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
历史是什么?
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不是,绝对不是。
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找到了答案。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一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的和小人物的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当时政治制度,人伦制度的演义,文章以通俗的小说写法;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公认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600多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
如果你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和其他历史书一样古板,严肃,那你就错了,《明朝那些事儿》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没错,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笑了,因为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没错,这就是朱重八先生的名言,更有趣还在后头呢,
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细腻要还
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所谓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对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方法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校,那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这些句子有趣吗?有趣的话,你就去看吧。
历史本身很精彩,只是你从未发觉而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2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朝代,明朝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名叫朱重八的贫困牧童成长成了一位功名显赫的一代明君。朱元璋幼年只是一户穷人家的孩子,一家人靠给地主干活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后来,因为闹饥荒,元政府下发了少得可怜的救济金,但这些微薄的救济金也被元政府里的官员们给贪污了。朱元璋的家人全饿死了,就剩下了他。
朱元璋只好当了和尚。但是心中对元的仇恨使他站了起来,参加了对抗元的起义军。在军队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逐渐的占领了江苏、浙江一带,这里成了他的大本营。他与老奸巨滑的陈友谅开战,并最终在朱元璋最不擅长的水上打败了陈友谅。接着又击破了顽强的张士诚。朱元璋完全可以与元朝对立了,但他却低调应对,直打得元朝节节败退。建国后,朱元璋制定新法。他十分厌恶贪污,就制定了一套法律:凡贪污者必斩。
仅仅一个多月,全国竟斩了数十万人。虽然里面大部分罪证确凿,但也有不少是被诬陷的,由此可见朱元璋是一个“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人。读了这本书,它令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它的文采,而是它的格式。全书使用白话,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语言平实,叙事生动,让我不知不觉地一口气就看完了它。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3
《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颗烁大的金子,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起初看标题,以为是写的是一些风流往事的杂书,也就没太在意,可网络上频繁的爆光和群众的评论依然那么火热。于是也就看了起来,好东西一下就被吸引了,本人也略喜欢阅读历史,看过《世界通史》、《资治通鉴》、《中国皇帝传》等能记得起名的书籍。明朝那些事儿作者那种写作风格很幽默诙谐,把史书通俗化、现代化,加入个人心里思考,把无趣的历史写得更生动。整书看完之后,心里很是感慨,想写点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以前我比较喜欢唐朝和清朝前期两个朝代,但看完明朝之后,心情为之澎湃,对里面的一些历史人物特别的崇拜 。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 心学派的倡导者,知行合一的实践者,我的偶像,四句教心学的精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让我顶礼膜拜的至理名言。以 57岁的年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感叹命运短暂,生命不可以重来,当时生活条件比较差,医疗水平也相对落后,如果让我们的偶像多活20年,我估计他的影响力定可以与老子、孔子相媲美。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我记得应该是出自唐朝太宗对魏征逝去时说的一句名言。历史、万物都存在自然规律,谁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法则和轮替。这也是我读完明朝这段历史的一个感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4
最近,我又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梦。作者当时明月诙谐幽默的写作,让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读了这套有着七部、历经200多年的明朝历史小说后,让作者推崇也让我喜欢的人物很多,但最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并不是那十几个位居皇位的皇帝,也不是身居要职的丞相,如张居正、于谦这样流传清史的人物。这个人,让我喜欢,让我敬佩的是,他是个有梦想的人,有思想的人,他是军事家、政治家,更是思想家。他就是“心学”创始人——阳明。他推崇的“知行合一”,即使是在现代,依然被很多有识之士推崇。我也有梦想,我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了成为个军事人才,可以制造出最新型的航空的母舰,保卫我的祖国。但自从我读了这套书,在书中认识到阳明这样的人物,我才知道,所有的梦想,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也只能是空想。我的身边不缺乏有梦想的人,几乎所有的同学、朋友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我愿意把这套书推荐给大家,把阳明的思想推荐给大家,让你们也知道,理想和梦想不只是个想法,最重要的是行动。中国近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英中战争以后,被西方列强,被东方的“日本”欺负,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强国梦。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都不如好好学习知识,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5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但我最喜欢的要数《明朝那些事儿》贰了。
这本书的语言通俗、精彩、生动。有几百个故事,最精彩的故事大概有朱棣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现越南)。‘仁宣之治’后,明朝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於一旦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三杨”中的杨士奇和著名忠臣于谦。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杨士奇出生在袁州,他一岁半时,父亲杨美去世了。他的母亲在四处流浪时也不忘教他读书。后来他母亲嫁给一个叫罗性的人。罗性十分孤傲,强行给杨士奇改姓罗。在罗家举行祭祀先祖时,杨士奇悄悄地给自己的父亲跪拜行礼。这事被罗性看在眼里,他恢复了他的杨姓。自从之后,罗性对杨士奇另眼相看,着力去培养他,杨士奇也发奋努力学习,在困难中不断努力,在平困中坚持信念,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人穷,志不可短!
于谦我特别喜欢。当年,如果没有了他,蒙古也先的部队打过来,大明王朝将自此灭亡。正统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谦下达总动员令。他分派诸将守护九门,如有丢失者,立斩!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并且面对也先的大军,他想了一下让自己镇守。最后一道命令是:“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胆敢擅自放入城者,斩!”。简单说就是:“不胜,就死!”。正是这种敢死的精神和为自己的亲人报仇的精神,打败了也先的大部队。挽救了大明朝。
这本书生动无比,也给了我许多有益的知识。读完这本书,回老家过年时就问倒很多人,希望你们也能看一看,保证能知识大增,考一题,对一题,永远不愁考明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