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书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四世同堂读书心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 篇1
小羊圈就是整个北平的缩影,各类型人,各层次人,各年龄段人,通过不同家庭组合在一起。他们中所发生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北平被日本人控制下的遭遇,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变化,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最终爆发。小羊圈不时有人死去,每家似乎都是出悲剧。
百姓是那样无奈的活着,更无能扭转整个战争的进程。每个人在战时选择了自己不同的活法,有的'沉沦,有的出卖,有的反抗……他们要活着,他们要吃饭,他们要养家糊口,他们要接受教育,他们要出门做小买卖,继续生活的现实有时不得不让他们低头。
战争使他们失去了平静的生活,失去了亲人,失去工作,失去粮食,失去自由。老三和钱先生跳出了自己,他们使自己选择了另外的活法,他们想的不是小我,而是想到了国家,他们的爆发、反抗也点燃了整个小羊圈里还有那么点良知的人。妞子的死去让我在最后快要看到曙光的时候很伤心。以一个母亲的身份深深体会到了日本侵略的残酷和无情。对他们挑起的侵略和对我们的战争深恶痛绝,并向往成为战斗中的一员。书中有几个人物刻画的相当喜欢相当精彩,大赤包、祁老人、钱先生、冠晓荷。喜欢这本书并推荐给没看过的人。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 篇2
记得《四世同堂》是在自我小学时代第一次读的,可是那时候体会不是很深,很多情节已经不记得了。此刻中央电视一台正在热播《四世同堂》,勾起我许多感想,决定重读一遍原著。花了3天时间,最终把《四世同堂》读完了,很受感触。最终明白为什么自我那么固执,每次和朋友争论对日本人或美国人的看法的时候,我的说辞会那么偏激。尽管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使用他们的产品,可是想要从我嘴里吐出一句赞美他们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没说过他们一句好话,因为我不是政客,更不是外交官,我只是一名热血的纯粹的中国青年。
我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让我明白了我们自我民族所受耻辱的历史,记住了自我的先祖心中所藏的仇恨,我想我也会让自我的下一代明白这段历史,记住这种仇恨。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想我们国家都不要大意,永远不要相信敌人的眼泪和巴结的笑脸。利用和平时代,把自我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打造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样,就算我们没有侵略别人之心,也要有足够的力量保护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防止别人侵略,防止杯具重演。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 篇3
一本《四世同堂》,一段抗战史,一把辛酸泪。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八年抗日战争中的国与家,反映了小羊圈里的小人物对家国利益的不同追求。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话惶惑、偷生、饥荒的社会心态,再现了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他们都是些小人物,但是对革命的态度是不同的,国与家的利益有时候是有冲突的。在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无奈,看到了中国北京老一世市民的忠厚老实,看到了长房长孙的纠结与痛苦,看到了汉奸走狗的无聊无耻,也看到了主动投身革命的新一世青年的形象。
祁家是在小羊圈胡同里生活得最长久的一家,也是最德高望重的一家,小羊圈胡同里的最长者祁老人备受乡邻爱戴。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老人忠厚老实、善良慷慨,是北京了老一世市民的典型,祁老人很享受当前四世同堂的局面,却不料日本一颗炮弹打开了中国国门,也打开了他的家门,最初他以为只要在家关上大门,插上门闩,准备好粮食足矣,直到他的重孙女小妞子活活地饿死,他才开始有了反抗意识。
祁瑞宣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形象,它是集多种角色于一体的矛盾人物,他是知识分子,是热血男儿,在国家危难时理应抛头颅洒热血;可他同样是长房长孙,是父亲,是丈夫,因此他又必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面对日寇的入侵,他无法像瑞全那样一走了之,他只能终日处于痛苦与矛盾中。
当时的知识分子是无奈的',钱家诗小羊圈胡同里的第二家,钱诗人原本与世无争,平时只喜欢弄一些花花草草、写诗作画,过清贫的生活。当他得知他的儿子被日本人杀死时,为报子仇,他逐步从事地下工作,为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野求先生迫于生计,无奈之下不得不向日本人低头;同为知识分子,他们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
冠家是生活在小羊圈里的另外一家,他们一家连同瑞丰夫妇是汉奸的典型,汉奸都没有好下场。大赤包卖国求荣,最后冤死狱中;冠晓荷始终自称良民,为日本侵略事业竭忠尽智,最终得到一个被活埋的下场;招弟在整个家庭的熏陶中一步步走向堕落,只为了浮华的外表,她的手上沾染了无数无辜百姓和革命战士的鲜血!她堕落,她肮脏,她没有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死在初恋情人之手或许是她最好的归宿;贪图富贵的瑞丰夫妇最终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高第、瑞全、小文夫妇、钱诗人的儿子等是新一世青年的世表,他们热爱祖国,誓死反对侵略,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篇篇胜利的篇章,也实现了崇高的生命价值,他们是民族的自豪与骄傲!
