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2025/06/29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篇1

有些人觉得这本书写得缺乏重点,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是一个告知概念及现象,让父母去自行理解怎么去做的一本书。我们不是教条主义,更不应该去当拿来主义。个人觉得这本书不错,让人充分去理解孩童的发展需要和心理活动。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件特别浅显的道理,那就是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用自己的定向思维去理解他人。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一些事情的初衷与成人并不相同,只有充分理解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去帮助他们成长。我们不能用我们成长经验中的思维方式去阻止他们的自由发展。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对他们而言是充满安全感并感觉自己是自由的,不受压制的,充满爱意的。孩子的理解有时候非常直白,他不会拐弯抹角地去想你这么做初衷是为了他好,只有你去配合他,他才能更好地成长起来,学会尊重,秩序,爱他人,明事理。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去阻挡他们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同时保护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爱。

孩子需要一个全身心爱他的父母,书中有位父亲说,为了孩子,他要更爱孩子的母亲,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书中开头有一个实例,一个婴儿出生时因为患病蒙住左眼长达一个月之久,后来眼睛虽然发育健全,却永久的失明了。因为孩子正处在发展发育的`初期,一切事物对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错过了,很可能就会像那只眼睛一样,永久失明,使孩子成长为人格不健全的成人。

这本书不但让我们理解了孩子,也让我们学会分析自己的行为和性格形成。

我并不是一位母亲,我养了两只狗一只猫,但说实话,我觉得许多事物都完全相通。我时常为自己教导小动物所犯的错误而懊悔,特别是当狗狗睡觉做噩梦和猫猫突然对我表现出不信任感的时候。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爱意,并学会用他们的理解方式去对待它们。这对我将来为人父母在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了帮助。

这本书也许并不能让你完全解惑,也或许有些你正遇到的问题它并没有提及。但是作为一本以众多例子举例说明的书,我想你很快能学会应对的方式。学会怎么去种豆子可比给你一袋豆子要有用得多。

我觉得这本书是对蒙式教育的禅释和理解,并具体实施的事例,让人能够较为浅显地理解这种教育方式的理念。如果把两本书一起看,或许会给你更大的启发。

我相信这一点,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怎样去做——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爱。为了让爱落到实处,理解,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篇2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习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篇3

这两天又阅读了一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发现又学到不少东西,理论联系实际,很多知识和米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了解一些小米的敏感期,帮助她顺利按时度过每个敏感期,对她的智力水平发展是很有好处滴。以下妈妈摘抄了一些典型的几点,给大家分享一下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1、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

米现在正处于这个敏感期,也就是她刚会走路不久,没人教过她旋转啊,有天大家就发现她特别喜欢转圈圈,奶奶有天说没太注意,她自己转得不停,晕了,结果不小心磕着茶几边了,把奶奶给吓得,警告我们以后要小心,不要让她转圈圈了。米妈那时并不知道旋转的重要性,只是觉得小朋友磕磕碰碰没关系,这次碰了,下次她就会小心了。现在知道了,原来她正处于这个敏感期,不让她转她越是会想转,制止她,等她头晕了,自然就会自己坐到地上歇着,更何况旋转的好处大大滴,大人只能费点劲保护她咯。(妈妈还发现她偶尔会后退走,这个能力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用教她就会的,不过目前出现的还不是很多。)

2、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

米从很小就喜欢抓细小的东西,往往是大人根本注意不到的一根头发丝,一个小线头,或者一个小碎屑,她能盯着它研究半天,最后自己抓起来,越小的东西她越抓,摆在面前的玩具她反而不一定动;自从上桌和我们一起进餐后,就更喜欢抓餐桌上的东西了,特别是米饭,最早还不会用勺子的'时候,她就喜欢我们把米饭或者菜放在桌子上,然后她自己抓着往嘴里塞。现在虽然已经会懂得用勺子了,但是这个敏感期好像还没过去,还是喜欢用手抓所有的东西。外婆家炖的饭,一不留神,她的小手就在里头扒拉来扒拉去了。大人这个时候应该支持宝宝的“造反”,因为她是在感受认识这个世界,感受那种粘糊糊的感觉。等有一天,她的敏感期过了,她就不造反了。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3、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

米好像长期处于执拗敏感期啊~~洗澡一定要抓着妈妈化妆品的盖盖,或者是自己沐浴露的盖盖;在很小的时候,大概就七八个月吧,她有阵子非常喜欢扯卫生间的毛巾,要把所有挂着的毛巾全扯下来,妈妈和奶奶非常崩溃,跟着后面捡,爷爷和爸爸则全力支持她,抱着让她一条条的扯,也不知道哪天,她的这项执拗突然就消失了,之后再也没扯过了;喝完奶,她一定要盖上盖子,无论是奶瓶还是现在的喝水杯;喝水杯一定要立在桌子上,不能躺着放,否则她就会把瓶子扶起来放好;有次在外婆家,妈妈把吐葡萄皮的烟灰缸挪到离米进一点的地方,想好方便她扔皮,她扔完后,居然站起来把烟灰缸推回原来放的位置,然后继续坐下吃葡萄,真令我吃惊这应该就是她的秩序感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篇4

儿童敏感期这个词很早就听说过,只是当时觉得无关自己没有过多在意。现在有了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令我困惑的问题,现在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这本书,真的是感触颇深,收获很多。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孩子固执的要命,难管难教。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家长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都气得暴跳如雷,对她大发脾气,可孩子丝毫不惧怕,哭得稀里哗啦还是一点都不妥协。读了这本书后我释然了,书中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我理解了孩子执拗的原因,我要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篇5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孩子的敏感期,可以说我是知之甚少的。自从打开这本书,一直阅读到现在。以前那些发生在我身边的我所不解的事情竟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了。

最开始看到的是口和手的敏感期。小时候的我很喜欢和小朋友玩儿。对于那些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吃手,而且吃到手会感到很开心,吃不到会突然哭泣,这让我很不解。《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第一章就讲述了儿童口的敏感期,我明白原来儿童最初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第二章中儿童口腔的敏感期让我知道孩子喜欢将东西放到嘴里;孩子爱咬人;孩子把拳头放进嘴里这都是孩子在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从而用口来唤醒手,为孩子用手做准备。

我有个三岁多的侄子,他叫睿睿。记得一次,睿睿的妈妈没有告诉***妈要去洗澡了。等妈妈洗完澡,睿睿大哭并喊道:“妈妈再洗一次,妈妈再洗一次。”看到睿睿哭了,睿睿妈妈赶紧安慰,可是丝毫不见效。妈妈只好妥协答应再洗一次。可还是没用。睿睿哭得更凶了,我走过去告诉他:“妈妈已经洗过了,睿睿不知道妈妈洗澡了,如果希望妈妈要洗澡了告诉你,你可以告诉妈妈。”睿睿哭得撕心裂肺并大喊:“妈妈刚刚重新再洗一次,妈妈刚刚再重新洗一次。”睿睿边说边跺脚,看起来十分焦躁。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了,在一边看了一会儿便回家了。

一直以来,我都对此感到十分困惑,孩子为什么有时候这么倔强执拗,即使你和他说了原因,他也不理解,依然我行我素不罢休。直到我看到《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第三章儿童秩序的敏感期中找到了答案。睿睿当时处于秩序的敏感期,因此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心中困惑已久的问题终于找到答案,那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