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人生》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人生》读后感 篇1
读完路遥的《人生》,篇幅短,故事情节连贯易懂,断断续续不到两天就读完了。小说写出了那个时代人物命运的无奈,因为身份,因为户口,因为固定分配。一个人的命运和归宿不由它的能力决定,而是由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决定,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在社会大背景的洪流下,个人价值和努力显得微不足道,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推崇个人努力及对知识的学习,既然我们不能逃离或者改变这个社会,那就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在自己的这个小圈子里发挥作用,形成小气候。其实归根结底,你学习,你读书会使你无论在哪个圈子里都不会太贫瘠,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小说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空白想象空间,高加林回到村子里后来怎么样了?这些没有在小说中说,我觉得一个有知识有追求的青年,即便在村子里,也不会过地太差,一旦有机会,他一定有最敏感的.嗅觉和卓越的能力比其他相对没有读过书的人做的要好。
相比小说中的那个年代,和现在对比,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可以资源共享,自由迁徙的,不过只是一定程度上。
再回顾一下高加林和巧珍及亚萍的爱情线。按照小说中的描写,我几度被巧珍金子般的心所感动,为那种纯纯的付出,不求回报;独自默默地承受一切,不声不响,不哭不闹,人不自觉都是同情弱者的么?但是我心里也矛盾着,加林若是一辈子和巧珍在一起过,激情和感动过后,茶余饭后的聊天的话题会是什么?张家长李家短吗?今天王家下了几个猪仔,后天邻村的某某娶了小媳妇?我想这一定不是加林的归宿。但一定没有办法了吗?小说中说巧珍其实也是聪明并且敏感的,什么事儿一点就通,加林可以做小学生的民办教师,为什么就不能做巧珍的老师呢,爱她就带她一起成长才最好的爱的模样。
再说加林和亚萍,当他得知自己被打回原籍丢掉工作后,第一时间是去亚萍那里和她分手,亚萍完全属于被分手,没有一点商量和选择,加林不愿也不相信亚萍会和他回农村,这个模式是不是很熟悉?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代替对方替他(她)选择,我们一厢情愿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这是对她(他)最好的“归宿”,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放手让他自己选择吧,每个人自己有权利选择来过什么样的人生。
最后,两个女人其实都爱着高加林,而他却把他们都弄丢了。
高加林这样的人,拿到现在这个时代来看,可能会被一些人批判、看不起。但是我却觉得这正是小说人物的代表意义,他身上代表了一部分男人,特别是很多年轻男人在没有阅历、刚踏入社会时的选择。所以小说开篇点题,“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几步就决定了以后的人生轨迹。”这几句话,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人生》读后感 篇2
读《黑白人生》有感浙江省绍兴市少儿艺校六(1)班金潇逸“黑白之间,包含了所有的色彩,黑白能调出人生的所有色彩。”这其间赞美的就是老师。
他们播种着希望,描绘着辉煌,设计着未来!它——老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每每深夜,老师都在备课时擦擦那只陈旧的台灯,为的是明天在黑板上写字的“唰唰”声。
老师是清贫的:她们的生活陈旧而且单调,那些没有宝石装扮的衣裳,往往还沾着粉笔灰。
老师的人生是白的。是洁白的粉笔染白了她们的'丝发。
老师的人生是黑的,每天都要面对黑板。黑白乃是世上最朴素的颜色,而黑白也是老师人生的构成!
难道她们的人生真这样单调吗?
不,她们还拥有其它的颜色。
红色。红色表示火热的心,她们愿意用火燃尽自己的青春。
蓝色。老师像晴朗的天,像无边的海。蓝天是老师的胸怀,包含了朵朵白云;大海是老师的肚量,包含了粒粒砂砾……
绿色。老师是绿色的叶子,用自己汲取的汁液,输送给花朵,使花朵更加娇艳,更加美丽。
金色。金色是老师的成果。当含泪送走一批批学生后,心底也是无限的激动和欢喜。然而——她们却老了。
回过来说,老师的底色还是黑与白的,是黑板与粉笔的结果;是朴素淳善的象征!