《四世同堂》主要是以小羊圈里祁家、钱家、冠家三家为世表,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北京小市民在国家危难时的选择;有的时候,国与家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对某些人来说,忠孝也不能两全。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有的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投身于革命;为了名利虚荣,也有的人去当汉奸走狗、卖国求荣。老舍为本部小说取名为《四世同堂》,却描写了一部民族抗战史,高度地赞扬了那些舍家卫国的革命者形象,也揭露讽刺了那些为贪图名利不惜卖国求荣的汉奸形象。以小见大,假如全民族抗战,没有汉奸,没有其他情感,人人为国而战,那么近世以来的屈辱战争,我们能不能逆转乾坤?众志成城足以抵抗坚船利炮。当然国与家的利益,忠与孝的品德也是人们自古以来就考虑的问题。
《四世同堂》体现了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家国利益的思考,尤其是对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进行冷静地审视与考察,反映了当时水深火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小市民痛苦的觉醒历程,进一步引发了读者对家与国的思考及传统文化的审视。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 篇4
去年生日同学送的《四世同堂》,三部,一年过后,有点惭愧,才看了一部!开始看时,就想着到时候看完了能写篇读后感,就像初中还是高中那时候常写的读后感。此刻摆在自我的床头,却总有些原因,让你静不下心看第二部,那就先写写感受,看后事如何?
第一部,《惶惑》。瑞宣、瑞丰、瑞全,祁家的三兄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走着不一样的道路。
记得当时看到瑞宣的一段独白时,自我就发了一个动态,那一刻的自我就是瑞宣。文章写道:瑞宣认识他自我,他觉得他的才力,智慧,气魄,全没有什么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尽可能地对事对人尽到他的心,他的力。他不肯用坏习气减少他的.石子的坚硬与力量。他明白在人世间,他的尽心尽力的结果与影响差不多等于把一个石子投在大海里,可是他并不肯所以而把石子可惜地藏在怀中,或随便地掷在一汪儿臭水里。
当然,我不是瑞宣,我不可能遭遇这样的状态。可是就像瑞宣认识了他自我一样,我仿佛也看到了自我。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自我做事不够细心谨慎,也没多大的智慧与才气,从小到大,最怕填你的特长是什么?最怕问你擅长什么?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可是,却总有那么一股劲,坚持着自我,保留着初心,我还能做点什么,我至少还能够改变点什么,我觉得,人就是要这样吧!
哪怕你只是在做一件很小的事,连你都不觉得它重要,可是,做了,好过走向一条相反的道路。或许,就是因为大多都是这样的人,大多人都有着相同的一个初心,大多的初心都是朝着一个好的未来,此刻我的眼里,我们的眼里,大多都是完美。
瑞宣,在那个时代,代表着大多数的人。应对国家一点一点地被日本侵占,期望能投身到反抗中,哪怕为战争献出自我的生命。但作为兄长,背后一个家庭需要他支撑,祖父病了,母亲常年多病体弱,二弟心中根本无家国之痛,反而为日本人做事,三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战中,做了他想做的事。而他,就成了整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矛盾、痛苦、无奈,满腔的热情只能藏于心中,尽力压制。我想,即使时代在变化,瑞宣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缩影,一个代表,背负着很多,不能放手去做自我想做的事,一方面来自于外界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自身。
或许之后他主动踏出了那一步,带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或许那个时代逼迫着他不得不迈出了这一步,艰难困苦地行走着,或许我相信,瑞宣的初心都不会变。
我们只愿心怀清欢,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 篇5
看完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
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决定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如果说汉奸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那么我想招弟、野求更是当时的牺牲品吧!作为大赤包的女儿,她注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个极其虚伪、极其自私,不知荣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纯洁,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变了,变成了一个只会享乐,没有思想,不懂正义、使命。《四世同堂》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而期间人们经历的便是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我的时光,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被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日本鬼。他们所做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以及他们近乎变态的心理,使每一个描述他们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齿、紧缩双眉。年轻的一代觉醒,开始奋斗,这是他们的选择与付出,他们是爱国的一代人。这也是老舍在小说里给我们的希望,不仅仅是生活的苟且,还有希望,还有诗和远方。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是年轻的一代,热爱自己祖国,把爱祖国当做自己的重任。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 篇6
《四世同堂》这本书,是去年大概6月这时候结束的一本书,至今可能里面详细的情节慢慢地从脑海中褪去,可是里面鲜活的人物形象时常浮此刻脑海深处。在此,回顾之前的读后感,又增添了一年之后此时的所思所想,仅以此文作为记录!
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仿佛有种自我与那个时代隔离的恍惚感。
北平起风了,可是这风却依旧让人感到瘆得慌。没有缘由,胜利的喜悦在长久的压抑下早已麻木的北平人脸上丝毫看不到,依旧过得战战兢兢,似乎从被侵略、被压榨的阴影中还没有走出来。看着日本使馆的摧毁,看着日本人一点点地撤离,他们仿佛才有了一丝丝的知觉:中国胜利了。
在北平沦陷的日子中,并没有经过青史留名、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将历史的`故事娓娓道来,而是透过北平胡同巷子“小羊圈”中各具鲜明特色的人物,将一段历史呈此刻眼前,反衬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在细细品读的过程中,你仿佛经历了许多,你常常难以去想象,那个受屈辱的时代,那些老一辈的人究竟有些多么坚强的毅力,从那个艰苦的年代中是怎样熬过来的。
你会感叹,我们身处此刻的时代,是有多么地幸福,和那时相比,此刻的生活充满太多可供让我们享受的东西,你能够周末携两三好友去看场电影,你能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去学习阅读,你能够自由表达自我的观点,你能够去你喜欢的地方旅行...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于当今和平的年代,在那个战火弥漫人们愚昧的年代,一切都变得那么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