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演讲稿 > 正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2025/07/03演讲稿

爱习作提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篇1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论语》中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强加给他人。但同样的,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很多时候,我们喜爱的东西未必是别人所喜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一味地强加给别人反倒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中国人在餐桌上有为他人夹菜的习惯,或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做法能够让客人品尝到更多的美食,是关心的表现。可实际上,这同样也是一种强加的关心,当我们把菜夹进别人碗里时,潜意识里不正是想让对方吃下吗但我们所喜欢的食物却并必须是对方也喜欢的,可倘若拒绝,就可能会被贴上:不给面子,不懂礼节的标签。关心的初衷是为了对方好,可若是并不能让对方感到舒适,那就违背了初衷。

海涅曾说,有时候我们播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骚。己之欲,有时候,施于人,反而是一种伤害!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大学的人不在少数。这一切本该是完美的,可有些捐款者刻意地向电视台寻求报道,借此来展示自己的善心,呼吁更多人加入来帮忙这些有梦想的少年。

可与此同时,也让理解捐款的大学生们自尊受损,认为自己理解的只是他人的施舍。捐助者的本意是箱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帮忙他们,可却因为未曾研究到被关心者的想法,强加的关心反而伤害了他们。

如今,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关心变成了一种形式,好意变成了一种宣扬自己的手段,越来越多的慈善者不顾他人的感受,昭示天下自己的善心与高尚,这种不顾他人的善良,又和在弱势者的伤口上撒盐有什么区别!

己之所欲,施于人,是将自己认为的善良强加在他们身上,逼得他人不得不理解;己之所欲,勿施于人,是从他人角度出发的善意,有如涓涓细流,长久的滋养着需要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篇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儒家中心思想——"仁"的体现。儒家弟子白圭却向老师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遥远的海边,为什么不就近引到邻国去呢?这样岂不是更省事"。孟子很坚定地给出了答案:"你错了,你现在把邻国作为泄洪的地方,将来邻国泄洪的水只会倒流。"这就是"以邻为壑"的`典故。

人生在世,虽然放荡不羁爱自由,但这世上不只有你一个人。六十亿个人有六十亿不同的思想,倘若只按自己所喜好的思想去生活,如白圭一样,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将视野放开,将头抬起,将别人纳入你的胸怀,学会去体贴他人,你所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令你快乐的就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便多了一份理解,一份关爱,便少了一份争执,一份悲伤。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便施于人"的现象并不少,食堂里,因为不愿落到最后一个,便想着法子去插队;教室里,同学们都不愿上台发言,便在底下你推我推地让别人做替罪羔羊;校园里,因为不愿多走几步,便把垃圾随地乱扔,甚至为了掩饰故意丢进花坛——人是很容易以自己为中心的,更有人打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幌子任由自己的自私欲望膨胀。然而,我们所排斥的东西别人会喜欢吗?人是为自己而活的,但一个人如果仅为自己而不顾他人,就是将自己孤立起来了,那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不妨换位思考一下,食堂中,你前面有人插队,你会作何感受?你想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去,别人却将问题又转向你,你又如何?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但做人做事不能没有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便说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东西。

君子坦荡荡,便是用豁达的胸襟去活着,悲他人之所悲,乐他人之所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更多人的赏识与认可,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升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今已写在了联合国总部大厅的墙上,这说明优秀的品德会获得全世界的认可的。

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建设一个和谐校园共同奋斗,让文明之花四季绽放!

最后,在这里祝愿所有高三的同学,保持良好心态,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实现辉煌!

谢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间的冲刷令万物随之流逝。但其中总有一些箴言沉淀下来,让后人谨记。它们是时代的精华,也必将在人类的未来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长辈们给出的箴言,在我看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行事的原则。这不仅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更是他自己的人生准则。即不要将自己不想做的事推给他人。但在我们身边,这种事情时常发生,这样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还会将事情弄得僵持不下。所以人与人之间交往确实应该遵循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别人呢阻止他,李离说:“人都不愿意***,犯人被冤枉致死,这是我的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伏剑而死。李离就完美地践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尊重的道德情怀。比如说在图书馆当你想要大声笑闹的时候,想到不要影响别人会自觉地压低声调。当你看到小朋友在草坪上乱扔果皮时,你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就自觉地去捡起果皮,小朋友看到哥哥这样做就有样学样捡起了地上散落的果皮。出生于1788年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这个世界不会凡事有求必应,这应是年轻人走向成熟的第一个认识。世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们只是一个旋转的齿轮,如果想走到自己想去的位置,只有靠自己,而不是等待世界降临恩泽。”世界并不是以你为中心的,所以你不能颐指气使地让别人为你做什么。这个世界并不亏欠你什么,能为你带来福音的只有自己。

