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的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经典名著的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 篇1
读了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之后,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苦难生活催人泪下,应对于资本家的剥削、压榨,感到无比的痛恨,我信感今日生活的幸福。
我自豪,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有光、有热、有温情、有期望!让我们体会完美的新生活、新社会,珍惜今日,热爱我们的新中国。
六十二年前的今日,包身工们正睁着一双失神的眼睛,拖着沉重的双腿在来回地工作着,一不细心,就会遭到一连串的打骂;而此刻和他们年龄相仿的我们呢?却正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认真地聆听着教师那循循善诱的教导,一双双明明亮的眼睛扑闪扑闪地时时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这些也许是包身工们做梦也想不到的。
他们本是还会撒娇的孩子,但黑暗的旧社会吞噬了他们的童趣、他们的幸福、他们的一切。伴随他们的是残酷的制度,恶劣的环境,非人的生活,有多少包身工冤屈地惨死在魔鬼般的工头手下。
每一天早晨四点,“芦柴棒”在“猪猡”的叫唤声中,踩着紧张慌乱的步子,咳着喘着,去烧开一大锅稀饭。我呢?起码到五点半起床,吃了母亲做的早饭,迎着朝阳上学去。“芦柴棒”在暗无天日的工厂里做工,遭受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我却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如坐春风,理解着教师的谆谆教诲。当“芦柴棒”得了重病时,一盆一盆冷水便是给他们的灵丹妙药。而我一次小小的感冒,父母便要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忘了吃药、打针,到学校更会得到教师的`悉心照料。
在那知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期望……没有人道。他们只拥有皮鞭的抽打,只是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而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象花朵一样在阳光、雨露下尽情开放,我们有的是温暖,有的是幸福,我们生在福中要知福啊!
在这比包身工的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倍的条件下,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科学技术,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伟大的贡献,便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期望我们都做主宰生活的强者,不要做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弱者。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 篇2
我读过成千上万的书,但是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常常抱怨命运安排的种种不公。
谁不想活的精彩,过的多姿?我时常庆幸自己的生命中充满着光明,因为光明让我能够更清楚的看到这个世界。光明——总使我想到一个震撼全世界的人——海伦凯勒。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迪。或许,正如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她出生于1880年6月27日,谁也没想到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生19个月便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最终又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更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生活失去光、声、语的女子竟成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最后有吧慈爱的双手伸向了世界。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再和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
海伦姐姐一生共写了14部著作,散文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真实的记载了她艰辛又充满荣耀的一生。我如饥似渴得看完着本书,已是深夜。熄了灯,我敢肯定海伦姐姐眼中的黑暗绝对要比这黑夜更恐惧,但我不得不承认她心灵深处的光明足以让她看遍全世界。我自始至终认为这个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黑暗世界的海伦,无比的伟大。她那坚强的意志、美好的品质让我深深感动。之前,我并不认为会失去光明,但自从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浪费的光阴足以让无数个盲人过上三天的光明日子,足以让他们哪怕只看一眼这美好的世界。我有些惭愧,因为我目睹了海伦姐姐真实、艰辛的一生目睹了一个奇人对生活的求知欲望,对光明的渴望之心。
它用它那颗坚强不屈的心挑战光明,挑战命运,她更用她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警惕了我。我已经目睹了12年的光明世界,现在,我终于找到了心中那份真正的光明。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 篇3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真的颇深。
文章没有笼统的介绍、描述包身工所受的苦难,工头的邪恶与残忍,而是经过对具体事例的描述突出了包工头不通人性的残忍和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就是这么一篇文章的出炉,花费了夏衍先生很长的时间,经历了种种困难,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过去穷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悲惨与不自由,同时告诫人们要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
文章中的许多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包身工们,一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而每一天却只能有两粥一饭充饥,且粥竟然只是用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做成的!“慈善的”资本家老板去菜场里收集到莴苣叶用盐水一浸竟然就是包身工们难得的佳肴。况且,包身工们在这样食不果腹、劳动强度如此之大的情景下,还常常饱尝工头们的打骂,没有一点人生自由。看到那里,我不禁义愤填膺,热血沸腾。我实在不敢想象那种场面,我更不敢说带工头是人!这不是人类所能干出的事!为了小日本的厂子,居然要牺牲那么多同胞的幸福,太可怕了!太可悲了!
在看看我们此刻的生活,嘿!真是不知比她们要好多少倍!我们不用干重活,不用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我们有自由,能够干自我想干的事,没有人会随便地揍我们。并且,我们能够吃好的、穿好的,好有娱乐的时间!可就是这么好的条件,也有人不知足!!!经常能听到有人抱怨午餐不好吃;经常看到有些人浪费宝贵的资源;经常看到有些人奢侈地买一些本不值得买或没有多大用处的奢侈品这些行为,让我感到愤懑与不安。试想想,如果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国民就会堕落,那么那种奴隶生活又将离我们不远了。因为我们的国家拥有许多不支持国家和崇洋媚外的人。
仅有一个国家拥有真真寻求真理的人,能独立思考的人,能记录真实的人,能不计利害而为这片用鲜血换来的土地付出的人,能去捍卫宪法和主权的人;仅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的人民不会被外人奴役;仅有一个国家能尊重培养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完美!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 篇4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 篇5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奇怪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连圣母也会被玷污。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