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

2025/08/04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一本好的书讲究一个“真”字,家书则更是如此。傅雷两个孩子的成就,便是让这本家书担起了这个“真”字。

《傅雷家书》在国际间的声誉很高,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傅雷在磨难中历练出的深厚笔法,更打动人心的是家书中每一个字都凝结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苦心孤诣。家书中的父亲形象不是一个板着脸的霸道形象,他的话语更 像是一个兄弟一个朋友平等的问候叮咛。只有在表现出对孩子的思念时,几丝无力才使人记起,这已经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父亲。

《傅雷家书》被誉为“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更像是一本成年人,尤其是父亲所不得不研读的名著。傅雷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他那感人的平等对话。成为几代父亲的楷模。他不是凭着父亲 的权威让孩子明白他的苦心,更不是试图让孩子成为一个百毒不侵的钢铁。傅雷教导出的孩子是真正“人”。一个大写的有血有肉的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这是傅雷在家书中对傅聪说 的话。我的天啊,他真是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无法想象一个身在异国的孩子看到这样一句话,会感动到何种地步。或许还要有几滴眼泪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吧。

被生活磨砺出的沧桑和行万里路表现出的沧桑。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建立在生活方面的成熟,多为琐事烦恼,一点小事就会心烦意乱。而路走得多了,人也会见得多,性格也会变得从 容淡定,做到“泰山崩于前而心不跳”。这就是二者的差距。

其实与其说傅雷成就了傅聪,倒不如说父爱,创造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父。有人说父爱像一座大山,雄伟有力。可傅雷的爱,却如潺潺清泉,缓缓流入人心,滋润那片心灵的土地,这正如鲁迅先生 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那饱含着殷殷父爱的谆谆教导,那穿透灵魂的人生和艺术体验,如源头活水注入儿子的内心,拓宽了傅聪有限的人生阅历,加深了对艺术的体味和把握。没有爱,就没有坚强的男 人傅聪;没有爱,就没有艺术家傅聪。

中学课本,节选了傅雷与傅聪的艺术对话,傅雷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你的脉搏与莫扎特一样,你真正理解了莫扎特”。“脉搏一样”。多么恰当形象的比喻。脉搏一样,这是对音乐何等的理解。没有几十年的文学经 历,是无论如何说不出这种话的。这是对孩子最高的赞誉。按照常理父亲的角色应该是“糟糕透了”。可傅雷另辟捷径一人分饰两角。在角色转换方面如鱼得水。孩子也争气,这父子两可真是羡煞旁人。

也许再过十几年,我们这一代人也会为人父为人母。我们之中有几人能打到傅雷的境界,我们无从知晓,但能够与子与女产生共鸣,脉搏一致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快乐,这也就足够了。这也就是我从《傅雷家书》中学到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特殊的书,他不是跟市面上的大多数书籍一样,《傅雷家书》收录的是一位父亲对于教育子女的语言,总的来说,就是一封封的信构建自己对于子女的谆谆教诲,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中傅雷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总告。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诚的心来和自己的儿子进行心灵的交流。每一位父亲对于教育自己的子女都会很用心,而傅雷更是对于儿子在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傅雷对于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看出了傅雷与儿子之间的友好关系。

《傅雷家书》纵使写的都是看似日常的家常话,却是字中有真情,章中有真理,不仅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方面帮助孩子答疑解惑,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可谓良心用苦。世上有千千万万的处于困惑迷茫的孩子,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开明豁朗的父亲,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在摸爬滚打中自己领悟。幸运的是,每个人都有选择阅读的权利,也给一些比较困苦的孩子提示警醒。傅雷先生对孩子的爱表达得急切深刻,爱之极深,却又能放之飞翔,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感受另外一片天地。每个孩子都是一百,有一百的天真,一百的热情,一百的探索,却经常被偷走了九十九,对中国父母坚守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情况,傅雷先生没有一置可否,而是希望孩子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现今社会,网络时代,比起以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遥远。一个屋檐的家人见面也不交谈,人们之间多了许多的冷漠与陌生,而家书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过去。在这个暑假里,漫漫时间,我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当初选这本书是因为偶尔看到它的内容简介,书信来往间的问与答,父亲对孩子满满的'关爱,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孩子与父母之间浓浓的亲情充满在这一封封家书里。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该需要的。

孩子处于叛逆的时期,如果缺少和父母缺乏交流沟通,那么孩子可能会误入歧途,成为社会的对抗者。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受益匪浅,而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题记

起初听到《傅雷家书》这个名字时,本以为是一本家法。然而,在静下心来去阅读的时候,才发现它是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在1954年到1966年期间写给两个儿子的186封家信。

傅雷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因此,他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家信,还是傅雷和儿子交流艺术的平台。傅雷先生在大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百余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了对儿子谆谆教诲之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父亲对孩子的深爱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孩子。傅雷对傅聪的爱更是如此,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的`、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舐犊情深。“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深情啊。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交流基础上的一种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他的骨子里就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没有了世事钻营的技巧,而是对人生、对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做父亲的以其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指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种指示不是那种艺术化的“展示”,而是结合了百般的勇气和无私的爱。