说到尊重,也必然会联想到这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戴和尊敬是相互的。特蕾莎修女一生为穷人服务,致力于消除贫困,最终赢得了世人的爱戴,并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个性、修养、素质千差万别,人与人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即使你抱着仁爱的心肠、良好的愿望、善良的动机,也不一定事事做得令人满意,赢得人人的爱戴和尊敬。但是,如果对每个人都保持平和的心态,总能赢得大部分人的尊敬和爱戴。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宿舍里有个男孩叫穆迪,他有洁癖,他的床不允许任何人坐。若谁坐了,他立马换床单。另一个男孩叫杰克,他虽然觉得穆迪过分但是很尊重穆迪的生活习惯。后来穆迪演讲时感谢和夸赞了杰克,他说:“这么长时间,你从来没有碰过我的床,给与了我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不论你今后是否拿我当朋友我都会视你为最好的朋友。”面对别人的原则、底线、习惯、观念,哪怕自己不喜欢、不认同、不理解,也要强迫自己去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做不到理解,但至少应该做到尊重。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时间令千古的箴言沉淀,在它们身上,即使布满了岁月的伤痕,也能隐约地映照出古人的智慧、古人的高尚、古人的丹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顾虑的施加给别人,这是不道德的。

这句话往往出现在古文中,这是古代大思想家们常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听起来是多么有道理,多么正义。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也很需要这样的胸襟,但我们谁能做到这点,谁能无私的为人民服务而从不抱怨呢?

也许有这样的人,但只是这12亿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这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记得初中的政治课上老师曾说过:“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归根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人与人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关系愈来愈远,愈来愈陌生。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乖女儿,是爷爷奶奶的乖孙女,从小都是在他们的手掌上长大,从未受过任何委屈,也为干过任何粗活,从而养成了娇惯、自私的个性,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在学校里,我们都很自私的,除了学习和自己应做的事之外,好像都与自己无关。我们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给别人,但与我们同龄的人有谁会这样默默地承担呢?在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给别人的人,就会有无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担下来的人。

如果在我们周围多一些承担者少一些施加者,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这样疏远了,人们自私欲也会减弱,大家都无私的为人们服务从不计较,那世界该多么和平!我觉得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要以这句话为做人的标准,国与国之间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否则会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例如在当今之世,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国家利益确实应该是每个国家的首要考虑。益”。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以所谓“无赖国家”的导弹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为借口,美国强化了推行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而对其可能给世界安全带来的后果不管不顾。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在谈自己的国家利益之时,是否也应考虑和尊重其它国家的利益,而不应以损害别国的利益来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呢?当年林肯总统领导的美国联邦政府曾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同制造“两个美国”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斗争中留下了这样的名言:“美国人民在地球上占有和居住的这片土地只能作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不能够作为两个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今天,美国某些人应当从这段历史中得到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满。

为了世界的和平和身边人们更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来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担者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很惭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是上了大学才明白它出自《论语》。大学之前的求学态度是不求甚解,不问来源。

这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句子,不知其来源倒也无所谓,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真正涵义。我们似乎已经对这些老祖宗的智慧语录免疫,不依循这些人生哲学来处世,反而倒行逆施。几天前看了几则有关中国黑心食品的电视新闻,更让我觉得这句孔子名言早已被人遗忘了!

上海有黑心馒头,厂家用回收的过期馒头,加上头粉与色素再重新制造新的馒头;有人偷拍访问制馒头师傅,问他会不会吃该馒头?他回答说他明白馒头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怎敢吃呢?第二天又看到广州爆出“再生面包”事件,也是以回收的过期面包来再生面包;隔一天看到安徽出现“牛肉膏”与“羊肉膏”添加剂,能够把猪肉、鸡肉等加工成贵价的牛肉、羊肉,味道口感一模一样。

这就是现今见利忘义、谋财害命的写照,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中国黑心食品的新闻时有所闻,这次接二连三的爆出几宗骇人听闻的消息,让人们对“中国制造”原本已有点感冒的情景有更加恶化之迹。

乐见中国和平发展的海外华裔与侨胞,看到这种现象,心里挺矛盾的;一方面高兴看到祖籍国的综合国力强大,另一方面忧心中国形象受损,担心中国不法商人唯利是图、不顾人命的做法,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另眼相看”。我们虽非中国籍却是流着中国人的血液,我们在海外矢志保护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却被祖籍国的一小部分人见利忘义的破坏传统,叫我们情何以堪?

是不是言重了?黑心食品全世界都有,为何独以放大镜看中国事件?不了解何为中华文化之人,我不与之争辩;我们爱好中华传统文化之人,看到过去四百年西方文化成为引领世界主流而产生的急功近利、漠视社会正义、破坏自然生态等后遗症,一些人主张宣扬中国古老智慧经典《易经》、《老子》、《论语》等书的当儿,中国人自己如不珍惜自己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以软实力服人?

不知如何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能进一步要求人们做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更高境界呢?孔子说:“仁者,爱人”,不爱人,不要成为仁者也就算了,但何必害人呢?

子曰子曰的说教话,现代人已经不爱听了,因为没钱过活,孔子也帮不了你。可是别忘了,有人漏液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世上的事永远是阴阳相济的,有人因为钱而不择手段,有人却热心的派钱助人;有人将传统文化视为糟粕,有人视为珍贵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