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爱习作提供的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篇1
12月5日和6日两天,国培送教下乡小学数学组在半坡店乡南街小学,进行了研课磨课活动。
我们班一共分五个小组,5日上午,在李金鹏老师的安排下,每组的成员都要说一下自己设计好的课,然后共评。相同的内容,每个教师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解读教材,才能诠释出更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有效的开展教学。我们团队的九位成员分别对主讲教师发表了各自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使课堂的操作性更强。主讲教师虚心听取了建议,并进行了二次备课。下午组内各推一节优秀课,由小组成员共同打磨,共同制课件。6日上午,五个优秀老师分别用微型课的方式去展示自己组内昨天共同打磨的一节课,为了公平,每组抽一名代表做评委。五位老师的精彩展示,让我看到了我们在这次学习中的'成长,在研课磨课中的提升。特别是下午被评选出来的刘清梗老师和雷丹丹老师的两节精品课,引发了我许多的感悟和思考。在最后的评课议课环节,更激起了老师们的学习热情,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她们的精品课,融合了他们组的辛劳与教师自己的智慧,通过老师们激烈的评课议课,也让我深深地懂得,研课磨课的过程是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比如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问题,要进行多次探讨。没有团队的每位成员那种毫无保留的指导,没有主讲教精心师撰写教案以及反复推敲和仔细斟酌,就不会有她们课堂的精彩。
总之,这两天的研课磨课活动,对于每位教师的锤炼,对于教师的成长,无疑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开拓了教学创新能力。我们收获着互动带来的成绩,更感受着集体成就完美的力量。我将以此为契机,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源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篇2
随着近年来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关注,学科气质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独特气质,什么样的可能被称作真正好的语文课,成为很多人追问的话题。
跟随名师工作室的其他成员来到双阳第一实验小学送课,聆听辛礼老师和王建勋老师的古诗词教学,看到两位老师从容自如而又不失温文尔雅的精神风貌,倾听着她们与学生们亲切和谐的交流,感受着孩子们在文字中徜徉的丝丝进步,心中不由得想到了他们身上无法潜藏的学科气质这在散发着神秘的魅力。
辛礼老师运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一幅幅生动的村居生活图景,使学生不仅陶醉在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中,还体会到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王建勋老师带着饱满的情感以及对诗人陆游的敬仰,运用“以诗解诗”方法,与学生一起走近历史,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近气势恢宏的古诗词中,走近我国古典文化的宝库,让古诗词特有的韵味涵养学生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
课后研讨时,听课的老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倍加赞赏,大有探寻秘籍之势。我在交流时抛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两位老师的学科素养与解读教材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上好语文课,就要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味,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气质。
我想真正的学科气质来自于文化积累与修养。有人说,只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的,是教书匠;能够体现语文思维与情感的,是智者;而能进行无形的语文文化熏陶的,则是大师。三者差别的根源便是学科教师自身文化的宽度与深度。
一节真正好的语文课,必定有一位学科气质过硬的老师。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篇3
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送教下乡”的活动,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学校能把此重任交予我,我真是感到莫大的荣幸。但内心更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短短一节课的课,带给我的感受却是很多很多。
作为一名承担送教任务的老师,首先我要感谢学校领导邓校长和教研员黄波老师的信任与支持,感谢她们能给我这次的机会,还要感谢朱亭当地乡镇中心小学领导、兴隆小学罗校长及所有老师的热情招待和孩子们精彩表现。
这次送教下乡,根据学科的安排,我执教的是数学科目。一走进兴隆小学,那整洁的校园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虽然路途有些遥远,但走进校园看见一脸灿烂笑容的孩子们,连同一声声“老师好!”,还有那么热情、亲切的校领导、老师,使我们一下子身感轻松心情愉悦,所有疲劳皆抛到九霄云外。不一样的地方,却有着一样的感动:感动的是各学校领导、听课老师们的热情好客和对我们的欢迎;感动的是乡镇的.老师们听课时那专注的眼神,认真地写着比记;感动的是在进入课堂的一刹那,孩子们的淳朴、热情,还有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更让我感动的是听课的老师们,他们都很认真、很用心地听着,时而思索,时而而认真地做着笔记。作为曾经在乡村学校工作过4年的我更是感受颇深,这就是我们老师的朴实,对工作的热情,也是坚守着自己的那份责任…
“送教下乡”活动锻炼了我们如何用教学技能和机智去调动那些完全不同学情的陌生的学生。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节数学广角课《集合问题》,这是一节数学与生活相关的一节很好的体现课。因为正好是陌生的关系,我特地设置了一个:认识朋友的导入方式,幽默的语言,随和的动作。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愉快的投入到活动中来,通过与他们的互动,我感觉这里的孩子很棒,他们有着良好的常规,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活跃,积极、主动地围绕老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我与学生配合默契,孩子们大胆动手动脑完成课的任务,将课一次次推向高潮,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民主和谐、快乐高效”的方针,展现了天元区“活力课堂”魅力, 同学们快乐的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也验证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可谓达到了双赢的最佳目的。
在评课时,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好的地方他们加以高度肯定,不足的地方又给予中肯的建议。还有许多让人深思的话语,使我豁然开朗。细致入微的评课,给我提出了更具体的做法,更高的要求。说是送教下乡,其实对于送者和接受者,都是收获者。老师们说道:
