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1、教师要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大家都知道,也都会。但是长久地爱每一位学生,爱好学生,更爱“坏学生”,天天如此,恐怕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要理解信任每一个孩子,理解他们的需要、想法,同时让孩子理解自己。师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我相信有了这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定爱老师,老师让热爱学生变成事实。
2、教师要相信学生。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任何事情都会战必胜,攻必克。其次,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个体,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大胆的去尝试、探索、创造,允许学生出错、失败,在不断的鼓励、引导中过程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论”“一分定差别”已不是新鲜事,受此影响,很多人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学生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学生。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他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术就在于解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现代社会需要多样性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每位老师都能理解的如此通透,我相信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4、关注学生的素养。
“素养”一词是这几年我们教育中的流行词,学科素养、科学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各种素养中具有统率作用的当属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就是一本行走的生动的道德素养活教材,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将来也能过上幸福文明的生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初读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我受益匪浅。在教师路上行走的日子里,我将用心细细品味,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遇见更美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让孩子利用自由支配时间
寒假到了,可爱的孩子们走了,午后小女正熟睡,闲来无事,就从书橱里,随手翻开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共100条。他是当代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著名教育。当我读至“要教会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时,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这位教育家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所提到的问题,犹如我平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领会后,让我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正如“要教会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对孩子如何来发挥其求智的欲望。对孩子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孩子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孩子,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孩子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感知和思维。
请记住,在每一步路上,孩子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孩子沉浸在童年的这种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他会忘记了老师要求或父母要求做的事,但这一点又是毫不足奇的事。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知道了:不要违背孩子的天性,教给孩子利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孩子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孩子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假期里,带孩子去看病,公交车上暑气逼人,刚坐下,就听见一声惊喜的呼唤“老师”,我回过头,一个大男孩朝我笑着问出一句话:“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很想张口能叫出他的名字,可是我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拼命搜索,但是却毫无印象。一路攀谈,知道他现在一家公司上班,干的还不错。知道我和孩子去看病,他就一路陪同,直到将一切安顿好,他才和我告别,可是我却依然没能记起他的名字。可是他的一句话却让我认识到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孩子的心灵关注尤为重要。“老师,上学时你还给我缝过衣服呢。”上班已经十五年了,教过的学生已超过千人,可回过头来看我的却是那些平时不太关注的学生。
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四十倍。
这是为什么呢?苏力贝克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即使是,短至几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那我们口中经常提及的叛逆的、上课捣乱的、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学困生”是不是也常处于黑暗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忘记给他们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这一缕又一缕的光,看似微弱,看似微不足道,但它拯救的,可能是他(她)们的整个人生啊!
借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假期里再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仍然令我如痴如醉,而后心中对教育事业的热情燃烧的更旺。尽管当前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先,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就应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学生昨天上课时都懂了,但今天上课时,却已经模糊甚至忘记了。
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上一章作者说到学习新教材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肤浅的理解层面,并避免在第一次学习时犯错误,而今天文章的重点在于“为了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这是一个学习的递进。
因为作者是前苏联人,书中例举了很多他在教授语言语法方面的例子,看起来有些让人不明深意,但我们只要将俄语换成汉语就不难理解。
看到这些语法,我就想起初中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语文课本后面的附录内容。这些内容都没有正式印在课文正文里,但她也带着我们仔细地从头学到尾地学习了一遍,其实这些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还有初中的政治老师在讲解原始社会的一些篇章时,就采用了列出问题让我们分组讨论寻找答案的方式。这也印证了作者所提到的“在历史课上和语文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
学习新教材时思考得越多,越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看来关键就在于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得更高效,不仅可以减少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还可以缩短回课的时间,增加讲解新内容的时间。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阅读可以让思考更充分,特别是持续的亲子阅读。一个较长的故事往往需要许多天才能读完,每天不仅需要倾听,还需要对过去故事情节的回忆,还有故事前后发展的关联。这时,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承前启后的铺垫。在一个故事讲完以后,留下的就不只是“又听完了一个故事”这样的简单印象,还有这个故事值得被书写的那些因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为孩子提的建议,其中的四条让我记忆犹新:想有充裕的时间,就每天读书;清晨6点开始一天的学习;周围有书籍的海洋;丢掉明天再做。粗读一遍之后让我记得的是一百条建议之首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充满个别对待的态度。
学生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感,相同的时间,有的孩子五分成就而有的孩子三分就很了不起,针对这些差异教师要学会确立孩子的实力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水平。这种时候分层教学和作业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在适合他的领域里快乐成长。
之后的多条建议中他都提到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们建构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读写成了最该关注的能力。要求教师也该多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自己成为一泉活水。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很惭愧,平时自己的阅读量确实太少,今后我会固定每月的阅读量,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在荆棘中不断进步前行,得到满满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