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围城》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围城》读后感 篇1
《围城》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凭借我十几年的生活经验,还不能嚼碎一代大师所写小说的全部内涵,但仍有些话想说。
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方鸿渐结婚前的故事,大约占了小说三分之二的部分。从回国船上到上海与苏文纨的纠缠、与唐晓芙的恋情再到人叫三闾大学,这些部分的文字无处不透露这作者或幽默或讽刺的态度。从鲍小姐的“局部真理”到“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如果把一部小说比作一个孩子的成长,那这些部分应是他俏皮童年了。这似乎透着一种人生的哲学。我们也许没有能力去改变一些事情的发生或是没有能力拒绝做某事,但可以改变对事情的态度。小说中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可言,相反,平常无奇,非常现实。现实总是比理想瘦弱,甚至无情,但我们却能从文字读出一份浅淡的笑。钱钟书似乎用笔给流氓般的现实穿上了西服,戴了领带。他想告诉世人,给裸的现实穿上衣服,也许你会感觉更好。
正如书名一样,作者想表达的是围城。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生活在围城中——事业的围城,婚姻的围城等等。“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我们人类这种无毛两足动物,始终对未知失误保持着好奇与期待,被生活引诱,然后像温水青蛙一样,再也不能逃脱。所谓的围城不过是每件事物都具有的双重性,小说里的方鸿渐在事业,爱情,家庭,友情的围城之间穿梭,他怨恨这些围城,却对逃出无能为力。唯一逃出的方法是失去那些事务,不愿失去,所以只能生活在城中。时间在流逝,沧海变桑田,然围城依然固若金汤般笼罩在每个生命周围。父与子之间继承与赡养成了当下一些人的围城,民族围城,宗教围城仍然在中东蔓延。每个人身上都有围城,因为人生来就带着贪婪与满足,这是对矛盾,但人类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得以进步。也许只要我们是人,还活在世上,就不可能摆脱围城的命运,这就是命吧。既然无法摆脱,那就好好的活着,陷入低谷的人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走,正如小说中的方鸿渐,在经历一堆失望之后,他“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岁点不着,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这话,也许正是作者透过小说想要说的话。
我推荐本书是因为虽然本书写于20世纪,至今阅读起来却依然无落时之感,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时代,书中以讽刺手法,传神的比喻给我们描绘了20世纪留学生回国的生活,以主人公方鸿渐的故事传达了一种令人受用一生的生活原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围城》读后感 篇2
在书山书海中能够相中一本书着实不易。那是一本装帧精美而有着民国气息的一本书,书上题着两个大字——《围城》,字底下是一座迷宫,或者说就是一座围城。当然,深深吸引我的还有三个字——钱锺书。
我从未阅读过钱先生的任何文字,不如就以此书为缘,与钱先生的文字世界来一次交流吧。
与外表所具的气息相同,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
开篇便是留学生归国的片段。我不禁有些许诧异,之前一直以为国外留学的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并怀着满腔的热情拯救国家的,但这一批却大相径庭,他们无忧无虑,在国外也只是混水摸鱼,拎到个学位后点以此为傲,实际并无真才实学。
这便是我与民国青年世界的第一次交流。
接着便是主人公方鸿渐的几个生活片段,从他与苏文纨的交往中,我所看到的,是当时社会的病态,无论是苏文纨的故作清高,还是所谓“诗人”曹元朗的各种中外混搭,不伦不类的诗句,都显得疲乏而空洞。尤其是人们以出过洋而自觉高人一等,会念几句外国话便招摇卖弄,更有崇洋媚外,矫揉做作之嫌。
而随着交流的深入,钱锺书先生刻画人物技艺之高超使我惊叹,仿佛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所写的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的是一群人,更是一个社会。
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爱情亦是可悲的,他们的结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外人的扭合,而非真正的两情相悦。我觉得,方鸿渐只是在友人的玩笑中与家人的催婚下才勉强结婚的,婚后两人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皆是强行相爱,却不深知对方的结果。
阅书毕,书页上留下的,是我满满的批注与思考。与其说我是与钱锺书先生交流,不如说是与他心中的那个时代在进行交流,我所闻所阅,来自他们;而我的所思所想,寄予他们。
《围城》中的人们生活空虚而麻木,所以无论行走在哪儿,都只是“看的人好奇,做的人悔恨”,宛如进了一座围城,从此失去对生活的追求,而只是在形形色色的围城进进出出。
我不希望这样。我希望自己能够找到生活的信念与目标,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爱情与未来的所行,都可以有明确的方向,不因走错而悔恨,也不会在围城内外徘徊。
我合上书。虽然与《围城》的交流暂时告一段落,但它留给我的,却是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催人奋进的力量。
《围城》读后感 篇3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
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历史这座怀旧围城之中。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围城》读后感 篇4
初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每见妙语,会心微笑之余总会模仿着去讽刺别人,虽然模仿的不伦不类,阴阳怪气,自己倒得意万分,似乎精神忽然强大起来,蔑视了一切。多年后的重读,仍旧微笑的同时心理忽然产生了一丝不安,但只似水中轻轻投入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波纹还没等看清已消失不见。再次重读,心中忽然一动,终于让我抓住了那不安的“尾巴”——原来那是惭愧啊——深深地、无地自容的惭愧!从蔑视别人到自我否定,这也算是一种“成熟”吧,只是有些酸酸的痛楚。为什么惭愧呢?因为我一直蔑视而嘲笑的人,竟然正是我自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榨出那个‘小’来”。那个“小”真似是忽然暴露于众人之前赤裸裸的躯体,无处躲藏、局促不安还想故作镇定,可是颤抖的手和扭捏的动作终于还是让他人哈哈大笑。
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一个留洋的假博士,“爱好不少,心得无多”,没有真本事,倒有个假学历;所学有限,却又爱慕虚荣;表面上玩世不恭,内心里拘禁怯懦。反应于生活,就是他对幸福的不积极主动,任由它滑走,事后内心虽然懊悔万分,但又千方百计的给自己找借口寻开脱;对于内心的痛苦,则又一味的回避,从不敢正面面对——好一副“知识分子”的嘴脸!说到这里,我已羞红了脸,似乎这正是我的面容。但鸿渐也有他的优点:善良、纯朴、没有机心。但这优点在现实的社会中似乎也成了“缺点”,也正是这双重的性格导致了鸿渐生活的彻底失败和悲哀。回顾自身,为了所谓的生活法则,在我们身上,似乎连那所谓的“缺点”也找不到了,而是否比鸿渐更加成功,似乎也不见得。一个迷失的人怎么可能比另一个同样的人更加成功呢?
