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目送读后感

2025/08/0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目送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 篇1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句诗并不是整本书的中心,出现的次数也没有超过三次。但是我却认为,这句诗才是最符合龙应台的。在我的想象中,她应该是一个丰润的女子,无论身处哪里,她内心的境色应该是一片海边松散的椰林,沉青与明黄交融的水天一色,疏离与温柔共存的意味深长。她就像那句诗,既像是孤寂的天涯人,又可以是有着世俗心但仍然可爱的妇人。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每一个女人一生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女儿,姐妹,母亲,最后又回到女儿。在呀呀学语,天真烂漫的童年,她们是父母的女儿,她们生活的中心是父母;在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青少年,她们是朋友的姐妹,她们生活的中心是朋友;在沉重冗长,默默无言的中年,她们是孩子的母亲,她们生活的中心是孩子;在心平气和,散散漫漫的老年,面对着年迈体危,时日不长的父母,她们颤抖着,又变回了女儿。但是当她们回到“女儿”的时候,却又惊讶而又失望地发现,为什么爸爸妈妈已经这么老了?为什么甚至有时我变成了母亲她们变成了孩子?为什么……所有的为什么都应为这一次的回头和上一次的对视已经时隔太久了。

龙应台和她的父母也是这样。在她例行公事的电话问候中爸爸的言语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永远的失去音讯。在她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妈妈也从那个爱美的妇人变成了脆弱如孩童般的迟暮老妪。因为爸爸的离去,妈妈衰老得更快,终于有一天,妈妈不认得字了,甚至忘记了她的孩子。妈妈沉浸在属于她的过去时光里。“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愿听爸妈的唠叨,到我们想要愿意去听的时候,他们可能无法再唠叨。“这一次的回头和上一次的对视已经时隔太久了。”甚至有一次你回头时发现,本该与你对视的人,已经混杂在身边纸钱的青烟中,烟消云散了。

我们有一天也会老去,我们不愿意只能衰弱地目送着年轻力壮的孩子为工作奔波的背影;我们更不愿意只能后悔地目送着被时间带走活力的父母的佝偻背影。目送是无奈,是无力,是深深的后悔。时间总是人性地流逝,它让渴望长大的孩子度日如年;它让希望留在过去的老人穿梭时光来到未来;它让我们只能站在原地,目送着一个又一个人因为一个又一个的原因离开。

“是的,是因为这样,因此我对两本存折的态度是多么的不同啊。我在‘金钱’上越来越慷慨,在‘时间’上越来越吝啬。”为了挽回错失良机的回头,我们学会了对时间的“吝啬”。我们也该学会,在这太阳东升西落的大地上,用自然的心,感受那水天相接的广阔无边。当然,也为了我们有一天也会老去。

目送读后感 篇2

这个寒假是孩子上学九年来最短的一个假期,也是学习任务较重的假期。大年初六走完亲戚回来,孩子告诉我说:”爸爸,你还有一个作业别忘了,写一篇读后感,要认真地写。”提醒我更提醒了他,该静下心来了……

是呀,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如此细致地阅读一本书了,早已习惯各种网络的碎片化、娱乐化快餐阅读。静下心来读《目送》,才体会到这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与心灵的对话!从书中仿佛走来年少的自己,人到中年的我,和那即将到来的暮暮老去的身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反复地读着这段惊心动魄的话,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是,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想象得出这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目送读后感 篇3

“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都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题记

初次品读《目送》是在一节语文课上,记得那时,老师要求我们给这篇文章续一个结尾,同学们想到的几乎是大同小异,无非是要学会感恩或体谅父母之类。可当老师将作者所写的结尾展示给我们时,它不仅令我惊讶,更令我再无法将那段文字忘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时我读到这段话时,并不了解它。我思索着,究竟是怎样一位作者,会写出这样的文字?又为何这段文字在我看来隐出了一种心酸与无奈?

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到书店去买下了龙应台的那本《目送》。书中第一篇,便是名为《目送》的那篇文章了,利用一个闲暇的暑假,我细细的品味了整本书。当再读那段令我费解的文字时,我却惊讶地发现,我的心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不觉间,它竟已悄悄潜入我的心中,让我开始慢慢懂得了些什么。

龙应台在文中讲到自己的落寞与儿子和父亲有关,她作为一个母亲,目送儿子远行,她作为一个女儿,目送父亲离去。所有的一切都在目送中渐行渐远,而这一切难道只是龙应台的经历吗?显然不是,它也是我们的真实写照!父亲远去,母亲老去,儿女挣脱父母的保护要远行,朋友的曲终人散,兄弟姐妹的各奔东西,我们身边的一切看似寻常,我们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以为拥有一切的我们,却忽略了生活中最珍贵的事物。

印象最深的是过年时回老家。每次离开,我总是蹦蹦跳跳欢天喜地,可年迈的奶奶却总是情绪低落,站在大门口目送着我,有时还会送我到离别的车站,每当我偶尔回首,总看见她独立在车站,在寒风中显得那样单薄,她的身影渐行渐远,渐渐化作一个模糊的影子,慢慢变为黄豆般大小,直到消失不见,那时的我总是不以为意,觉得又不是再也不见了,何必那样伤感?可是,如今我却渐渐懂得总有一天,那会成为最后一次,再没人会为我的离开而不舍,再没有人会为我牵挂。即使当初得到的是多么轻而易举,可总会有那么一天,它也将轻而易举地离去,而且我永远无法追及。

我慢慢懂得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也开始了解了那些背影告诉我—不必追。我把所悟出的一切都比作花,于是便得出这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送读后感 篇4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是否剧烈的颤动了一下?

《目送》中那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从欲走还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是的,我们都太忙了。时间越来越紧,脚步越来越急,但我们是不是从未想过,能与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减少?我们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他们,多陪陪家人,放却一些无谓的纷繁杂乱,多关心你身边的人和事,善待他们,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

儿女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其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读后感 篇5

在一个寂寥无声的夜晚,我拿出一本书,翻开有些泛黄褶皱的纸张,触摸书上的一字一句,是作者情感的写照,是生活的点滴,更是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当她的作品引领我在缤纷的情感世界细细品味时,我再次融入到作者的心境中去。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朴素的言语中透露出的是身为一个平凡人的她如何去感慨这世间喜怒哀乐,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这是我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这是一篇读后让我有些酸楚和落寞的文章,龙应台在文章里的每一种感觉都撕扯着我的心,直叩着我的灵魂。每一句话都值得发人深省,每一个字都值得回味留恋……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继续阅读“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颤抖,也是在追问未来的自己,或许将来的我会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每每看到这里,我总是隐隐下定决心,坚信自己在长大后可以关心自己的家人,给予他们晚年的温暖。但是,真的只是在长大以后吗?有时,我因为一些小事和家长起冲突,“解释”却迟迟不来。于是将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又试图从缝隙里找到那些没来得及被我维护的爱。矛盾的我也许和作者的孩子一样,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长大,在“幼稚”与“成熟”间还缺失了一个机遇。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想,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包括我。

就像现在的我,徘徊在对过去的缅怀与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与憧憬之间。但我觉得,我会选择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吧。尽管以后的生活里会迎来太多太多挫折与苦难,或是作为一个平凡人过完风平浪静的一生。我都会勇敢去面对,追求最真实的自己,肯定最好的自我。

我从书籍的世界里脱离出来,那鲜明有力的字句还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熟悉的书籍、笔静静地躺在洁白的书桌上,柔柔灯光散落在四周,待耳机里的一曲罢了,新的希望与黎明一定在不远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