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报告 > 正文

学生调查报告

2025/08/01报告

爱习作提供的学生调查报告(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学生调查报告 篇1

一、问题提出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每年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年货,给小孩添置新衣服。到了腊月三十(也叫除夕),全家老小一起守岁,当新年钟声敲响时,鞭炮齐鸣。以后的几天大家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致以新年的祝福。吃好吃的、收压岁钱、放鞭炮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春节习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过年的习俗也不一样,我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多少呢?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相比,春节的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就决定开展关于春节习俗活动的实践研究。

二、调查过程及研究方法

1、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关于春节的研究小课题,并制定计划。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提出有关活动的注意事项。

2、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通过图书、上网、访问等多种渠道收集春节有关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的能力。 并学习用交流的方法丰富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掌握的信息。

3、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亲身实践,学会在实践中探究,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4、通过小组自主参与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调查情况及分析

(一)春节习俗。

通过对青州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我们总结了关于春节的一些习俗,包括了静态民俗、动态民俗、饮食民俗。按时间顺序具体有:

1、过小年。要说真正进入春节,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

2、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爷爷告诉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3.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

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人们还喜爱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4、守岁、年夜饭

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我们家,每年的年夜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还有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必不可少的当然要数饺子。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5、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6、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7、压岁钱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因为“岁”与“祟”谐音,它预示着镇岁、去病、避邪、祈福等,是长者对晚辈的美好祝愿。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等,还有的正面为钱文,背面为祥瑞图案,如“北斗七星”、“龟蛇”、 “老虎”、“八卦”、“生肖”等纹饰。现在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于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

学生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树大大三学生的情感现状

2。大三学生的情感特点

3。当前大三学生情感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比较全面(见附)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四个寝室的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对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 当代大三大学情感现状分析

1。 交际困难

调查显示,约有23%的大三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往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2。 压力大

调查显示。约有30%的大三学生感觉压力很大,。他们的压力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并非所爱,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内在冲突与痛苦之中。另外,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各种大小不断的考试、严峻的就业形势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3。 情感困惑

调查显示,还有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在大二时,我的前女友突然提出要和我分手。”一名姓张的学生说,“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名女生,至今觉得无法解脱。”

3。 其他

调查显示,还有12%有这样那样的情感困惑。

(二) 当前树人大三学生的情感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树人大三学生的情感比其他有明显不同。

1。 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的加强。

2。 人际交往太过狭窄。

3。 恋爱与情感问题比较突出。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树人大学大三学生情感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树人大学大三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 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大三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已经深入到每个角落,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改革运动使中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学校大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毕业就失业的苦境中,且迫切希望能融入当代经济浪潮中。

2。 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负担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过高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大学教育变成大众进程中,各地大学一味的追求高入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培养。还有,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和社会的脱节。

4。 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也在扩大。

5。 社会的影响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社会意义重大,但伴随着也有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也带进了学校,这对学生也产生了消极不良的影响。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情感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的任务十分艰巨。针对本次调查中显示出来的问题,心理测评师、哲学硕士张小平分析说,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这一阶段中,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冲突如果存在过于强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从现实生活来看,大学生们在中学时形成的优势消失,“中心”地位受到威胁,也会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此外,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独生子女常常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社会锻炼,心理较为脆弱,也容易引发上述问题。

学生调查报告 篇3

一、主题

大学生消费心理及状况调查

二、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现在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并分析相关的消费心理及暴露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三、方法

问卷调查

四、对象

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 所受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等原因, 使这个群体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我们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消费状况调查以及对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的特点进行分析, 为进一步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线索。

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象

大学生月消费额在350-500元的占7%,500-800元的占27%,800-1200元的占50%,1200元以上的占12%。消费的主要项目中,伙食费用占每月消费总额的93%,交通、通讯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8%,购物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5%,娱乐占每月消费总额的52%,学习费用占每月消费总额的47%,交际占每月消费总额的28%,其他类别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就每月花在娱乐方面的费用而言, 13%的大学生的花费在50元以下,30%的大学生的花费在50-100元,24%的大学生的花费在100-150元,15%的大学生的花费在150-200元,18%的大学生的花费在200元以上。每个月的情感投资费,或者说谈恋爱浪漫气氛“制造费”中, 花费在100元以下占10%,花费在100-200元的占9%,花费在200-400元的占4%,花费在400元以上的占3%,另外本次调查中单身的大学生占74%。大学生每学期学习方面的花费(包括考试、考证、文具、书籍、复印、培训班)中,花费在200元以下占47%,花费在200-300元的占20%,花费在300-400元的占13%,花费在400-600元的占11%,花费在600元以上的占9%。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等) 、休闲及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人际交往消费(人情、恋爱) 等几个方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消费还是用于基本生活的消费(伙食、交通、通讯),购物(服装、饰品)消费所占的比例也很大,其次是娱乐、学习的消费,最后才是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购买的商品的选择,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理智的,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思维判断能力,对自己的需要定会做出满足相应需要的行为。但仍有小部分的大学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些盲目。

