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之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600字
爱习作提供的信任之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600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信任之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600字 篇1
近期我阅读了一书,自觉受益匪浅。作者尹建丽既是一位母亲,又是一位老师、教育学者,更是一位好作家。书中讲到了“妈妈是朋友,是老师,更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一点都讲得很详细,让人感觉是那么的亲切感人,朴素生动;让我们看的心服口服,而且把自己接触的实例,教育的问题一一摆在我们眼前,教我们用哪些方法去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使孩子更好地受到教育而又不受到自尊心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完美的保持孩子那份纯真的乐观、健康自信、聪明活泼、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此外,在此书中我除了看到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还隐约看到了一位伟大父亲的身影。尽管作者着墨不多,但从文中提到的好些事例来看,我得知作者有一位好先生,孩子圆圆有位好父亲。他很好地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积极与妻子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当自己有错时愿意低头向孩子认错——试问有多少父亲能做到这一点啊?所以,家庭教育绝并不单纯是母亲的事;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必定有一对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教育看似神圣而简单却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所以“我们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吸取总结经验,想要进步,就要不断的学习!”在孩子面前,家长也要装得无能、无知一些,以便把各种机会留给孩子;更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凡事让孩子自己去做,从错误中才能慢慢地学会思考与做事的技巧。
这本书值得我们大家去读,能让我们瞬间得到教益的好书!所以读完这本书倍感收获满满的!也希望更多的家长们都能从本书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再此我由衷的感谢作家尹建丽给我们读者编着了这本人人受益的好书!谢谢!
信任之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600字 篇2
由于想写读后感,粗略地又翻了一点儿这本书,觉得确实是值得保存下来,可能会再次翻看的一本书。
尹建莉老师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而知名,跨界语文老师和教育研究者这两个相关的行当,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并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文笔也不错,因而能够提出针对我国当前教育环境下的不少真知灼见。这本书虽然不是积累了很长时间之后的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般的“开山之作”,但在孩子阅读这件事儿上写的还是不错。尤其觉得有针对性的是对一些“读者来信”的回复,回答了一些家长面临的阅读相关的典型问题,比如:言情小说能不能给孩子看,有的小说有“男女之事”的描述能不能给孩子看,漫画书看多了好不好,孩子痴迷读书耽误做作业了怎么办,等等。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尹建莉的大意是:放心,读这些孩子也不会变坏,尊重孩子对书的选择,只要不是违法违纪,都能看。
这本书让我这个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者觉得不爽的是,里边有一些小节直接用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相关部分。字大行稀的排版也能够说明文稿本身的体量不大,依靠排版的放松来凑页数。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样放松的版式让人看着心里负担小,感觉轻松,其实能够帮助读者看完一本书。一些可爱的插图的点缀也比较符合这本书的特点,活跃了全书的氛围。封面用纸貌似是230E彩靓感之类的,采用了凹凸设计,简洁生动。比《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红黄配色要好看得多。
严格地说,这本书我并没有从头读到尾。最后的教育观点汇总和他人故事分享实在是不想看下去了。能够坚持读完一本书,就不错了。很多“烂尾”还放在抽屉里,需要鼓励自己去读完。然后写点什么。是的,写就比不写要强。
信任之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600字 篇3
“最简单的教育最有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个体”与“群体”,家长与孩子通常处于“一对一”的教育状态,我们有时间陪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文化底蕴,更能在亲子阅读中增进母子情感。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现在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成绩,为了提高孩子成绩,给他们报补习班、各种兴趣班,是的,这种经过题海战术出来的孩子,当下成绩可能会有提高,可是孩子的潜质又如何呢?阅读是需要过程的,不像各种补习班效果那样明显,有些家长因此也把阅读放在了第二位,在孩子学完各种补习班之余的时间才让孩子来阅读。虽然有些家长注意了对孩子阅读的要求,但是不会选择合适的方法,一边喊着让孩子读书,自己却玩起了游戏、看起了电视剧;有些是硬性的规定,一周内必须读一本书,至于孩子读书的效果怎样,无从过问。如果孩子阅读不快乐,最后什么也实现不了。作为家长,我们不妨从自我开始,做一个阅读型的父母,一家人在一起制订阅读计划,选择最佳的阅读时间,共同阅读。当孩子看到父母每天都与书打交道,无意识间他们就有读书的愿望,在这种自我愿意的驱使下能不快乐阅读吗?阅读交流对于阅读的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孩子读同一本书,交流各自的观点,这样我们既能听到孩子的心声,又能让孩子从大人的阅读心得中学会阅读的方式和方法。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这样和谐的阅读中怎能会不增进情感呢?良好的亲子关系又怎能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呢?