《人生》读后感 篇3
以诗意的心情来品味一本书的智慧
――题记
我身旁总有一本书2,无论是在我伤心难过或是困惑不解时,随手翻开书的扉页,它总是能带给我启迪。这本书就是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欢》。
最初与这本书结缘是在书店,正当我面对众多大家之作无从选择时,它那清新淡雅的封面映入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地买下它,随意找了个座位在角落里开始读了起来。
这本书是林清玄的散文集,其中收录了最能代表他作品风格和思想智慧的文章。在这本书中,林清玄用数十载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给读者展现了他最深的'感悟――人生最美是清欢。
正如林清玄在他文章中所写的“第一流的文学是生命的化妆,文学是青少年最好的化妆。”那么读这本书塑造了我很更美的灵魂。如果说向外奔走,领略风格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旅行,那么读《人生最美是清欢》就是我们心灵的旅行。
今年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年,因为在今年的6月我完成了一场重要的考试,从那,我跨进了高中的大门,刚开学的一个月里我便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
不久前,我进行了一次考试,结果不是很理想,夜里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t有一种淡然与潇洒》,我才意识到真实的人生不是只有考试,而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培养正向的能量。
人生的变数有很多,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不能永远顺利,但也不会永远曲折,只有保持淡定的心情,才能活出“淡然”与“潇洒”。
曾经看过许多报道,有许多人看不惯哪些随意挥霍金钱的人而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这种思想只会困扰自己,正如林清玄在《一步千金》里写到:“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使生命感到充盈的不是欲望的扩张,而是心灵深处的触动,使生命焕发价值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开发了多深的智慧,使人生充满意义的,不是对某一目标的奔赴,而是每一步都得到心安与落实。”我们的心在这个混浊的世界应该像雪一样清澈透明,在喧闹中保持适当的沉默。只用留下一颗睿智的头脑,静心谛听,这才是人生清欢的真谛。
“斜雨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愿每个人都有一本喜爱的书来唤醒自己沉睡的灵魂。
《人生》读后感 篇4
浮华一生,终不得意?
我们都懂怎么过这一生却仍旧过不好,似乎,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学业受阻,感情受挫,我们总会问:“为什么我如此的不幸?”有的人苦于卑微,没有地位,有的人苦于什么都有,却似乎又一无所有,在别人的苦难中,你我都会选择安慰,,但是自己处于苦难之中,可否拉自己一把?
溯源,就是无所顾忌的旷达,小时候,被父亲带领在镇上的大街小巷,有一次,在一条窄巷口看见一个流浪汉,身上历尽风霜的地方露出了可怖的深红,但在那个时候,我仅仅表以同情了罢,我知道,谁在苦难中都会被同情,但现在看来,真正被同情但应该是我们,在流浪汉没有掩饰,没有伤痛的,没有愤恨的眼神里,他投以微笑给这个世界。就像他的一生——乐观。因为他即使贫穷,但仍然笑容灿烂,内心旷达。
溯源,就是不偏不倚的看正自己,在年纪稍大点儿,随着学校时候日渐丰富,人际交往日渐广泛。有时候,我们会在同龄人中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我们也会越来越看重这点差距,无意之中的冲突,便只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便心有不平,开始怨天尤人,陷入无尽的埋怨中,就像本来就错在本身,却始终解不开心中的结,一直在倾斜的个人世界里,我们应该摆正心态,正视自己,就像溯源事情源头一样溯源自己,不偏不倚的看正自己。
溯源,应是感悟人心后的本心,在父母看来,过着他们精心设计的.样子才是正确的,但是这么一来,一旦脱离了父母便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面对问题只顾自己心态,甚至试图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也永远的迷失了自我,自以为是,是我们最大的悲哀!
那么,有人就会问,既然遵循父母一心设计的路会迷失自我,那么随着自己的内心去走不就是自以为是了吗?
