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

2025/07/10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那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我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仅有经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能够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我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提议,便是期望经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我,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我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活力)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终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假期里,看了《傅雷家书》一书,起初的时候只是草草的翻阅,但是到后来又忍不住回头重新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反思。看完之后,我想到了自己和父亲这些年来的沟通和交流,也建议我爸爸好好的看一看。

这本书其实就是傅雷给儿子的书信,从书信中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深深的父爱。他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更是益友。他要求儿子全身心的投入研究学习,克服困难;他在儿子事业和感情受挫时,鼓励和安慰他,以一位慈父的爱去教育儿子;在平时,他和孩子是一种益友关系,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

从这里面,我学到了教育孩子,首先,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式,让他们明白自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要耐心教导。我们可以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错误,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同时也要鼓励孩子涌跃参加各种文娱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现在的我们,正处在青春叛逆阶段,父母也因为忙于工作,对孩子没有足够的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也不支持我们的行为方式,却又不能顺利的说服我们。这个时候,很多家庭往往就是使用暴力,俗话说“不打不成气候”,可这样下去就只会助长孩子的叛逆和怨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教育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书中提到,有一次傅雷和傅聪争吵过后,傅雷作为父亲却主动的道歉,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每一位孩子面前,他们都或多或少的能读懂那父母亲背后深沉的爱。这样的教育效果与粗鲁的打骂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吧。

此外,看了此书后,我想今后我一定会和爸妈多多沟通交流,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了解爸妈的想法。其实全天下得父母,哪个不是和傅雷夫妇一样,都想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为孩子的幸福奔波,为了孩子费尽心血,亲情都是伟大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傅雷家书,一封封平淡无奇的信,背后却隐藏着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情感。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导,是父亲对孩子苛刻却又宽容的爱。这是一本充满父子之间相隔甚远却好似近在眼前的爱,一本父亲含辛茹苦的教子过程,来来回回,都包含在这家书之中。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自己的孩子傅聪在波兰求学时互相寄出的书信,并集成了一本书。记录了傅聪从一个小小的钢琴学童成长到一个世界瞩目的伟大钢琴家的过程,其中自然是少不了父亲母亲对其无微不至的关爱,即使是在天各一方,无数个叮咛和嘱咐汇集在书信中,便促就成了傅聪。让人不得不感叹傅雷的教育方式之妙。

傅雷曾向傅聪说过;‘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这一句话让我深思,为什么第一做人,其实很简单生而为人,我们就是人,做人才是根本,人在这世上,很容易迷失自我,特别是在成功和失败的时候。傅雷有远见卓识,固然能守住做人的根本,也以此教育子女。这是我读完书后感悟最大的之一。

在傅雷的眼中,换句话说,他教育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是一个纯粹的孩子,更是精神上交流的伙伴,他会关心傅聪的身心健康,会关心傅聪的生活,关心他的练琴进展,甚至还会和他聊到中国艺术的发展就像是一个老朋友,知音,给傅聪一个能发出内心声音的`空间,尤其是在书信当中,不管是傅聪的日常生活还是来自工作上抱怨,而是耐心与他教导,倾听他的意见和心声,拉近与他的距离,像是书信当中的;‘你觉得怎么样或是听听你的意见’将自己人生道路所经历的一切经验,道理用内心教给孩子,这,就足够了。

傅雷夫妇对于整个中国的教育其实也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的教育之独特点在于并没有陪在孩子身边,而是精神上的陪伴,依然是书信中,傅雷细致入微到上台应该保持怎样的面部表情,抛去其他的不说,这种表现难道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了吗,能为了孩子考虑这种地步,真乃用心良苦啊!傅雷的眼光看的也可谓是真远,他知道物质化的时代总会过去的,像这种超时代的教育方式,怎可能不出效果呢?这就是他们被例为典范父母的原因。

其实傅聪的成功光靠苦心孤诣是绝对不行的,父母在这方面就像是一个老师,不可能永远的陪在孩子的身边,两者一定是相互的。傅聪对音乐,我觉得更多的是热爱,对音乐的贪婪,热爱的动力使得他努力的追求音乐,努力将最好的感觉传达给听众。

傅雷家书,四字包含了太多太多,但永远不变的是傅聪每封信的‘再谈了,祝你们健康’和傅雷夫妇对孩子深刻的教导,看看现代,大部分的家庭甚至还在物质的时代,用物质满足孩子,其实都是虚伪的。但在看看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及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这是一部最好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作为父亲的傅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那么傅雷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呢?

