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话中秋演讲稿
爱习作提供的八月十五话中秋演讲稿(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月十五话中秋演讲稿 篇1
星期三,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中秋的月最圆,最明,最美;中秋月如水如镜,诗情画意,充满浓浓的亲情。
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就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现,而中秋节的盛行开始于宋朝。为什么叫“中秋”呢?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还有许多称呼:“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等。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过去,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总要大事庆祝一番,庆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丰收的喜悦。中秋时节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中秋节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等。这些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人们吟诵中秋节的诗词歌赋很多,最著名的当然要数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你有何感想呢?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想家,想念爸爸妈妈。
是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学子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都会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挂念着祖国,希望与亲人团圆,共享欢乐。
在这佳节到来之际,我倡议每位同学都做三件事:
第一,孝敬父母长辈,为自己小家的幸福和谐做能力所及的努力,小家安定才是祖国繁荣的前提!
第二,为那些不能回家辛苦耕耘在讲台上的老师发个短信,道一声:中秋快乐!
第三,为祖国的繁荣,国力强盛,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立下壮志。请记住:少年强则中国强,你们是国家的希望!
最后我衷心地向忘我工作的全体教职员工,向勤奋学习的全体同学,向你们的家人和朋友提前道一声:中秋快乐!
八月十五话中秋演讲稿 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说起中国节日,我对中秋节情有独钟。中秋节是农历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蕴含“团圆”的意义。“十五的月亮圆又圆”。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美丽的传说,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传说嫦蛾偷吃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在较早的记载中,嫦蛾偷吃了仙丹,变成了美丽的仙子。奔月后,嫦蛾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了。她希望与家人团圆,于是便有了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一直是人们认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三国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人逐渐淡忘了中秋节原有的韵味和意义。传统中秋名俗遭淡化。中秋节的文化韵味荡然无存。80后、90后大多从小接受现代西方文化、新型文化思想的熏染,对传统文化、团圆文化没有深刻的记忆与传承,而把中秋节当成休整娱乐的假期,人习惯以短途旅游或者朋友聚会的方式庆祝中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得加快,使整个社会充满了浮躁的气息,形成了“有节日无文化”的现象。国家把中秋节定为法定节日,就是要我们品味中秋节念的文化韵味,重视中华传统文化。
当甲午马年的中秋节来临的时候,让我们泡上一杯浓浓的香茗,摆上一盘香甜的月饼,仰望一轮明月,吟涌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在诗情画意中度过这美好的夜晚。
八月十五话中秋演讲稿 篇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高一二班的**,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样诗情画意。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样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样如水似镜。中秋节是我们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欢聚一堂,把酒言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仙中秋之夜的思乡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北宋大诗人,词人,文学家苏轼,在这传统佳节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我们敬仰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外留学时,在这月圆之夜,凝望天上的明月,立志要报效祖国。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学子,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思念着亲人,挂念着祖国。更有多少有志之士,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人民的利益,放弃了与亲人团圆的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誉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之一。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令人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二十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都是希望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用月饼作为礼物,亲友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
中秋将近,象徵着圆满的中秋之夜,也将在不久后的夜空照亮。或许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情。但是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月是圆满,越是美好,明月在心上,快乐长久存。身为天一学子的我们,一定会在这充满希望、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奋发学习,积极进取。相信我们会以高昂的斗志、不灭的活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祝大家中秋快乐,谢谢大家,我们的演讲完毕。
八月十五话中秋演讲稿 篇4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能够和大家欢聚一堂,也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和大家聊一聊我们这个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在这些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给我们的诗句里,我们无疑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对中秋佳节的足够重视,以及大家在中秋佳节所抒发的关于“月亮”的情怀。如果不是因为中秋佳节需要与家人团聚,又如何会有那些“倍思亲”的后话呢?如果不是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诗人们如何会想到自己与月亮也能成为朋友呢?这一切的诗文,无不透露着我国的文人墨客对中秋佳节所产生的情感是抒发不尽的。
关于中秋节,我们自古还流传着许多的美丽传说,其中“嫦娥奔月”就是中秋之夜给人们的无尽遐想,不仅有嫦娥,还有玉兔,这些都是我国人民对中秋节的浪漫点缀,千百年来流传在我们整个中华之中。在月圆之夜,和家人在院子里,切一盘月饼,一边赏月一边听老人们讲起这些中秋节相关的美丽传说,感受到我国文化美好的孩子们也会更加珍惜我们的传统佳节以及传统文化。也正是因为前辈们对中秋节的重视,我们才有机会让我们的后辈延续我们这美丽的中秋佳节,继而每年都在一种节日的仪式中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家算是诗书世家,家里的老人会特别注重这些传统节日的传承。每到中秋节快要来临之际,我爷爷就会把我们召集起来给我们讲古往今来的中秋佳节,讲文人墨客们在中秋佳节留下的典故,讲他年轻时候家里过中秋节的故事。爷爷还会安排中秋节的活动,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让每一个人都心里惦念着中秋佳节的到来。直到中秋佳节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家就会热闹非凡,除了自家人,还有爷爷的学生以及朋友。爷爷十年如一的做着中秋节的活动,不为别的,只为把中秋节在他还在世的时候,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精神上有所寄托,生活上有所憧憬,也让我们未来的时代里仍然存留着我们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的演讲就到这结束了,谢谢大家!
八月十五话中秋演讲稿 篇5
今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是团圆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置办美酒佳肴,吃月饼、赏月亮,尽享天伦之乐。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关它的传说很多,其中有名的嫦娥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
中秋节,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言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节,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总之中秋节习俗很多,形式也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热爱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中秋节,这是被喻为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中秋节这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这一天天上的太阳分外明亮切特别大、特别圆,所以这一天被视为思念与团圆的好日子,在这团圆的日子里,愿天下父老乡亲合家团圆、幸福美满!
八月十五话中秋演讲稿 篇6
中秋节又称月节,最早耒自月亮崇拜——远古时期,白天靠阳光,夜晚靠月亮,人类看着月出月落,月缺月圆,心生敬畏,自然就产生了月亮崇拜。月半时的满月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中秋之夜也成为一年中最美丽的迷人夜晚。宋朝诗人林光朝写道:“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农历八月十五成为我国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我国民在月亮下所进行的祭月、拜月、赏月、玩月、跳月等活动,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敬。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花好月圆人团圆,“团圆”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念义。中国人有很強的家庭伦理观念。重視家族情谊与血亲联系,旡伦走到天涯海角也不忘祖,由此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文化心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想到人世间的团圆。“月亮”与“团圆”意义互相契合,中秋满足了民众祈望和睦、团圆的文化心里。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而月饼又是中秋佳节之贡品,每逢八月十五夜,百姓都拿西瓜、月饼敬老天。现今的月饼种类繁多,什么“嫦娥奔月”、“银河月夜”、“三潭印月”等精美之品。月饼文化的内涵:“以月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园兆人之长生。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强烈地表达了中秋的团圆意识。如今对中秋节更为重视,列为重要节日,中秋节的风俗更为盛行,以各种形式,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旡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这一古老中秋文化创世界奇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