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活着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 篇1
《活着》这本小说曾令我几度落泪。它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亲眼看着他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陆续死去。在他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乐观地面对世界,部部悲剧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我很奇怪:既然福贵的亲人都离他而去,那为何他还要苟活于世上?当我将这本书来回翻看了好几遍后,我才知:
人的一生总是会几经挫折,饱受灾难,痛苦,生老病死。坦然的面对一切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福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洒完热汗过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还不如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
以前想到死,我都会感到恐惧。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发现活着的价值。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到了告别世界时,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离开,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活着读后感 篇2
昨天刚读完的,后面苦根死后心情彻底崩了,那时候舍友都没睡,开着灯,说着话,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想说,就感觉心口闷闷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想放声大哭一场。
有庆死了,那个活泼懂事的少年死了,那个跑几里只为回家给羊喂草的少年死了!凤霞死了,那个内心柔软,却因为聋哑,被受欺负;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却难产出血死亡的女子呀!家珍死了,出身富贵,却跟着福贵甘愿吃苦的,得了软骨病还坚持干活,只怕少挣了公分拖了后腿的悲催而又坚强的女人呀!二喜死了,那个偏着头,不嫌弃凤霞残疾的青年,那个疼爱凤霞,在凤霞死时无措痛苦的男人,那个在凤霞死后,背着苦根,照顾着岳父,担起这个家得好父亲,好女婿的人死了,被水泥块砸死的`呀!
苦根死了,那个能说会道,会因有个小镰刀高兴地干活越来越起劲的小男孩;会懂事的从筐里拿下两棵白菜对福贵说着“这下轻点了吧”的小少年死了,最后居然因为吃豆撑死了,听着可搞笑,可背后是说不尽的心酸。都死了,都死了,就剩福贵了,就剩他了,哦,不对,还有老牛,那头有着许多名字-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和福贵一样很老很老的牛。死了,死了,剩下一人一牛,每天看着日出日落,就这样活着,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活着读后感 篇3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绝藏,老年做和尚”
——余华
距我第二次看完《活着》已相隔一年多了,前后看了三次,每次心境都翻天覆地。
这次我看到的是:生与活
生与活是不同的。
生,是让生命延续的这个结果。
活,则是生命延续的整个过程。
全书借富贵的人生,完美的阐述了活的这个过程。整个过程让我不能释怀,不管多久都不能释怀。
文末富贵买的那头老牛,让我感到未曾有过的亲切。
之前看过一句话:“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老牛一样”,如果悲惨是锤,那富贵就一定是那头老牛,而《活着》讲述的就是老牛受锤的过程,这个过程残忍而又绵长。
从内心来讲,我是拒绝这样的剧情的',但是太过贴切,让我不得不去承认;农村出生的我,从小就听老辈们讲述这文中的那个时代,我很幸运没有吃过树根,树皮和野菜。
起初,我是很想讲讲自己的故事的,现在细想一下,富贵这样的人都只能算做时代产物的一个缩影而已,活在当下的我们又何足挂齿?
活着读后感 篇4
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活着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主人翁富贵,他是幸运的,并乐观坚强的活着的;他也是不幸的,可悲的,可怜的活着的。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亲手葬送了自己所以的亲人,晚年只剩老牛陪伴。
我自认为这是一本不容置疑的`消极小说,可它的消极中又极具讽刺的乐观与积极。在这本小说中,富贵输光自家产业后,他开始醒悟,不得不说此时他的形象是乐观、积极的。没有沉迷于赌博,明白了家人的重要,对家人更加关心与爱护。但我觉得这也是整本书中最可悲开始的地方,好比一个人犯错后再也不能回到原来,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失去的只会更多。
富贵穷尽一生,让“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两鬓斑白时终于实现梦想,有了一头老牛,然而也只剩这一头老牛。或许这就是活着最大的魅力吧,失去一切最终还是能得到,最重要的肯能是心境的得到吧?无论生活多么困难,自己认为幸福的活着才是最重要。
活着读后感 篇5
合上余华的作品集,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睛。是啊,活着是多么一件简单的事,可又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
徐福贵一家到处奔波劳累,直到最后的死去,他们是为了活着;有庆的死换来了一个小生命;凤霞的死换来了她的孩子——苦根的活着;二喜是为了苦根活的更好而死去;家珍的病是为了家里人更好的活着而累出来的,直到最后的死去;徐福贵在战场上死里逃生是因为他知道活着的好……徐福贵亲手送走了他的一个又一个亲人,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女婿,他的孙子……他还是要活着。
想想现在,大街上的'人匆匆忙忙。路边的饭店门口站着一位笑迎迎的老板;瞪着三轮车的老大娘叫唤着:“卖……”,工地上的农民小心翼翼地站在几十层楼的高处;超市里收营员机械地收着钱……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活着,活的更好。有时想象他们可悲,唉,我何尝又不是这可悲人群中的一点呢?有时想想他们坚强,不管遇到什么他们都要努力的活着。“活着”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可做起来又是那么的艰难。它会要你付一生的代价,他会要你付全部的精力,它会吸掉你所有的血液……活着有苦有乐,有起有伏,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活着有……不管是高尚的人还是平凡的人在活着的面前是平等的,他们都是为了活着而不断地努力着,只是他们所收到的成果不同罢了。
活着真好!
活着读后感 篇6
时间,经历的不同,都会让你在看同一本书的时候有不一样的看法。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觉得好夸张啊,怎么会有人的一生是这样的,那该怎么活下去,还能像富贵这样活吗,当时觉得这一定是作家的书写手法,集各种典型于一身,就像祥林嫂一样,所有的悲惨事物好像她都遭遇了。后来啊,年龄长了几岁了,我哥给我过去的人就是这样的,遇到个大病小灾、饥馑年荒,书里描写的这些事件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死个人也是很平凡的事。现在我现在相信了书里的'故事,也更加为书里的人物悲惨遭遇而心痛……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点心得,写在下面了。
一本书,慢慢看,一天看一点,就会意犹未尽,要是迫不及待的一下子看完,倒失去了它本来的意味,也少了思考。就如同与人相处一样,刚认识的人,你一下子把ta了解完,就失去了探索的乐趣。大概所有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太慢,则发现不了其中的深度,和可咀嚼的地方。太快,容易将一切看透,又激发不起人想要继续探索的心思。古人老讲中庸,这大概也是中庸的一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