这节课的亮点
1、作为与孩子们的第一次上课,能用握手、拥抱等语言动作进行情感交流,让师生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为接下来的课堂顺利进行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组织教学的能力比较强,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不是单一的给予否定,而是步步引导、转化。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
3、小组活动准备、合作具体环节有效性高,而不是简单的走形式,所以合作效果显著,真正实现了小组合作,快乐学习。
4、这是一堂数学味很浓的课,时刻都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给他们带来的魅力。可见是一堂用了非常多心思的一堂课。
不足之处:
1、情境过多,毕竟是抽象的东西,太多了,学生就容易被老师牵着走,而且情境设计最好与学生本身有关,这样,学生参与起来会轻松有趣一些。
2、数学建模,这也是当前数学教学中研究讨论得非常多的一个话题,教师如何在课堂中把“模”建起来。相信,在以后不断实践中能得到解决。很感谢黄波老师节所有老师的点评,也从中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确实需要努力学习。让自己在数学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快。我觉得评课就像照多面镜,让我发现了自己平时上课中存在的问题,这为以后工作中得到及时改正。
总之,通过这次送教下乡活动,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是一次难得经历,一段值得珍藏一生的经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我过得很充实,只要这些事对他人有用,我就很快乐,这就足够了。这次活动中还结识了许多当地的优秀教师,同时也得到教研员的指导和鼓励,这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件难得的财宝!我将吸取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经验,一如继往将明天的数学课教育事业进行到底。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6月29日,我有幸到方程幼儿园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在这里感谢教体局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们有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三节活动课使我感触颇深。想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我们如何去组织上好一节活动课:首先,要尊重孩子,使每个孩子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在组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做到教态亲切,表情丰富。用和蔼的目光,温柔的语言,优美的动作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让孩子快乐的学。
其次,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发挥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我们要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孩子,这种魅力来源于生动有趣的'语言,夸张丰富的表情,优美动人的动作等等。而这些魅力的展现则需要我们教师个人有过硬的基本功,大胆与自信心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基础的。这也是我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与提高的。
三、材料的准备要新颖而贴近孩子生活,以引起孩子共鸣。
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于动手动脑,多为孩子们准备充足教具材料,使自己的课有滋有味让孩子们喜欢并受益。
四、要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与良好的行为习惯。采用赏识教育,多采用积极的鼓励与表扬。
总之,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要有爱心、有思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思考的智慧型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虚心学习各们老师的授课艺术和教学方法,取人所长,补已所短。认真钻研,努力搞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1月8日,第九届省幼儿园优秀游戏课例巡回展示活动在我园举行。当天活动的内容安排:上午是优秀规则性游戏活动课展示,下午是幼儿学习故事分享。这么难得的机会,我非常的珍惜,积极参加、认真观看并做好笔记,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这两种游戏的特点和组织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早上由五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为我们上五节规则性游戏,他们语言极富感染力,能根据活动需要很快地把孩子带入情境,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让孩子们深受感染。孩子们都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每节活动氛围都欢乐轻松,这几节活动都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慢慢回味。每节活动过后,吴海虹老师都会细细地分析讲解,使我明白了什么是规则性游戏,也知道了设计规则性游戏需注意的事项:
一、教师要有游戏精神,要以玩伴者的身份融入到幼儿的设计游戏中;
二、规则不要要求太多,一次游戏只讲一点,等幼儿熟练掌握后再一条一条添加;
三、规则的掌握,光靠说是无效的,重点在于教师的示范和在于玩游戏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
四、游戏的设计不能一层不变,游戏内容要有递进性、挑战性;
五、为了帮助幼儿提升已有经验,每次游戏过后,都要及时点评。
除了以上的收获,下午进行幼儿学习故事的分享活动,同样是让我感触颇深。通过下午的学习,我明白了创造性游戏是幼儿自由自发生成的游戏,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创设相应的区域,投放相应的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自主进行个别或小组游戏。幼儿游戏时,教师不必要观察所有的幼儿,而是重点选择一个区中的一个或几个幼儿进行观察,还有教师要以支持者的身份静静的观察,给予鼓励和赞赏,不随意打断游戏,不支配幼儿,把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完全交给幼儿,相信幼儿是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幼儿游戏时,教师要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品质,到活动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全班幼儿进行分享活动,分享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