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伤仲永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读后感 篇1
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真的很“伤”,可哀伤之余,又不得不引人深思:为什么一个天才,就这样被埋没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华出众,他出生于农耕家庭,从未接触过任何文学的作品,竟然5岁就能指物作诗,并让人啧啧赞叹。可因其父母把他当作赚钱工具,不让他读书,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从全文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与方仲永堕落成常人绝对也是最最分不开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亲的所作所为。
仲永那时还小,虽然天资聪颖,但并不能辨别是非。父母们也正应当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时候,多灌输正确的思想,让他们多读书,多增长知识,更何况仲永还是一个神童,若让他好好读书,长大必然会成为一个才子。可他的父亲却不教育他继续好好学习,竟在他还无法把握自身的时候,贪图小利,把他当做获利的工具,以至于变成后文的“不能称当时之闻”和“泯然众人矣”。可是他堕落于常人,却也跟自我分不开关系。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写过他在仲永12、3岁的时候见过他,虽依旧有些才华,却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说,仲永这时还算是一个天才,此刻再好好读书,也为时不晚,还是能小有成就的。并且仲永也12、3岁了,已不再懵懂,能够不必当作父亲的赚钱工具了。可仲永却依旧听父亲的话,每一天走遍全县,作诗,写对子,收报酬,丝毫没有一点觉悟,也没有发现自我的改变,也正是这一点,使他错过了最终一个机会,从此碌碌终生,泯然众人。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此刻才发觉,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若不把握机会,勤奋、努力地学习、读书,结局也就会像本文的仲永一样吧。更何况我们"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仲永着实令人哀叹,但我们此刻更为重要的,则是不要让后人或身旁的人在"伤"字后面加上我们的名字,那样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伤仲永读后感 篇2
我,一个爱幻想的女孩。以前,我总会幻想:如果自己是一个IQ200的人那该有多好啊。
那样的话,我就不用一般的人那样乖乖地坐在教室,认真地听课。我可以疯狂地玩耍,不用理会那些烦人的公式,语法,单词,轻而易举地考到别人梦寐以求的第一名,享受着“天才少女”带来的荣誉。老师会像是捧着水晶一般小心翼翼地关爱我,我会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称赞。
然而,学完这一古文,我理解“天才”的真正含义。
仲永出生于一个“世隶耕”的家庭,他没有见过笔,也没有看过书,却可以提笔作诗,出口成章,他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天才。可,这样一个大天才落得结果居然是“泯然众人矣”,实在可悲。
仲永的悲剧一方面是他父亲贪图利益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他自己的因素造就的。如果他一心向学,那么他父亲“不使学”的做法也阻挡不了他。相反,如果他不想学习,那么他父亲的“不使学”,乡亲们的“以钱币乞之”,就是他不学的最好借口。
“天才=1%的聪明+99%的勤奋。”这句话充分的体现出:“天才”并不是万能,“天才”更多需要的是勤奋。如果“天才”是一朵花的`花,那么勤奋就是花的养料,甘露。
从古到今,历史上有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但在他们中,有谁是靠着“天才”闻名的?有多少人是靠着先天的聪明震撼全世界的呢?没有。
牛顿这个被老师称为“愚蠢的无可救药”的学生,他凭借自己的好奇心和谦虚的态度,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并不是最聪明的,但他绝对是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人,因此他可以发明出上千件东西,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我们不要仗着自己一点点小聪明而不努力学习,更不要因为自己不聪明而自暴自弃,放弃学业。要知道“蠢材”和“天才”是相互转化的,“天才”可以变成“蠢材”,“蠢材”可以变成“天才”。但我们也要记住只有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天才”。
伤仲永读后感 篇3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
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正因他没有理解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发奋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发奋,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发奋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必须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资料。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此刻做起,发奋、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伤仲永读后感 篇4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
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伤仲永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王安石的《伤仲永》,心中不免有些惋惜,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金溪县有个平民叫方仲永,世代都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还不知道文房四宝。有一天,他忽然放声大哭,要着四样东西父亲很诧异,借来后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首诗,并题上自己的姓名,同乡的人都来观看,并说是神童。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即便能写好,同乡的人都很稀奇,渐渐他的名声大了,人们都把他的父亲当做上等客人看待,有的人还用钱来让伤仲永作诗。父亲见有利可图,便不让他上学,天天拉着他去拜访同乡人。
当他十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与之前相比了。当他二十岁时,已经没有新的诗可作了,也就是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了。
王先生说再天才再神童的人,后天教育不做好也不能成才。再笨再傻的人,后天教育做的好,再经过自身的努力,也能丑小鸭变天鹅。
但有的是天才,后天的教育做的好了,后来怎么还是没成才呢?读下面的例子你就会明白了。一少年大学生钱钱某,十二岁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闲逛,成绩一落千丈,老是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终于知道为什么了吧。是天才但骄傲也成不了才。
也有很多例子是通过努力的,如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常常盯着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长了,他的双眼渐渐的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也不是天才,他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
我同意王先生的话,人成才在于后天的教育,更在于自身的努力。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还是要做好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我们还是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加上勤奋学习就会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天资在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的。
简单的说就是:重要的在于“受至于人”而不是在于“受之于天”,记住一句话:天才在于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