而就购买商品时注重的问题而言,大学生重视质量与功能的占调查人数的46%,重视实用性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1%,重视美观别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5%,重视价格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重视新鲜感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重视品牌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据此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消费结构总体上是合理的,他们能够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出合理的消费行为,大部分的大学生购物时都会考虑商品的质量、实用性,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虽仍会有一部分大学生会更看重品牌新鲜感,外观,但质量还是最关键因素。

就在物品选择的标准上,对名牌(比如:鞋子、衣服、手机等)持的态度中,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占48%,持无所谓态度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占29%,认为只是要几件名牌撑场面就行了,当代大学生热衷,只爱名牌的只占总调查人数的6%,可以看出对于名牌,很少有大学生会刻意追求,很多人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

认识过程:即消费者对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等活动对商品属性以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学生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背景

在长期教学小学语文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要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是一件困难的事。《新华字典》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工具书,它是咬文识字的基础,但是现在学生们的书包中即使有字典,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拿出来查找,自己解决问题。

而是寻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于老师或同学,他们认为翻字典是十分麻烦的事,费脑筋。同时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标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报告,学习独立识字。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两条迫切需要“勤报告,规范用字”的问题,所以教者决定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细致研究,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好学生勤报告的习惯。还记得著名教师高林生,在谈学生“习惯篇”培养的文章中说:“有的东西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却一辈子有用;有的东西一时有用,但它却一辈子无用。诸如‘勤报告’、‘主动识字’之类的习惯大概都属于前者。” 所以更应该深入研究。

现代科技发达,对小孩获取各种各样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这也是把“双刃剑”,渠道宽了,细心钻研的习惯自然就没有了,现在的学生依赖心强,求知欲弱,自然对报告这个习惯不以为然,心态浮躁。归纳起来,现在小学生在报告等使用工具书方面存在不懂、不会、不用的“三不”现象,所以我准备首先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后再着手教授一些报告的技巧,再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长期的贯彻实施,形成自然常态后,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和记忆的能力都会有所提升,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去认识理解一个字,对他们在语文方面的组词造句和作文写作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

二、调查内容

调查我校二至三年级学生报告习惯的现状。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1)设计《低年级学生报告习惯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篇前期)》,对我校二至三年级40名学生进行调查。

(2)设计《学生报告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篇前期)》,对我校11名(包括我)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字典这个工具书兴趣很大,但是使用的很少。

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都有字典,但是能带到学校来的只有45%。85%的学生“喜欢报告”,25%的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是愿意问家长、老师和同学或是自己猜。而语文教师发现遇到不认识的字时,自己猜的或问别人的占了70%。班上学生会使用字典的占了70%。我们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对字典有着浓厚的兴趣,都想把字典学好用好,但是能真正使用它的却很少。

2、学生对报告的方法的掌握比较单一

调查显示52%的学生只掌握了音序检字法,47%的学生只掌握了部首检字法,只有12%的学生能够做到两种检字法都能掌握。 0%的学生能掌握数笔画检字法。从我们现场抽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报告的方法单一。

3、学生不能把自报告运用到阅读和习题中去

调查10语文教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积累认为积累的不多的为40%,认为一般般,还算过得去的为60%,认为积累的很多的为0%。平时的习题和习作方面的错别字很多的班级占了60%,认为一般般,过得去的占40%,认为错别字很好的班级占0%。调查中还发现70%的语文教师对学生不会使用字典或者不用字典这种学习方式困扰过,亟待解决。

