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

2025/07/23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的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我想这是《呼兰河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了吧。因为它的美好、充满希望的、朝气蓬勃的。

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在我看来本应该是更多的美丽世界,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人们都是麻木、自欺、黑暗的。她的童年是不幸的,所有被蒙蔽的人都是不幸的。

人人口中所谓的“看热闹”,仅仅是看母亲动手打孩子、跌进泥坑,对此还拍手叫好;“参观”他人的自杀竟也成为人们的娱乐方式?看女孩洗澡,不能前来的人甚至就得是一生的不幸。自己的欢笑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确,人们的麻木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也许,这才是他们最大的不幸吧,“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已被自身的无知和封建陋习会的面目全非。

“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这是人们不假思索的最佳答案。他们自以为十分清楚人生意义,但值得讽刺与不幸的是,他们口中的生存意义只是吃、穿。听天由命的态度、没有理想与追求,这样的人生甚是麻木不仁。更可笑的是,人们对现实自欺、漠然,对鬼神这些子虚乌有的事物却格外重视。各种礼仪、节日、活动,不惜花重金来跳大神、请神仙治病。风俗传统被人们得戏谑,变为迷信陋习,是人们为了寻找安慰、安与现状的最佳方式。这样的闹剧,也只是人们为了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罢了。

而在种种卑琐的人生中,总会有美丽的出现。在“后花园”的生活,无疑是作者最为欢乐的时光,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如人性相比,这里的天地是天真烂漫、活力四射的。祖父对作者的爱与呵护更是无与伦比的。我想着也是作者不行童年中的万幸了吧。

故事的尾声,只是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回忆。那些爱憎分明,挥去吧。保留的美好,对故乡、童年的美好留念。作者以成年的口吻来结尾,她释然了那些愚昧的人情世故,只希望静静的、缓缓的来缅怀。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普普通通的小城,却承载了作者数不尽的回忆,平淡朴实的语言,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美好与淡淡的悲伤。

原本我对《呼兰河传》的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在观看时,日常无趣的剧情让我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但随着越来越深入地阅读,书中所描写的奇妙的世界让我深陷其中,反复品味。本书共分为七章节,每个章节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而我要重点描述的便是第五章。

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被众人的封建思想所毒害,最后被折磨致死的故事。这个短短的故事,却让我看完后,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为当时愚昧无知的社会感到悲哀。小团圆媳妇仅仅只有十二岁,却因自己对遭到婆家的毒打反抗,被认为是“鬼上身”。为了驱鬼,她的婆家用尽各种方法:跳大神、抽帖子,用热水烫等等,无所不用,但这些做法却大大加速了她的死亡。原本我想要谴责小团圆媳妇婆家的种种行为,可仔细一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给新媳妇下马威是寻常事,是为了教出好媳妇。后来,她的婆家也是花了重金去帮小团圆媳妇驱鬼。虽说这些人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又有谁来为小团圆媳妇的性命负责呢?她还只是个孩子,拥有着大好的未来啊!

小团圆媳妇无疑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妇女的一个缩影。即使其中的少部分人不甘命运,奋力与众人对抗也只是徒劳,她们成为了社会的异类,最终落得不幸的下场。更多的人还是被迫选择了顺从。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以帮助人的名义,最后却让多少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这是时代的悲哀。所幸,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呐喊出他们不同的声音。

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顽固迂腐,但曾经的血淋淋的悲剧,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呼兰河传》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座叫呼兰河的普通小城。而故事情节并不想任何其它普通小说,开门见山的直接直接引出人物与事件,而是一半时间花在了讲述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由此可见此书前半部分对呼兰河的景象做出了详细的描写,中后部分都以“我”的回忆陈说城里人的一些故事。其中不乏我在《呼兰河传》中最喜欢的作品《有二伯》。

这个故事讲述了有二伯三十多岁来了“我”家的那段时间。二伯在“我”家做长工,他没有亲人也没有家,每天都会换一个地方睡。说他性情古怪有二,其一,有东西不给他吃,他就骂,给他吃,他又不吃,其实无非就是争那份’挂念';其二,他和人没话说,却和天空的雀子,地上的大黄狗,甚至是碰了他的脚的砖头,都有很多话说,是一个怪性子。而当时有二伯在家的地位很是低,连鸡狗都不如,而且时常会发脾气。除此之外,有二伯经常被欺负,就连名字都会被他人嘲讽。老厨子常说,“我看你这个’二伯’一丢了,就只剩个’有’字了。”而’有’字的发音又很像有子,所以每次有二伯听到都会和老厨子打起架来。