首先,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这些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为了儿子,他以身垂范、孜孜不倦,现实中又有谁能完全做到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有多少家庭的父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刚尝到点甜头,就高兴的得意忘形了?自己对待长辈,不分轻重,时不时还会恶语伤人;教育子女一遇到点小困难,便畏首畏尾,总想着去逃避,不愿担负为父的责任……是时候该静下心来想想了,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其次,深深触动到我心灵的是,他对儿子那份浓浓的`爱意。颇深印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里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形象一样,我和***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之间的小故事。”诚然,每个人都有展开翅膀,飞出巢穴的那一刻。父母们是多想看着我们茁壮成长,却又多想不愿我们离他们而去啊。他们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为的还不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能有点出息?恩情深似海,这份爱,水不能溺,火不能灭。来日的一言一行,定不能忘了他们的教诲,也决不能辜负了这分情,更要争做栋梁之才。

在阅读中我也感悟着自己那份父子情,父母每日的辛勤劳作,就是一面镜子,照耀着我也要勤奋努力。我开始理解父母平日里的那份唠叨,是这些所谓的闲言碎语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的,如今想来都是受益匪浅的。

读《傅雷家书》,我想既会成长父母,更会激励我们青年,让我们更深刻领悟亲情的含义,做人的追求。强烈推荐,你也来读一读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父爱如山,这个比喻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父爱厚重而强硬。而在许多人的际遇中,也确乎辉映了这种感受。

而好的教育者,从不被这类印象束缚。刚柔并济才是好的教育,也才是好的爱。母爱如此,父爱依然。我想《傅雷家书》之所以被推崇,便是因为当代许多教育者意识到了这点吧。傅雷对傅聪的教育,确乎出众,值得让每一个人都去细品其中的滋味。

傅雷动笔写下一封封家书时,大约并不会认为日后他们会汇集成册,对外发售。自然,许多温情而恳切的部分便可略去不细看。

《傅雷家书》中有三条贯穿全书的线:艺术、道德、情感。傅雷与许多知识分子不同之处,便是将情感放在了末一位。

有些人认为人的根本是情感,而后才能有才艺。这当然是对的,但这里讲的只是亲情中最浅而挚的部分,因而这反驳不成立。或说,艺术与道德的输入,其根基均为情感,那两者倒也可共存。

一份好的父爱,须凝聚教导、严正、体谅、温柔这类情感,而不是人们所以为的强悍而淡薄。真正厉害的人是刚柔并济深挚的,教育也是如此。

傅雷在信中一直是以探讨的语气同傅聪讲话,而几乎没以父亲的`身份来压人一头。这至少可明确得知,这对父子的尊重是相互的,而不只是儿子对父亲单方面怀有敬畏。

傅聪学琴的路途波澜跌宕,而其父的态度却从未改变:支持、参谋、安抚、纠正。他相信儿子,是因敬重儿子;敬重,又是因其可见的道德与才华。想必在其心中,这德与才并不全是其成为教育的功劳吧。

当然,这份尊重中便包含了教导与纠正。每当傅聪气馁或抑郁时,父亲都会以自己的智慧来联络儿子的智慧,从而解决问题;每当儿子获得些成就、自诩快乐时,他也总是能及时予以肯定,对自满予以警戒。

许多人认为,傅家这对父子的情谊,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实也确乎如此,我们确乎无那样的智慧,也无那样的文艺。

傅雷多次在信中与傅聪探讨生的意义、个人的伟大与渺小。因这是家信,不必严正过头,因而其思想得以明净地表露,而引起许多读者极大的共鸣不知还有几人同我一般想?,我们可明确,思想同我们一般,甚而更深邃的大有人在。这是勿要妄自尊大,而这同者与甚者,相对过者还是很少。这是我要妄自菲薄的。

同样令人产生共鸣的还有傅雷关于物质上对傅聪的教导。在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里,出生读书人家、志存高远、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年轻人们,总是不屑于物质,一心认为其太过俗气、太过表面。但他们明知精神也是寄托在物质上的啊!战胜它,控制它,这是真实而恳切之极了的,精神并不高贵,物质也并不低俗。

傅雷的教育确乎成功了,却难以模仿。

傅爱如山,是一座由艺术、道德、情感垒成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