有很多人说,“围城”是讲爱情,讲婚姻。但我觉得那只是一小部分。钱先生所谓的“围城”应该有更大的概念和内涵。时代、社会、思想状态都在其包含的范围。很多人都羡慕某个时代,某种社会状态(这在现在层出不穷的穿越小说中可见一般),希望自己也能到那个空间和时间去。其实那不过是自己所设想出的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可真进去了,又会怎样呢?外面的人永远不知道。
思维是人最大的“围城”,智慧的人往往以突破自身为终极目标。张若虚说“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表面上似乎在说无法找到回家的路,实际上他是在说没法找到灵魂的归宿。无穷的路,哪条才是通往自己最终的归宿的呢?那是一种深刻的迷惘。但我认为,那所谓的“归宿”,不还是自己所想象的那座“围城”吗?真找到了,又能如何呢?又会怎样呢?真能得到解脱吗?也许不一定。所以我非常赞同那种“在路上”的生活状态。不必太在乎那所谓的“结果”——因为这世上本就没有终点!借用网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草草结个尾吧,因为再说下去,又要回到那“知识分子的嘴脸”了。
“在路上——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让灵魂和身体至少有一个在路上”。
《围城》读后感 篇5
读罢掩卷,怅然良久。一来书中断崖式的结尾,让我琢磨半天:到底方鸿渐一觉醒来,会走出这座婚姻的城,还是埋头钻的更深?要是打算走出,他能真的走出吗?二来女友也对此书颇感兴趣,想听听我的一些想法,因为按照书中的主旨,我两也是即将走入围城的一对鸳鸯[捂脸]。越想越乱,我就打算抛开书中的人物分析,情节描述,拿这个围城为中心,讲讲自己的想法。
围城围的是什么?我想单单把婚姻当做围城,有点浅薄了。万事万物,出去其中的,皆是围城。拿生命来讲,你作了人,就做不出狗的事,这一点谁也逃不出,那些羡慕猪有吃饱了睡的幸福生活的人,这是入了人的围城。再拿自由来讲,文明为开化之前,人有自然自由,却经受生存的威胁,演化了文明,生存威胁小了,有了道德自由,却没了自然自由,所以人长大了,成了社会人,会面对一个又一个社会的围城,婚姻只是其中的一个,还有工作,伦理,道德,法律等等。也许你会说,思想总可以无拘无束吧,这也错了,从你出生那一刻,所接受的教育,无不在改造你的思想,它像一个印模,塑造你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不信你可以批判的反思自己的思想,它能逃脱你眼前的这个世界吗?能摆脱面前的这些价值观吗?所以这又是一座围城,思想的围城。说到底,围城围的是什么?把人当做一切事物的尺度,那可以说围的就是你这个人,以及你周遭的一切。
被围城围住了,我们该怎么办?说实话,思考到这,我越发觉得这本书就是叔本华哲学的人生叙事篇。满本书,都洋溢着大写的“丧”字。躲来躲去,终究是钻出一个围城,进去了另一个,最终逃不出死亡的宿命。但想到叔本华,我又想到了尼采。那个向死而生的哲学家,似乎在给我们指明一个方向。分析一下围城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我觉得是人的理性,过分考察生活的理性。梳理了一大圈,我们不就是一个被判了死缓的人吗?既然理性给了我们难逃的宿命,那么怎么可能逃的出围城?所以,面对围城,我们需要适度的感性,而尼采的哲学也正是从批判理性,遵从感性开始的。试问一下自己,当我们被生活打的遍体鳞伤的时候,让你复活的,是不是感性层面的东西,比如突如其来的感动,闯入眼帘的美景,体贴入心的安慰?我觉得,步入围城不可避免,重要的是要有让我们面对苦恼的感性的幸福做背垫,而这种幸福只能自己去找,自己去修炼。
最后我还是想问一句:你是想做一头幸福的猪,还是一个愁眉苦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