有二伯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社会不同层面上的人。他常被萧红的父亲鞭打,每次都会被打得躺到地上,而每次被打倒后鸭子都会来吃他的血。发生这种事普遍会都会来旁观者。但每次唱中没有任何一位旁观者会主动站出来帮助有二伯,来的人都是看笑话的。这让我了解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人们会把虐狗杀人当做笑话看。而当不闹事时就没在有有趣的事情。粮食基本上都是靠天攒的,只要有东西吃生活就能过得无忧无虑,毫无压迫感。这也导致人们不愿意受教育,素养不高。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着重陈述了封建社会的阴暗,更是体会了呼兰河中隐藏的低劣。表面上,这个地方看上去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城。但当萧红落笔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呼兰河的不寻常。萧红常在小说中提她家的院子是多么的荒凉。我认为这荒凉冷落的感觉,是由这座城中的人带来的。而有二伯,以及小说中其他悲剧人物,例如小团圆媳妇以及冯歪嘴子的悲剧都侧面的泄漏了呼兰河的荒凉。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俗话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充分体现了读书的益处,书虽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到许多知识,学到不少的东西进而开拓我们的视野。因此,我们需要多读书。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阅读《呼兰河传》时产生的感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图书的世界吧!

《呼兰河传》讲述了作家萧红幼年居住在呼兰河时经历或者目睹的各种事情,顺带展示出了呼兰河地区的风土人情。从文中一些事件的叙述可以看出那里的人热情、喜欢帮助他人。此外,还有那里的大泥坑,那里的田地等等都被萧红在书中描绘出。可以说凡是作家看到的感知到的,都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勾画出。

在书中所有的文章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要数《祖父的园子》,因为里面充满了美好、欢乐和温暖。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拥有各种昆虫如蝴蝶、蜻蜓、蚂蚱等和各种各样的植物蔬菜,我虽然不能亲眼所见,但通过文字已经可以想到这园子的美景了。除了景色的美好之外,更让我难忘的是萧红童年时祖父的陪伴以及他们相处时的种种欢乐场面,因为这些足以令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也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了,想起他对我的好了。

不难看出,祖父的这个园子中埋藏着萧红生命里一个无形宝藏,而这个宝藏就是快乐的童年。试想一下,假如你正在那园子里嬉戏,该是多么地快乐啊!五彩缤纷的蝴蝶绕着你飞,玩累了还可以随手摘一根黄瓜吃。呀,这样的生活真是美好!遗憾的是,这个园子只存在于萧红的笔下,现实中并没有,真的是太可惜了。

书可以记事并且记载无限的内容,只要你愿意读就可以知道无数的事情,感受到许多不同的东西,通过阅读《呼兰河传》,我知道了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以及那里的民风民俗,还有一个充满美好的祖父的园子,收获丰富,感受也颇丰。以上就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感想。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因为草草看过萧红的生平,而我一向不是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不忍去读她的书。中学时只看过萧红的一篇作品,收在《鲁迅回忆录》里,那本书中大部分的文章,文字都过于庄严,只有萧红的那篇,琐细地记录着鲁迅先生的生活,读来很是有趣。我们当初对鲁迅无条件崇拜的同时,又恍恍惚惚在脑子里印上了一个扎着辫子的年轻民国才女的模糊身影。

一本《呼兰河传》,打下载微信读书,就作为赠品搁在书架上,闲着,直到某天我作为一名学生家长,翻开语文的第一课,节选自《呼兰河传》的《祖父和我》。

于是点开手机上的存书,一段一段地读着,默然地读完,许是薄薄的一本,却在心里塞下了很多。

读萧红的书,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书中的“我”,仿佛就是我,书中的“我”和童年的我怀着同一颗心,在呼兰河的小城,在“我”的屋里院里,在“我”生活的那个社群中,自由地转悠着。

又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的我,苍茫地站在天地间,四处张望着,无限好奇地探究着各种事物,那时的我似乎总是在思考,又似乎总是能思考出某些结论来解释所见所得,然而并不能与任何人分享见解,因为毫无疑问会被嘲笑:一个小孩子又能想出些啥?不过都是些无知古怪的念头罢了。于是收敛自己的小心思,欢快地跑开,那些感悟很快便被抛在脑后,我的童年,忘了。

捧着书,满心好奇地观望着书中那个精灵古怪的小孩,如何从清晨黄瓜藤蔓纤细的绒毛中体会它们对寒冷的恐惧,如何从邻家童养媳忽闪闪的大眼睛里感触那个时代弱女子的无奈,如何从有二伯的略带辛酸的人生履历中铺展开东北的人情风貌……

放下书,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似乎满满于心,可又无法提取,写不出,画不来。是被匆匆复匆匆的时光带走了,是被傻忙又傻忙的生活稀释了,还是被怎么也填不满的各种期望排挤了?

又或者如今的生活都不够艰辛,没有那半世的凄凉,看似富足的日子,磨钝了我们也曾有过的敏感内心和深沉向往。

自己的童年,忘了。

幸好,还有别人的书可以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一天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其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样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腐败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明白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向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杯具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刚来胡家的时候只有十二岁,因为长得较高,怕别人说她谎报年龄,便说是十四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说她有意隐瞒。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们便说她大大咧咧,一点没有媳妇的样貌。不久她的婆婆时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说是能够让她更懂事听话;还认为她身上有病有鬼,于是用尽了各种迷信法:请"云游"抽贴、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水中煮……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无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绪欢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从作者--一个四五岁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述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