放下成人的观点要求孩子,平等与孩子相处就能相互尊重;在相互尊重中孩子会感觉自我的价值,有了存在感孩子会更加自由;自由成长的孩子才乐于与父母诚心交流,在心于心的交流中教育会变得更加简单。简单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乐意听从父母的“指令”、乐意效仿父母的“举动”。“身教胜于言传”,以简单的行动赢得孩子最美的信任,与孩子快乐相处!
信任之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600字 篇4
暑假期间在书店买了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认真看了一下,感触很深,书中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妈妈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没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们较为有用。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是一生,妈妈的职责不仅是把孩子养大,更要精心教育和栽培,养育孩子是同步进行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妈妈应该不断增长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断琢磨相关的技巧,这样对教育孩子是非常有用的。
首先,相信阅读的神奇魅力,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文字的作用,读的多了,生字白字就自然融汇贯通了。并且也增强了孩子的语言能力。但是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妈妈需要认真地指导,及时纠正错字白字,有补理解的地方耐心去讲解,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学习的兴趣慢慢融入日常生活中。
其次,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的人格,智力,情感等等都是在周围的环境中慢慢建立和培养起来的。如果小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做出了认大人们认为不好的行为,其实那些都称不上是错误,只不过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小事。硬要归结为错误的话,也应该寻找错误发生的原因,应该从大人身上找问题的根源,大人们的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说妈妈是个关键。
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契机,关键是你拥有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让我们记住书中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成长或成功。”成长,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要融于浓浓的爱中。
信任之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600字 篇5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最早,只是时间最长,影响力最远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我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一个同事给我推荐的那时候对于当刚刚做妈妈的我来说,一切都是懵懂的,不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妈妈,所以说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帮助和启迪。现在重拾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它里面的一些理念和教育是相通的,通过案例的分析给人们阐述了,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好孩子的妈妈,这句话同样适合用在作为教师一员的我身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学生的老师。
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笔者提出要言教更要身教的观点我很是认同,好妈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要做好孩子的好榜样。在校园里好老师也要为学生做好好榜样,小到一个站立,一个坐姿的标准,进入校园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个人的卫生及穿衣打扮,活动时的纪律,每天的本职工作,遇事处理的态度与方法等等,在在师德师风42条负面清单出台后,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的约束自己,为学生做好榜样。
其实有部分老师平时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大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在细节的方面还是做得不够,要知道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加以效仿,为什么有的家长会反映,我们管不住呀!但老师的话孩子可以当圣旨,渴望而知,老师的言行举止好重要,就好比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潜移默化的浸入学生的头脑中。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这种老师们平时无意识产生的一些,也是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最为持久的。一天,在学校里面看见两个学生为了一点小事在那里起争执,其中一位学生讲出了自己的道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生说了一句,我们老师说的怎样怎样,说明这个老师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说老师必须要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做才能给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做好孩子的人生榜样,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让自己的教育溃于蚁穴。
信任之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600字 篇6
前些日子有幸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书中的许多教育观念和方法,真让我受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倡的适当使用逆向思维。
书中介绍的故事是这样的: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的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在踹时就不那么买劲了。又过了几天,老人有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他用减少支出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候也要适当的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厌恶之情。
虽然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不管是妈妈还是老师用武力征服儿童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的最大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