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当然,初中生往上会更容易读些。不一样的年纪读自然是不一样的味道,上面是我读出的东西,你呢?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古人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假期中,我快速地阅读了一遍《傅雷家书》,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与母爱。
起初,入手《傅雷家书》,是以一种任务来“强迫”自己阅读。越读到后面,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大可不必。全文虽然收入了138通书信,但是内容虽多却很是真实而贴合实际生活。文中傅聪的父亲,以一封封书信诠释了什么是爱子之情犹如大海,澎湃而深沉。这也许就是同多数中国家庭的父亲一样的真实写照。
从书名来理解这本书,家书,是亲人相互倾诉的媒介,思念之人,以情为笔,以感为纸,书写下句句行行。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傅雷饱含着拳拳地爱子之心的一封封家信,读的过程中,总觉得一股暖流缓缓淌过心间,这也许就是傅雷对他儿子的爱吧。
读完这份家书我深深地反省自己,作为还未完全长大的初中生,我往往会忽略父母深沉的爱,忽略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亦或是忽略他们所作所为的目的。文中傅雷说了这样一句“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让我很是自责,难道这不是我的'父母吗?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一次次为我移开脚下的绊脚石,一次次为我制作美味佳肴,又一次次为我的长大而担忧和鼓励。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为什么读不懂父母的爱呢?或者说我为什么不早些明白父母的爱呢?现在想想,真是大错特错呀。
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远影响着下一代……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待来生,再同堂可好?
因初读此书时略查背景,再读来不免难过,又为傅雷夫妇生前受而忿忿不平。故人已去,只望世人留于心,指点后生道路。
家书读来真切,因是亲人间来来往往不加雕琢的质朴文字,那一幕幕温馨而又动人的画面常常浮现脑海,也望见了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真挚情感。父母为儿子在外奔波的挂念,化在了字里行间,转成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描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皱纹,仿佛在播放着一部建国初期知识家庭的成长史。
父爱如山。
你可知道,那曾经与傅聪先生僵持不下的傅雷先生,竟有如此温柔的一面,化作如水般温柔的父爱,绵绵于子女的心中久久不散。那封封家信中,承载了多少个不眠的夜,纠结了多少下笔不定的心情。曾经那个在子女面前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得此般柔情,又感如山沉重的父爱。
母爱似海。
信中,随处可见朱梅馥先生对傅聪先生一家的挂念,特别是在凌霄出世后,对这个孙子的挂念更甚,“凌霄的保姆走了,弥拉怎么忙得过来?我一点忙都帮不上,心里说不出的内疚。”读来令人动容,感叹着母爱似海。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并没有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感受着如山的父爱,沐浴着似海的母爱,我们与家人的交流并不需要通过书信这种大费周章而又须历漫长等待的方式。但,我们不会常在写给家人的长篇书信后加上“祝你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我们不会细细斟酌父母对我们说的一字一句,揣摩父母所做的'一举一动。中国人讲究“言传身教”,从小至今,我们究竟在父母身上学到了多少,生命中还有多少次能感恩父母?
别考虑了好吗?每一刻都是生命,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犹豫,或是“再等等”,老天爷小气地就给了这么点时间。别让父母错过你的成长与感动,快去把那些该做的做完,活出生命的内在!
蓦然,我又想起了故事最后枉故的夫妻。感恩,感恩他们无私的爱感染了每个读书的人,悟得了一丝生命的真谛。
“愿来生同堂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