五、应对策略

1、在学生当中提高对报告价值的认识

在学生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喜欢字典,或者是遇到不认识的字,会求助家长老师或者同学。这时教师应强化这方面的训练,教给学生报告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习题和习作方面让学生意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和好处;利用每天早自习或者课前预习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天要学习生字,通过查阅字典进行自主的理解,然后逐渐形成习惯。每天坚持使用翻阅字典,一旦形成习惯,会使学生受益一生。同时,学生也做到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用认真的态度去学习和练习报告,使学生能树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能自主的报告的意识,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

2、扩宽学生的报告技巧和水平、并在班级测试中体现出来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标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报告。其实另外还有数笔画检字法,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报告的方法的掌握比较单一,一年级时教师就在教学生使用音序查字法了,到了二年级,部首检字法和数笔画检字法应该都要能掌握。所以就需要语文教师来教导学生多学些报告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使用字典的效率,自然他们就会觉得字典很方便实用。后面通过每个班的报告测试,就可以提现出他们学习的水平和效果。

3、营造良好的班级报告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学

4、开张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对报告的兴趣

采用班级内的作业展示、“小小查字手”比赛活动等方法激励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加深对字典的实用功能的理解;开展报告测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对报告的兴趣,提高字典运用水平。

学生调查报告 篇5

调查目的:

了解小学生关于识兴趣、能力的现状,并能针对这种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识兴趣和水平。

调查方法

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小学生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等方面调查问卷。

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识的基本态度。从动机、兴趣、技能等多个方面了解小学生对待识的基本态度和能力掌握状况。

(2)形成这种态度和能力的原因。根据调查反映情况进行研究、思考、分析,找出形成种种态度的原因。

(3)对现状的看法和建议。小结调查及分析状况,并依据此提出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消除学生不认真的态度,提高能力。

(二)调查对象:一、二年级学生

(三)调查时间:xx.5. 6——xx.5.10

(三)调查方式:采用问卷、座谈、听课、看作业。调查中,发放、回收问卷80份,浏览教学作业50余本,听识课6节,就不同对象召开座谈会3次。基本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待识的态度。

表现一:消极、厌恶的态度。问卷显示,讨厌识的约68%。

表现二:积极、喜欢的态度。问卷显示,愿意主动识的约21%。

表现三:无所谓的态度。问卷显示,为识而识的约11%。

通过调查和填写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一年级学生识的兴趣比较浓厚,也愿意通过多种方式自主识,且形式多种多样。二年级学生相对来说就比较被动,为了识而识,兴趣明显下降,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厌恶的情绪。在一年级预习课文时,能积极主动的预习生,方法多样,识记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但到了二年级由于识兴趣下降,识方法越来越单一,识能力也随之下降。相对于一年级时,识量有所降低。

表现为:

类型

识兴趣、方法

所占比率

自主识型 能自主运用多种方法 5%

天天雷同型 每天采用相同的方法 35%

照猫画虎型 仿照其他同学的完成 36%

随意编造型 不查典,进行胡编乱造。24%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中为完成作业而完成占得比率较大,基本已经处于被动的识状态。

综上所是述,缺乏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创新意识是小学生的主要表现。这些消极心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消极心态之成因的分析

对消极心态的成因,在做了调查研究后,综合如下:

(一) 识教学方法的机械单一

在识教学中,一些教师把正确默写出生新词作为检测识效果的最终目标,因此将抄写、组词、默写等单一性的练习作为复习巩固的主要形式。()教材中虽然有看图拼音识、在看图学句中识、归类识、随课文识等形式,但是师采用“集中识”的形式较多,而很少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即结合讲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学生。识原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降低了学生识的兴趣,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过程使学习生时显得枯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不够透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造成学生运用词能力弱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学生识能力的培养欠缺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独立识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强,识的方法不够多样,学生思维只局限在几种简单的识方法,比如:加部首、去部首、换部首,学生学习生的方法比较单一。

(三)教师教学理念的缺乏

有些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学习和认识不够深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要认识常用汉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小学低年级语文,按目前小学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掌握455个生。到二年级,增加到1108个生,小学五年总识量为2615个。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尽快尽多地识,为进行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必要的条件。然而,目前识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机械的抄写,少则一行,多则十遍几十遍,由于学生只是一味的抄写,在这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练习实效差。有些教师希望通过抄写让学生记,但往往学生在枯燥的抄写过程中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而写错,这些是教师应该在抄写前必须进行的指导。

调查后记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识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性识活动培养学生的识兴趣,教师要加强学习新的教学观念并对学生加强指导,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对改变识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