人生就如书中的一句话一样:“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会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意思也就是:赤子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即使有一天赤子感到了孤独,它就会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创造出许多与它心灵相通的朋友,让自己不再感到孤独。

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那一时期,傅聪在国外苦修音乐,傅雷在国内被划成右派,从此,他们相距天涯,难以相见。如果只能这样爱你,为你而写的一封封家书,便寄托了时间最珍贵的情感,将父子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承载了无尽的想念与深厚的爱意。

傅雷确是翻译界、文艺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翻译界备受推崇的文章,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无疑,他才高八斗。可是,这么好的一个人,却满含着冤屈自杀离世,年仅58岁,想想,便令人扼腕叹息。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对我们人格的鼓励,字里行间闪耀着他人格的高贵,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抹不去的生命的意念,他也对傅聪说过。——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再一次,我们瞧见了他人格的夺目光辉。

在生活中,傅雷先生也是一个“狠心”的父亲,傅聪小时不爱吃菜,只爱吃肉,并且把父亲的警告当耳旁风,于是父亲便罚儿子不许吃菜,只能吃白饭。这样的父爱藏的太深了,只有到傅聪为人父母时才会懂,但它一直在那、始终在那,纵使岁月悠悠、大海茫茫,它一直为他留着、守着……

我们的父母呢?是,他们也许没有傅雷先生这么“高大上”,也许不能教给我们高雅的艺术,甚至……也许他们是贫穷的,是普通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读后感·温室的花朵脆弱易折,峭壁的青松迎风挺立!我们忘不了平凡琐碎,低到尘埃的温暖,书桌上一杯热牛奶,回到家饭菜的香味,上学前的殷切叮嘱,考砸时的爱心鼓励……一桩桩、一件件,虽小,却满含着爱,虽平庸也伟大。

是的,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便为你写信,倾尽自己的所有情感,全部才华,一笔笔写下对你的思念与爱;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便做你最坚强的后盾,在你灰心、难过、沮丧时,为你撑一把大伞,亮一盏明灯;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甘愿为你的'影子,陪你尝人生百味,在你的每一次回眸之时,都能映出我的身影……

后记:看到书的末尾,楼适夷的《读家书?想傅雷》时才知道,傅聪是在父亲葬礼之时赶到的。我仪表堂堂地归来时,你已去了天堂,黑白的相片中凝固的笑颜,是曾经你的笑颜。因为时差,计划中的正午到来已推迟到黄昏时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一遍遍温习你亲笔为我写下的信,妄想从墨香殆尽的纸张中找到你的气息……我终究是,慢了一步。愿你,一切安好。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透过纸张看到了一幅幅傅雷和付聪日常交流的场景,并且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殷切的期望,尽管他有时候的严格要求可能会令孩子觉得不近人情,但绝对是令孩子一生受益的做法。

其中,傅雷的一些教育观点是做父母的可以借鉴的。例如:

1.把人格教育看做主要,把知识与经验技术的传授看做次要。

2.把艺术教育只当做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3.培养一门艺术方面的学问,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

以上三点,明显的在重视人才专长培养的同时,更重视全面教育。

傅雷认为培养专长要以全面的教育为基础,这和现在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一致,也被现代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结合现在社会的教育形态来说,付雷为付聪提供的是完全式的精英教育:学琴从名师、高起点的家庭教育、开阔眼界的悉心指导和交流、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年幼时期的付聪来说,这看起来很难,要求很高,但因为傅雷家庭环境和往来交流的学术氛围令付聪在不经意间就能耳濡目染到,所以付聪出色就显得顺理成章。

单单依靠父辈的指导和培养,并不足以成就人。付聪本人的努力,也是他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付聪之所以能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还能在音乐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以下几方面的自身因素是分不开的:

1.学习的态度严谨而专注。

2.教学时间外自己肯下苦功。

3.具备独立思考和注重逻辑的.好习惯。

4.有广阔的音乐视野。

5.有音乐方面的天份。

6.家庭环境和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

付聪的成功,和前5点他个人的态度、努力程度、得天独厚的条件分不开,但同样换做任何一个别的家庭,也不会为付聪提供那么好的艺术环境和艺术氛围。天时、地利、人和,真是缺一不可。

在傅雷给付聪的书信中,这些天时、地利、人和都有所体现,并且起到了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付雷对付聪的严格要求也在往来的书信中,不断的重复,例如:"要有耐性,不要操之过急"、"不能听信一面之言"(要兼听)、"先看书自学乐理知识,待到学校开课就不担心听不懂了"(笨鸟先飞,人后多下苦功)……

这些往来的书信中,不仅包含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还传递了父亲的人生哲学,也包罗了父亲总结的实用经验。这些哲学和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即便是现在遇到事情拿来借鉴,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和实用性的。