不,追随内心是适度的,遵循内心就是对内心的溯源,我们应该乐观看待自己,不偏不倚的看自己,之后便适度的追随内心本源。
学会从生活中溯源。
《人生》读后感 篇5
路遥的《人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亲切而又极富深意的人生故事。
小说《人生》发表于改革初期的1982年,高中毕业生高加林高考落榜,回乡务农,当上了村小的民办教师,算是给痛楚的心灵一点小小的慰藉;然而民办教师的工作后来却被村里一把手高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高加林心里对人生只有怨恨;他又回到了黄色的土地上,辛苦地播种自己的痛苦;甜蜜的爱情却突然降临,巧珍让痛苦中的高加林重新燃起了青春的人生气息;也许是好事多磨,时来运转,当兵多年的叔父回乡探亲,乡里干部为了巴结高家,给高加林找了个进城工作的机会,让他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正值春风得意的高加林又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个女孩,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俩人相互倾慕,且志向相同,很能谈得来,于是就出现了高加林背叛单纯善良的巧珍的结果;造物弄人,正在憧憬美好未来的高加林怎么也想不到,他最终又回到了那对他来说只能播撒痛苦的黄土地上,憧憬成了泡影,爱情也随之远去……这也许就是人生吧。
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你在选择着人生,人生也在选择着你,这其中没有对与错。高加林的人生轨迹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人,要学会选择,懂得珍惜,敢于负责。
在我们为高加林的高考落榜感到痛惜的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自己在经历失败时候的痛苦,我们该如何去选择人生的下一个目标,我们该如何选择去安慰自己?在我们为高加林能够找到工作机会、施展才华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是否曾想过,这个机会的获得毕竟是不正当的?是否曾想过,当时的用人体制是否又问题?我们在惋惜高加林同巧珍的纯真的爱情的同时,是否曾想过,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是否因为追求一个目标而失去了一件最美好的东西,失去才发现,真的需要去好好珍惜?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拥有,学会选择未来,敢于负责自己的行为。
佛家说,人生有三种境界:下等的追求名利,中等的沉迷于对某种东西(比如艺术,医术)的享受;上等的是对信仰的虔诚。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我们在对人生的选择上,起码要着眼于现实,不能只生活在自己的'理想状态中,不能好高骛远,因为,人生同样在选择着我们。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你说让人活得无欲无求,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什么事都应该有个度,金钱确实是个好东西,但你只能拿你该拿的那一份,满足你的生活需求即可;权力应该成为你服务大众的载体,而不应是你满足私欲的工具,我们都想得到更大的权力,毕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你不能用不法的手段去获取,要靠能力与大众的信任。这个度也许很难把握,因为我们在选择方向的同时,现实却在选择着我们,好多事情不是凭个人意志所能掌控的,我们要满足于现实,而不满足于未来。
人生中充满了选择,人生同样也是一个相互改变相互适应的过程,你在改变着人生,人生也在改变着你。
《人生》读后感 篇6
皎皎的月光中,我掬起一捧倒映着月光的泉水;落落的余晖中,我拥一缕最暖的影子;灼灼的枫叶里,我拾一片脉络清晰的遮挡阳光;萋萋的芳华里,我捧起一本路遥写的《人生》,我仿佛透过高加林看到路遥的人生态度。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因为民办教师被大队长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代替而被迫回到土地,又因为他叔父的原因得到离开土地重新回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到最后被张克南的妈妈揭发控告高加林是走后门参加工作这件事,再被赶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故事中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当高加林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进行着一次又一次重大选择时,他是怎么做的呢?在感情与理想面前,他选择了去城里当职的理想,远离了真挚热烈爱着他的巧珍,没有与爱人厮守在土地上。当然,小说中这个让高加林进城机会像是给高加林开了个玩笑,最后高加林因为张克南的母亲举报还是回到了他想远离的农村。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高加林早就知道了自己会有这样一场空的结局,当初那个让他进城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时,他还会不会选择进城大显身手。我想他大概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就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早早就看到了那些女子的结局,可他当时太小还看不懂,又或者未曾经历过又怎么会懂得呢?就如同小说中失意的高加林,他本来有文化,觉得当民办教师可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但却因为明楼要让自己的儿子当民办教师,将高加林减开了。后来虽然有热烈痴情爱着他的刘巧珍的慰藉,可他心里还是会时常泛起惆怅和苦闷,他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要看汽车、火车、飞机等,所以我想高加林大概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即便他早就知道他这么做会失去爱人巧珍、令父母失望,毕竟人生最大魅力不就是它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未知却又无限可能的旅途吗?
在感情面前,他在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中,他选择了和黄亚萍在一起,他心里是有巧珍的。我想高加林在这场感情选择中,除了黄亚萍能让自己父亲带他去大城市这样的利益之外,其实还有巧珍跟他之间的文化思想上差距,刘巧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而高加林是高中毕业,高加林希望自己的伴侣能跟自己谈文学,一块天上地下地说东道西而不是跟自己说村庄的井修好了、老母猪生了十二个猪娃等这些乏味的事。
最后,我记得路遥在书中的写过这么一段,“当然,作为年轻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歪门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我们当然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生活,更不能用邪门歪道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如小说中的高加林的人生,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十字路口,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正确的路其实很难走,但高加林选择了一条看似平坦实则曲折的路,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认为这一点是极为难得的!他在这条路上辜负了巧珍、令父母失望,可却做到了没有辜负自己。
《人生》带给我的最大感动便是,在人生的漫漫长路,有些事情你知道归知道,但哪怕到最后一场空,可你执着的依旧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